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莊子·秋水》中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不要跟井中之蛙說大海的波瀾壯闊,因為青蛙受了空間的限制,只能看到井裡和頭頂的那一片天空。

不要跟生活在夏天的蟲子談冰的事情, 只因夏蟲受了時令的限制而不理解。

不要跟孤陋寡聞的人談“道”,因為他受了見識的限制而不能理解。

任何事情的是非對錯,孰是孰非,只因每個人看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不同而爾。

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環境不同,見識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會有所不同。

01 因瞭解而不爭,是一種豁達

4月中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絕不要給孩子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張文宏因一句孩子“早上不許吃粥”引發熱議,引來不少網友抬槓。

有網友認為他建議孩子早餐喝牛奶和吃雞蛋,而不能喝粥是崇洋媚外。

近日張文宏回應為什麼孩子早餐不能喝粥,再一次上了熱搜,引來不少網友再一次的抬槓。

張文宏知道很多網友因為他說早上不能喝粥而批評他,但他還是回應粥還是不能喝,要吃雞蛋和喝牛奶。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此次病毒目前沒有任何特效藥,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不要跟醫生為這個問題而抬槓,不但浪費公共資源,還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不要以為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凡事對別人多一份瞭解,不要為了隻言片語就斷章取義,與人抬槓。

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因為不瞭解別人所說話的含義而抬槓,因為他能理解別人的不同。

哲學鉅著《沉思錄》中有一句話說: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我們平時看事情都只是以其中一個視角看問題,但並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

為了與他人的不同而爭論,除了浪費時間,毫無益處,要懂得別人所處的環境與自己不同。

當我們在和其他人溝通的時候,多一份瞭解,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許能得到意想不得的收穫。

由於瞭解而不爭,是一種豁達。

02 知理而不爭,是一種智慧

不管佔不佔理,只要開口爭論,根本就沒有贏家。

與層次不同的人,不必爭論,因為不管如何辯論,永遠都不會有結果。

知理不爭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智慧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很久以前,孔子的家鄉流傳著一個“三季人的故事”。

有個來人和子貢為了一年有幾季這個問題而爭論不休。

子貢說一年有幾四季,而來人毫不示弱地說一年只有三季。

他們爭論了很多,也沒有結果。後來他們就把這個問題拋給孔子,讓他評判。

孔子先沉默不語,待觀察了來人後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聽到自己的答案是對的,滿意的笑著離開。

孔子知道子貢對他的回答很困惑,他向子貢娓娓道來,來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從沒見過冬天。一年只有三季,是由於他的生活環境造成的。

所以,不管你跟他爭論多久,除了傷感情以外,不會有任何的結果。

生活中,和不同層次的人辯論,只會演變成爭執不休。

電視劇《歡樂頌》曲筱綃說了一句臺詞:“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共傻瓜論短長。”

跟不同層次的人爭道理,毫無有意義,非得爭個你死我活的,別人根本就無法感同身受。

曾國藩在求學期間,他有一位同學經常來“找茬”。

曾國藩的書桌是在窗邊,他就抱怨光線都被他擋住了,讓他看不了書。

曾國藩聽後,二話不說,便把桌椅搬到了一旁。到了晚上,曾國藩用功讀書。

那位“找茬”的同學又有意見,投訴影響他休息,曾國藩聽後,默默的看書,不再大聲朗誦。

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找茬”的人又說,曾國藩能考中舉人,是因為沾了他的光。

曾國藩對於“找茬”人的話不以為意,從不與他爭論。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古人有云:“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

有智慧的人,看破不說破。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說與不說心中有數。

而愚者,把該說和不該說的全都說了,往往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03 因理解而不爭,是一種智慧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有著深厚的友情,是真正的好朋友,他們倆之間有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相傳的佳話。

管仲家裡比較窮,而鮑叔牙家境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瞭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時,管仲出資沒有鮑叔牙多,但分賬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紛紛罵管仲貪婪。

鮑叔牙卻為他解釋說:“他不是貪錢,只因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的。”

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鮑叔牙有好幾次都是幫倒忙,把事情搞砸了。

鮑叔牙不但沒有生氣,還安慰管仲:“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還沒到。”

管仲曾經當了三次官,但每次都被罷免。當人人都質疑他的時候,鮑叔牙卻力挺他。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他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他還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

管仲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卻躲在後面。退時,他卻跑在最前面。

管仲手下的士兵都瞧不起他,不願跟隨他。但鮑叔牙說:“管仲只因家中還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能侍奉母親,並不是真的怕死。”

鮑叔牙替管仲辯護,知道他有缺點,但並不影響管仲是個真正的人才和他們之間的友誼。

管仲聽到鮑叔牙說的這些話,非常感動,因為鮑叔牙能理解他的缺點和他們之間的不同。

管仲感嘆說:“生我者是父母,瞭解我者是鮑叔牙!”因為鮑叔牙能理解管仲與自己的不同,管仲和鮑叔牙成了生死之交。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想法完全一致的兩個人。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論語》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的君子之交不用隱瞞自己的不同,也不用刻意假裝相迎。他們會相互理解,懂得尊重對方,能彼此坦誠相待。

而小人會不懷好意的迎合別人的看法,附和別人的言論。

我們要懂得尊重對方與自己的不同,允許對方與自己的不同

04 與誰都不爭,是真正大智慧的人

楊絳在翻譯英國詩人蘭德的詩句,有這樣一句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張文宏說“早餐不能喝粥”引起網友抬槓:知理不爭,是一種智慧

而這也是楊絳內心真實的想法,她低調,與世無爭。

楊絳整理《錢鍾書手稿集》並出版,但她把將近百萬元的稿費和自己的著作權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

有人問她,對得獎學金的學生有什麼要求?她回答說:“我沒有什麼要求,只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報效祖國和回報社會。”

楊絳就是這樣一個不爭的人,卻得到了眾人的尊重。

與誰都不爭,不但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在不爭中,才能得到共贏。

孔子曾言:“我不與人爭,勝負均不值。

與任何人爭,爭贏或是輸了,都不值得,毫無意義。

不爭,既不是懦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人生智慧。

不與別人爭,才是真正大智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