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的”鬆“與”緊“

“松”不是一蹴而就的。站養生樁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松”,溫養氣血筋骨,使神經、肌肉鬆和。沒有這種“松”,就很難有技擊實作擊打時的驟然一“緊”。從理論上來說,有多大程度的“松”,便有多大程度的“緊”;沒有高質量的“松”,便沒有高質量的“緊”。而要練就高質量高層次的“松”,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一個境界一個境界逐步深入。


試問,你站了幾個月養生樁,“松”的程度如何呢?即使你再聰明再刻苦,也不過如此而已。再說,“松”的質量也是無止境的。不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內清虛外脫化”、“遍體松靜力如泥”,不能說深得養生樁之三昧。當然,這樣說來,也並不是說非要把養生樁練得爐火純青才能站技擊樁。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地說,無論初學者、入門者、功深者,都不能捨棄拳的最基礎——“松”。如果放棄了“松”,學拳將是捨本逐末的。打一個比喻,如果說大成拳是一座金字塔,養生樁就是金字塔的底座,要想大成拳金字塔更高大更穩固,就必須加厚加寬養生樁這個底座。


“松”與“緊”,這是大成拳學最為關鍵的一對矛盾,這對矛盾中,“松”是根,是基礎,“緊”必須建立在“松”之基礎上,“松”與“緊”是對立統一的。當站技擊樁或進行其他功法訓練時,意念、肌肉處於一種鬆緊交替的狀態,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時而驟然一緊(試力、走步列外),時而松和開來,特別是技擊樁所設計的應敵、抗擊等意念,鬆緊交替的頻率程度越高,緊的程度也越高。此時更需要松,需要高質量的松。


這時,如果沒有平時養生樁培養出來的松,要想松,那是不可能的。真正厲害的拳學是非常注意“松”的。我讀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的拳論,在技擊上感覺最深的一點就是,薌齋先生對“松”的高度重視,這與當時武林中(也是當今武林中)的一片“緊”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以薌齋先生對當時拳界的流弊痛心疾首,但仍然有許多人執迷不悟,可見“緊”的流毒影響太深太廣。薌齋先生有句名言︰“只有將養身和技擊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中國拳學”。養生是什麼?簡言之,養生就是“松”。

站樁的”松“與”緊“


養生樁實質是一種“松功”,技擊樁是一種“鬆緊功”。“鬆緊功”重要,“松功”亦同樣重要。實踐證明,在“松”上花的時間要遠遠多於在“緊”上花的時間,“松”是經常的,而“緊”只是短暫的。養生樁的訓練也是一個品格和思想境界修養的過程。


一個人患得患失、勢力庸俗,練功時神不凝氣不靜,是不可能進入練功之真正境界。而養生樁正是培養氣靜神凝、物我兩忘的最佳手段。我們都是凡人,得失心、名利心、生死心時時困擾著我們,我們還達不到“劍到眼前亦等閒”之境界,所以我們要通過養生樁來滌盪這種種的“有”,達到“無”,達到與天地渾然一體的圓融之崇高境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拳即“道”,拳即“禪”,“養生樁”就是“修養樁”,就是修道立禪。而一個人的修養境界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在拳學大道上能走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