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薌齋談拳學要義(答記者問) #形意拳##大成拳##樁##意拳#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答記者問) #形意拳##大成拳##樁##意拳#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答記者問)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名重南北,素為全國武術家所推許,最近卜居京門,為觀摩拳術起見,特訂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賓衚衕一號招待各界,藉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尚武精神日益發揚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記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問答。

 

問:王先生拳術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於拳學之抱負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緒卅三年離師後,即奔走四方,藉廣交遊,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嘗風霜,卅餘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故於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日前張玉衡先生於報章先後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容,致生誤會,故極願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千。餘年漸衰,生活尚未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心,所急急於此者,願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賢達,負起艱鉅,將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並革除誤已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

 

問:拳學以何作基本?

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於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

 

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臂"俗稱為拳術之內家,未知其派別如何?

 

答: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

 

"形意"嫡派與河南"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稱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師也。濟源阮氏,命名雖異而實宗於李。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傳並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當盡有之。亦無五行生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套也。新加坡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遊動,活當選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角即燒身之力;圭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昂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動輒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風,一再思之,然後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

 

"八卦"原名叫"川掌"。餘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餘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於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餘之老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嶽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是為可異耳。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進益於將來。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餘對"太極拳"敢雲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慌將頷首默認,啞然失笑矣。

 

"通臂拳"通行華北,都門尤盛,餘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論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遠。想前輩當不如是,抑後人之失傳也。雖偶有局部深邃之絕大功力者,然終不易走上拳學軌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樁",其嫡派至今仍有輩行流傳,河南、四川最盛,與福州、興化、泉州、汕頭等處操"五技散手"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應敵亦多有深造獨專之長,惜片面多具體少。

 

"八翻"、"綿掌"、"劈掛"、"八極"、"大功力"、"三皇炮"、"粘腿"、"連拳",互有長短,大都偏於剛多柔少,缺乏精神內斂功夫。至於"大小紅拳"、"彈腿"、"戳腳",具知各拳長短及其他各家,餘不欲論之矣。

 

問:與聞先生之論,道破國術之要道,別開生面另闢一新途徑為同人謀幸福,但亦有云指謫太極拳仍有過當之處。

 

答:鄙人識道尚淺,非敢雲別開生面,不過遵前輩傳統推廣而已。在太極門中,餘之好友極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處,亦因該拳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較多之故,尚不吝指謫,否則亦早不屑論矣。談到實在批評的話,吾恐太極門中,從未認識拳學者頗多,至通家更談不到。餘總角時曾聞有丹士張三丰先生之名,及長外遊,得識各家同仁亦惟習太極者眾,故對該拳懷疑已久,聞該拳為張三丰先生所傳,故餘早有卑視三豐意,後來讀三豐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為一貫大道之先進,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餘更深信該拳絕非先生之傳。其實是與不是沒有一些關係,就即便是三豐後裔未得其要亦無足論。三豐先生之傳人不知為誰,想當不及三豐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個人得傳之真偽與否。況今習該拳者,各人各樣,理論不一,任意偽造者乎!曾記三豐先生雲:離開已身不是道,執著已身事更糟。太極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沒有一式一法不被執著?用這些姿勢作什麼?而精神方面牢牢綁定不可解。實為妨害神經肢體之自由,遙想三豐先生高明若是,當不致傳有如此欠通之太極拳。就以該拳譜文字方面論,單雙重不偏不倚種種盡善盡美的意義亦僅不過拳學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譜之所論者?既是自以為無上拳學,為什麼實際上不生效果?更該拳有機壇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夫下之唐矣。縱使該拳一切法則優於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亦是錯誤,無他疑意,況皆不如是矣。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餘言或有不當、甚願同仁不留絲毫客氣的質問,如有見教,我更當掃徑歡迎也。

 

問:先生批評太極拳之錯誤,自當承認,然友中習拳而得健康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評似有失當。

 

答:拳學之價值,不僅輕鬆而微末。要知拳學乃人之需要,不可須臾離一貫之學也。故莊子說:技也進乎道矣,誠文化藝術之基礎,禪學哲理之命脈,若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術,則拳學當無考究之必要矣。習拳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應知道,若能將習拳時間,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體會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勝於此者。

 

問:世人常雲有楊露蟬者,其學如何?

 

答: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餘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嶽先生亦非通家。不過宗嶽先生得嶽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丰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

問:武術先輩,先生所服膺者有幾人?

 

答:查拳術先輩近百年來,舍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諸師尊外,餘皆旁技未節而已,但我國地廣人眾,道中人餘未結識者尚多,不敢妄加評論。 問:先生為大成拳宗師,對於本門拳術,必有卓識,請賜其詳。

