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公平對待了兩個孩子,其實你沒有......

二寶還沒出生時,我跟孩子爸爸就聊起了如何處理倆寶的關係,會不會更偏愛小的,而忽視大的。孩子爸爸很淡定地懟了我,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倆寶一視同仁,公平對待。”

可後來的事實嚴重“打臉”,小寶在爸爸懷裡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那個時候的大寶。用孩子爸爸的話解釋就是“我覺得自己剛剛有當父親的感覺。”

今年小寶上小班,大寶上大班,在同一個幼兒園而不同校區。小寶的幼兒園離家近,4點放學,大寶的遠一些,4點10分放學。我每次先去接小寶,然後再去接大寶,路上需要20分鐘。因此每次到大寶幼兒園都會晚到15分鐘左右,大寶孤零零一人跟老師站在那等我。雖然我事先都跟大寶解釋晚到的原因,也希望他能理解,但大寶每次見到我後都很不開心,要過好一會兒才跟我說話。

前幾天也是一樣,只是大寶顯得更生氣了。他背對著老師冷冷地說了一句“再見”,撅著嘴,手裡使勁擰把著一張紙。我接過那張被他擰得皺巴巴的紙,打開一看,哎呦,媽呀!是大寶9月份的全勤寶寶獎狀!

你以為你公平對待了兩個孩子,其實你沒有......

我興奮地大叫到“果果,你又得獎狀啦!好棒!不過,你怎麼能擰獎狀呢?這可就一張,很珍貴的!”我心疼這張來之不易的獎狀,心裡既為大寶開心又有點怪他太沖動。

回家的路上,大寶都不理我,儘管我試了很多次跟他共情,解釋,擁抱。過了很久,大寶才跟我說話,“你說過會很快來接我的,我等了很久,媽媽還不來,所以我一生氣就把獎狀給撕爛了。”

“獎狀是老師對你的鼓勵,是一種榮譽,很珍貴的。你撕爛了,不心疼嗎?”我還在試圖撫平這張皺巴巴的獎狀。

“不心疼,撕爛了就給你當引火紙。”大寶平淡地說。

我差一點沒笑出來!(科普一下:我家的煤氣灶打火石壞了,一直沒有修理,平時都用引火紙點燃。)

笑過之後,大寶看似好笑的決定卻深深地紮了我的心。難道他真得一點都不在乎這張獎狀帶給他的榮譽嗎?還是我對他的傷害已經遠遠地超過了這張“紙”對他的意義?

想起大寶第一次得獎狀時,他高高舉著給我看,臉上洋溢出的滿足和驕傲,連走路都自帶旋律節奏。可如今……

在此之前,我自認為先接小寶再接大寶的做法並無不妥。小寶剛入園,還有焦慮情緒,如果我晚一點接他會讓他更焦慮,甚至大哭。大寶已經適應了兩年幼兒園,晚到一會兒他心裡肯定會有些難過,但相信他慢慢會理解的,習慣就好了。誰讓他是老大呢?

大寶的這一次情緒大“爆發”,讓我認識到自己思維的偏見:這不是“理解”的問題,也不是慢慢“習慣”的問題,而是大寶感覺自己被忽視,媽媽愛弟弟多於愛自己,他沒有了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問題。

簡·尼爾森認為,孩子出生後有四種基本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對自己能力的感知,個人的力量和自主及社會和人生技能。而歸屬感和價值感是排在第一位的。

“那些不相信自己有歸屬的孩子會變得很沮喪,而沮喪的孩子常常會做出不良行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其實都是一種“密碼”,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他們感覺不到歸屬感,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愛。

大寶現在感覺自己被忽視了,失去了歸屬感,那以前我有沒有讓他也產生這種感覺呢?我在內心默默地問自己。

儘管我和孩子爸爸一致認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管教原則,生活中也儘量避免偏袒某個孩子,但細細想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公正”的處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公正,在某個時刻無形之間促使大寶形成了“爸爸媽媽愛弟弟甚於我”的想法,比如在處理倆寶打架的問題時。

你以為你公平對待了兩個孩子,其實你沒有......

這是最讓我們抓狂的時刻,也是最能暴露“愛是否偏失”的時刻。簡·尼爾森說,兄弟姐妹打架是他們不成熟的社會交往能力、尋找自己在家庭中位置的錯誤方式以及對介入孩子之間事情的大人的反應的結果。父母要以平常心看待這種衝突,避免扮演“解救者”,“法官”或者“陪審員”。

“誰是兇手是你在讀推理小說時應該惦記的問題,在養育3~6歲的孩子時不用惦念。”

反觀自己在處理倆寶衝突中的做法,每次都充當著“法官”的角色,大部分時候是小寶的“解救者”,大寶的“行刑官”。幾乎每次衝突都以小寶悲慘的哭聲結尾。抱著對“弱者”的同情憐憫,對大寶身為“老大”理應謙讓卻時時事事“睚眥必報”的失望心態,我們心中的那杆公平秤早已傾斜。大部分結局都是大寶被訓斥,安靜地呆在原地默默撫平傷口。大寶那個時候心裡是不是在想“爸爸媽媽更愛弟弟,不愛我。我在這個家裡沒有了歸屬感和價值感。”?

你以為你公平對待了兩個孩子,其實你沒有......

簡,尼爾森認為,父母應該遠離打架的孩子並告訴他們什麼時候不打架了自己再回來,然後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解決誰是誰非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由於父母處理不當而傷害孩子,從而影響親子關係。

畢竟,父母不可能永遠都能做到絕對公正,有時當我們認為“公正”的時候卻讓某個孩子產生了“爸爸媽媽偏愛弟弟/哥哥”的想法,孩子失去了歸屬感。一旦這種觀念形成,認為自己被“忽視”的那個孩子就會尋求各種機會找回歸屬感和價值感,打架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愛是無法分割的,正如宮西達也的那本超有治癒功能的繪本所說“你們都是我的最愛”。而我們要把這個信息傳遞給每一個孩子,即使是在他們被訓斥或被懲罰的時候,讓孩子時刻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感受到自己一直被愛著。

我以為我曾經做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但事實是我沒有。慶幸,我現在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在這個年齡段,大寶不應該因為他的“老大”身份而被“強迫”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我們都希望“老大”能夠做出表率的樣子,謙虛禮讓,照顧小的,理解父母,但實現這個目標不是靠父母“強加”給他這個意識,減少對他的關愛來達到的。孩子的成長是一步一步來的,而這種意識的培養也是循序漸進的。

脫去“老大”這個詞身上所附加的意義。“老大”,他是我的第一個孩子。“老二”,他是我的第二個孩子。他們都是我最愛的孩子,僅此而已。

謹以此文送給那些在育兒路上跟我有同樣困惑的寶媽!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