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小課堂第一期:老子的“不爭”,真的是混日子嗎?

如今的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碎片化閱讀佔據主流,人們熱衷於從隻言片語瞭解真相,卻忘記了沉下心來,靜靜思考的快樂。

這樣的狀態,看似散漫,與社會的快節奏發展相悖,實則是一種智慧的”不爭“狀態。

我們對老子的固化印象中,有重要的一條“無為”。很多朋友後臺問我:無為而治,包括後來的漢初休養生息,不就是什麼也不幹,依靠民眾自我恢復嗎?

關於這個問題,老子其實給出了標準答案,下面的文章中就藏著哦。

今天,就跟小歷一起,向古人提問:“不爭”到底是個啥?

老莊小課堂第一期:老子的“不爭”,真的是混日子嗎?


老子闡述“不爭”的狀態


關於不爭的狀態,《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之所以用“水”來比喻“道”,是因為水和“道”一樣具有利而不爭、處卑謙下的美德。

道生養萬物而不爭,“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天之道,利而不害”。水滋潤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爭高下、競長短,甘願停留在低窪卑下的地方。

因此,老子認為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精神的。

明代思想家李贄:“水之善固利萬物而不爭者也,何以見其不爭也?眾人處上,彼獨取下;眾人處高,彼獨處卑;眾人處易,彼獨處險;眾人處順,彼獨處逆;眾人處潔,彼獨處穢。所處盡眾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不爭故無尤,此所以為上善也。”

[ 明 李贄《老子解》 ]


在老子那裡,利物、不爭、處下、謙卑等,皆是道的表現,也是水的特徵。同時,老子認為的“上善之人”,並不是我們認為的無為(無所事事),而是誠實、謙和、沉靜的人。

由此可見,老子的“不爭”,不是主張放棄“為”,而是主張“為而不爭”。

老莊小課堂第一期:老子的“不爭”,真的是混日子嗎?


關於水的品德,老子還在《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這樣寫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其無以易之”。老子是要告訴我們,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替代水,萬物離開水就無法存活。古人認為:“德者,得也。”水就是因為懂得施德於萬物,才因而得萬物,且不可替代。

老子接著寫道:“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跟上面所說的水的品性是相呼應的,即讚美貢獻、堅韌,以水喻賢人,準確而又形象。

“不敢爭”的觀點


那麼,“不敢爭”是一種權術,還是一種修養呢?老子在《道德經》也給出了答案。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句的意思是說:過於自我,就會摧毀一個人。“四自”即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

一個人身上如果帶著“四自”,將不爭自敗。反之,一個人如果懂得去掉自己身上的“四自”,就將立於不敗之地。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帶著“四自”跟別人爭名奪利、恃強鬥狠,會成為老子所說的“餘食贅形,物或惡之。”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把人毀滅得最徹底的,就是人自己,而很多自我意識過強的人,是自己把刀柄遞到敵人的手裡。

老莊小課堂第一期:老子的“不爭”,真的是混日子嗎?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爭”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可否認。但人又擁有高級智慧,在不斷進步後,就會懂得原來還有比“爭”更高明、有效的方法。如果將之運用得當,就可以達到更完善、更理想的人生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說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大意是說:“作為聖人,是不需要給自己積攢什麼的,對於聖人而言,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百姓好。出發點是為了別人,最終反而讓自己收穫更豐富,這是宇宙間的一個規律。”

我們說,如果懂得施德與人,其實也能讓自己變得豐富。施與的越多,自己越豐富,也就不會再多此一舉去爭奪了。這就是自然而然地讓自己變得更高明的方法。

所以,老子提倡的不爭哲學,是一種很高的修養,與權術無關。

不爭的最高境界


在《道德經》中,老子闡釋了不爭的最高境界——“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提到“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老子告誡權貴:作為領導人,一定要位居人前,同時還要身在人後。

很多人批評老子,說這是在玩弄權術。其實不然。一個領導人位居於百姓之上,而百姓卻不覺得是負擔,是因為這個領導人沒有私慾,不在乎飲食、居室、財富等身外之物。這樣的領導人,當然也不會給百姓強加賦稅,百姓自然就覺得沒有負擔了。

老莊小課堂第一期:老子的“不爭”,真的是混日子嗎?


老子有一句很出名的話:“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們在烹調小魚的時候,如果總是不停地攪動,魚最終會變成一堆肉泥。

所以,作為領導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擾民,不要法令多如牛毛。法令過多,會間接誘導百姓的虛偽造假、投機取巧行為。

劉邦入函谷關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簡單有效。秦朝的法令卻多如牛毛,結果秦朝二世而亡。其實,百姓的要求很簡單,只要讓他們吃飽穿暖,有一個太平的生活環境安居樂業,這樣就可以了。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領導者如果真正做到為百姓著想,百姓是很樂意擁護他的。反之,則不會有太好的結局。民國初年,想要做總統的袁世凱跟孫中山爭位,孫中山卻主動讓出了位置。袁世凱並不滿足於只做大總統,還想當皇帝,可惜只做了八十三天就被迫宣佈退位,沒多久就去世了,還留下了一世罵名。

拋卻所有政治因素,只做了幾天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卻獲得了人們永遠的尊重和緬懷。所以,老子提倡“不爭”。不爭就沒有對手,沒有敵人,就會獲得人生的勝利。

老子在《道德經》中,闡釋了不爭的狀態、不敢爭的思想以及“不爭”的最高境界,今時今日依然對我們啟示頗豐。

老莊小課堂第一期:老子的“不爭”,真的是混日子嗎?


關注小歷,和你每日分享文史冷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