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古代的城市都是被高高的城牆保護起來的,所以古人攻城時想要攻入城內必須先攻破城門。然而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在古代的史書中還是現在的古裝劇中,進攻的一方在攻打城池時往往並不是直接進攻城門,而是利用攻城雲梯攀附在城牆上,從城牆上面攻破城池。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攻城的士兵為何不直接用火燒?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木材很容易著火,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所以,採取火燒城門的辦法來攻城,理論上是可行的。那麼,為何古代的士兵放著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不用,反而大張旗鼓的用雲梯攻城呢?而且用雲梯攻城,無疑會更加危險,就算沒被敵軍傷到,自己不小心掉下來也非死即傷。

其實,在歷史專家看來,古代士兵攻城確實也想用火燒城門的辦法,但是實際上他們卻不敢真的這樣做。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在古代,也曾經有過士兵在攻城的時候採用火燒城門的辦法,但是實踐證明這種辦法真的不管用。在《明史》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公元1461年,大太監曹吉祥的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派兵攻打皇城的東安門。曹欽手下的士兵攻城的時候,採取的就是火燒城門的辦法。然而守衛皇宮的士兵卻乘勢加柴,火反而燒得更猛烈了。攻城的士兵雖然將城門燒燬了,但卻還是被火勢阻擋在城門外。等到明英宗援兵到來,這些叛軍只能束手就擒。

而且,就算士兵們採取火燒城門的辦法攻城,但是卻不一定能夠點燃城門。因為在古代的城門之外都有護城河,如果敵軍放火燒城門,守軍可以輕而易舉地將火勢熄滅。甚至古人在設計城門樓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個破綻,在城門上留有縫隙。所以守軍都不用下城樓,直接在城樓上往下灌水就可以熄滅火勢。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除了上面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古代的城門極難燃燒,就算主動讓你用火燒都不一定燒得著。因為古代的城門,大多都是採用棗木、鐵樺木這種特別堅硬的木材製成的,而且經過了特殊處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阻燃性。況且古人還會用鐵皮、鉚釘加固城門,這樣一來更難燃燒。所以,古代攻城的時候燒城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進攻的一方通常都是派士兵撞擊城門以吸引守軍注意,然後再用雲梯攀附城牆進攻。

除了上面這幾個原因之外,古代士兵不敢燒城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自投羅網。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很多人可能覺得,只要從外部攻破城門就意味著攻破城池,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對。在歷史學家眼中看來,從外部攻破城門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兇險。因為古人在修建城牆時,就考慮過城門被攻破之後的結果,所以在城門後面往往會再建造一座甕城,專門用來應對城門被敵軍攻破的情況。

古代的城牆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設計理念。古人在修建城牆時,有時會故意將城門設計成弱點,從而引誘敵軍從城門進攻,那些攻入城門的敵軍以為自己攻破了城門,實際上卻要面臨更大的危險。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在古代,有一個成語叫“甕中捉鱉”,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被困在甕城中的敵軍是再適合不過了。比如在清朝天京保衛戰時,曾國藩手下的湘軍攻打太平天國的天京城,為何寧願費時費力地去掘地道都不願攻城門?就是懼怕甕城的威力。

天京城是太平天國的叫法,實際上就是南京城。在明朝初期,南京城是明朝的京城,朱元璋為了修建南京城牆頗費了一番心思,整座南京城的城牆有多達13座城門。在這些城門後面,就隱藏著規模龐大的甕城。例如現在保存最完整的聚寶門,就是一座結構非常複雜的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聚寶門的城門後面一共設置了3座甕城,另外還有4道券門,每一座甕城都配有獨立的閘門,這些閘門都採用包鐵鉚釘的方式加固,除此之外每道閘門還設置了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城內還另設有二十多個藏兵洞。如果敵軍一旦攻入城門進入甕城,千斤閘落下之後這些敵軍就真成了甕中之鱉,只能乖乖投降。

所以,在歷史專家們眼裡,古代士兵攻城並不是不願意燒城門,而是不敢燒城門。因為突破城門,也就意味著要進入更加兇險的甕城。不過,甕城也只有在冷兵器時代才能體現威力。當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甕城基本上也就失去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