  答:拳學一道,萬頭千緒,繁難已極,擇其大要亦極簡單。然吾人學拳,應先研究為何拳學?始易於認識,而有所得。大都學拳,一為衛生、二為自衛。身體健康為人類一切事業之基礎,故養生保身之道,實不可忽。夫鍛鍊之法學之得當受益非淺,學之不當乃能致死。凡劇烈運動者,絕少享壽高年。至拳術家因鍛鍊之不當而損命殘身者,更不知凡幾。誠可憐亦可笑之拳術也。既知學拳之利弊,應在用功是否符合衛生自衛之條件,動為甚麼?靜為甚麼?結果是甚麼?中間過程的現象是甚麼?如此體認操存,庶乎近矣!至於精微道要,方可繼續研求,否則未易有得。茲簡述大成拳之要義,並質諸同道,而為拳學上之探討。前言學拳階段。以上所談衛生、自衛二者有互為之不可分離性,失一則流弊生而入於歧途。應首先使氣質本能加以精神的訓練、培養,而後始談到發揮神經肢體的本能工巧匠力。學拳第一步就是鍛鍊神經為基礎練法,體認四肢百骸蠕動的工作。第二步為試力、試聲的練習。第三步為自衛。分述於後:  (一)基礎訓練: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臥隨時隨地可以得到適宜訓練,須先從樁法作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得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飭神經,調息呼吸,溫養肌肉,使各細胞自然的發動,力由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體察其細微動靜。功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的妙趣。欲盡拳功之妙用、應先致力樁法。  (二)試力與試聲:學拳已有基礎訓練,其本能當日益增強。對於運用須嚴防人慾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誤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慾支配,而反為不合本能需要之運動。故子興有勿長之戒。如何運用方能適於需要,須先認識力之動的情態,可以繼習第二階段。試力為拳功入門最重要更好,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試須使渾身氣力均整、筋肉靈活、骨骼支撐、故能筋肉收、放、松、斂而互用。力應於內而外發。動作時慢優於快、緩勝於急、動愈微而神愈全。欲動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之意。試力不許有偏面力,更不許有絕對力。首先要體認全身之氣力圓滿否、力量能否隨時了出、自身能否和空氣發生應合作用、更須意不使斷、神不使散,輕重操持而待發,動一處牽全身。氣力一致,歸於虛靈沉實而圓整,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總之,非達到舒暢有趣而得勁者不足曰拳。  試聲為輔助試力之不足。蓋人之生理構造因先天關係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難通之點,所以試聲即用身內呼吸之功夫以輔之。又名內呼吸,亦名腦(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衛: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動。如有形之動,正是不動無力的表現,所謂不動之動,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其運用之妙,多在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及大小關節韌帶伸縮之互根作用,和支點堅強,螺旋的爭力,與樞紐之轉移,重心路線之穩固,及運用呼吸所發之彈力,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語,然其中有許多意義非言語所能形容者,若能習行不輟,自不難領悟也。所謂大動小動之別,實在乎個人之基礎功夫,對各種力量身得意領否。如能抬手動足混身處處都含有力學的本領,大動亦可,小動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無力學的能力任憑怎麼都不可。至於用力與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動,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滯失和而不衛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時得力,乃為本拳能之力也。他如虛無假借而求實當之種種微妙,則尤非簡易筆端所能寫於萬一。總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優劣,實在一意應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質都是幻,技到無心始見奇,意即此也。  問:屢聞讀者多對先生之理論都不否認,惟聞學時無拳套感覺不易,初學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諸般功能,任何聰明者一生練之不盡,那有舍精華而習糟粕之理,且拳套方法愈學愈遠如婦女纏足無異,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學者進步反速而勝老手者多矣。此論有多人作比擬之鐵證。後世之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雲者,對於拳學認識尚遠。  問:先生所言極是,技擊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簡便要訣,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養生大意,能肯如此,則養生之道思過半矣,如欲學習高深技擊則亦由此經過,但非極愚之士及稱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則應習一切法則。蓋技擊之法則亦需由站樁試力學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試力之法太繁,況各項力量身得之後,莫以為技擊之道已畢,乃始有學技擊之可能性,如得"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的支配,則又一

問題也。總之,得師之後,而造詣深淺,實在個人天資功力如何,若能出手而得已發未發時機之扼要,則非久經實作之慣手難能得也。  問:聞拳家雲: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長?勿論古今名手總不脫丹田氣之充實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說為門外漢之論,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為何意?要知不用力則可,不用意則不可。蓋用力則器官死,百骸不靈,板滯呆痴易為人所乘。換言之,即抵抗之變象,蓋抵抗之意,乃畏對方之擊動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擊,安得不為人擊中乎?故用力為拳學之大忌。至論丹田氣者,在原理方面,及實地之驗和鄙人體察之感覺,此論似有不妥。腹內乃腸胃肝臟之宿舍,並無盛氣之所,至於動力之功能都是爭力、彈力與宇宙力之接觸和運用呼吸鼓盪開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渾然之大氣也,非世人所謂功之氣也。總以下腹充實大肚子即以為丹田氣者,則錯誤極矣。要知運用時,力家均整,尤尚空靈以達舒暢得力方為合理。今之學者不明斯理,費數十年這純工,反將靈活之身心練成機械,豈不惜哉!  問:前雲戲劇中尚有不少有本之處,較一般拳學高一頭地,但不知君有何本出此言,愚以為此點批評未免失當。

  答:戲劇原為補助教育之不足,武功都本拳道而來。拳中原有"起拔"鍛鍊,為試力功夫之一。夫"起拔"者為求頭頂兩足重心之樞紐力,使身體均整放大,與宇宙合為一體,故名"起拔"之鍛鍊,戲劇誤名"起霸",然觀其姿態與理論之取意,雖不中亦不遠,所以知其有本,至求美觀博人愛悅之種種姿勢,皆偽造也,今之拳家所有姿勢未見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且多老馬少駒,反效偽幼,尚有不可能者矣,更何能窺見武道深邃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