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天底下愿意好好养育孩子的家长,都将自己的孩子视若掌上明珠一般,为了孩子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我看到过不少朋友直言,如果孩子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自己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真挚的,但是这样深情的爱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很多家长可能从未仔细考虑过。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跨越了时代的教育悲剧


根据我观察了这么多年的各种家庭教育的真实案例,我发现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长们,思维中总是带着一种“强盗逻辑”和“道德绑架”的一味。

而很不幸的是,这样的家庭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真正能够做到理智、理性教育孩子的家长非常少见。

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产生以下这两种感想的家长不在少数,而他们的家庭几乎都逐渐走向和孩子变得疏远的结局。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案例一:我想好好对你的时候,每次得到的只有尴尬和不领情。


徐某从小就不知道该怎样和爸妈交流,成年之后走向社会开始工作,无意之间惹毛了同事被冷嘲热讽一番,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养成了讨好别人的习惯,让当下性格独立的其他年轻人感到了一股“谄媚”,才会被阴阳怪气嘲讽。

徐某表示,自己的这种“谄媚”劲儿,想来想去还是来源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童年时期的徐某原本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很疼她,经常给她买喜欢的零食。而每次徐某举着心爱的零食让爸妈一起吃的时候,爸妈总是说“我们舍不得吃,都省下来给你吃,宝宝将来也要疼爸爸妈妈。”

一次次地分享美食、玩具、有趣的故事都被拒绝,徐某渐渐地不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每一次父母想给她再买东西的时候她也不愿意接受。

因为接受了这些物质上的关爱,徐某就要感受一下父母口头上表达出来的“省吃俭用养你”,这些话听在耳朵里,嘴里的零食也变得味同嚼蜡。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虽然徐某长大后发现自己家并不算穷,不至于吃不起零食买不起玩具,但是父母依旧话里话外一副为了养育女儿多么多么辛苦劳累的语气。

于是徐某变得习惯性看父母的脸色,积极做家务、省钱,只是为了不成为父母口中的“白眼狼”,虽然父母从没有用“白眼狼”这个词语评价徐某,但她就是害怕,好像自己永远还不清父母的养育恩情一般。

直到这种讨好行为养成了习惯、养成了性格,直到走入社会,被同龄人评价为“谄媚”。


案例二:如果生活没有这么多猜不透的压力,或许我也是个积极健康成长的孩子。


如果说第一种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怀柔”式教育方式搞得不知所措,那么第二种家长可以说是有点“恶人”倾向了。

这个类型的家长总觉得孩子是欠了自己的一样,而作为家长对孩子的付出要像记下一笔笔账目,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家长有多辛苦,甚至不惜夸大事实。


小于的爸妈就是这样的家长,他的家庭经济水平算是中等程度,不算很有钱但是绝对谈不上穷,但是他的爸妈从小给他进行教育、督促他好好学习的时候,动不动开口就说“你放心,爸爸妈妈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然而事实却并不像小于的爸妈说得那么艰难,父母也没有花大价钱送他去重点学校读书,更没有为了他的学业而搬家去大城市生活,可以说完全没有吃什么苦。

小于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家附近的学校上学,没有给家里造成什么严重的经济负担,可是他的父母却总是给他灌输家里为了他上学耗费了一切的认知。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这个类型的家长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只不过“扯谎”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这类家长的核心理念就是自己生养了孩子就是对孩子有天大的恩情,孩子生活和学习所花费的金钱和资源都是对父母欠下的债。

在这样的思想下,孩子的生活别提有多迷茫了,分享快乐是不存在的,当孩子兴冲冲地拿好吃的零食给爸妈分享的时候,爸妈那种眼神就令孩子莫名愧疚。


深度解析:


1. “洒狗血”的过时教育手段依然在延续;


以上这两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有毒”,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处理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把对孩子的爱要依附在其他莫名其妙的因素上来表现。

比如他们会认为“我为孩子砸锅卖铁”是爱孩子的表现,或者“任何好吃的我都一口不吃全留给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如果现实条件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没有机会为孩子“砸锅卖铁”,也一定要从语言上表达这种“决心”,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家长就该这个样子。


不得不说这种理念很有可能是我们传统教育思想中糟粕的延续,在我们过去的一些宣扬父爱母爱和孩子孝顺的文化中,会刻意大肆赞赏这种“奉献精神”,似乎家长只有做出这样猛烈的“奉献”行为才能称为好的家长。

同样,糟粕对孩子的要求也非常“洒狗血”,时至今日依然会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教“卧冰求鲤”之类的荒唐愚孝行为。

在这样旧思想余毒的影响下,家长们“与时俱进”发明出了这种“砸锅卖铁”“舍不得吃,全留给你”的论调,无形中给原本快乐轻松的生活增添了巨大的压力。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2. 家长推崇“狗血”教育,企图用“感化”夺取话语权


更深层次地剖析家长们对于这种“狗血”教育手段的推崇,其实内在核心是一种自我感动和焦虑。当家长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茫然无措的时候,心态上很容易向这种“感化”手段靠齐。

“既然我讲不明白道理,那我就感动你”,这是全体人类在进行沟通时候的一个惯用手段,也是习惯性的心理转变,

这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也没有什么目的性,但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打感情牌”,但是什么样的人需要打感情牌呢?必然是一个没有逻辑、讲不好道理的人。

感情能够战胜理性,家长们感动孩子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但现代教育理念告诉你,其实在家庭相处中,争夺话语权并没有什么意义。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争论“听谁的”没有任何意义,家长放下了话语权才能拾起爱戴


一个良好发展、和睦相处的家庭,必然不需要一个独裁专制的家长。我们平时在各行各业看到的家庭美满幸福的家长们,都懂得和孩子正儿八经有来有往地聊天,就像两个成年人在交流一样。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像那些成功家庭的孩子一样,说话有理有据,看上去像个“小大人”,然而轮到自己和自家娃相处的时候,却往往被气得火冒三丈。

实际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下来就能言善辩长袖善舞,能和成年人有来有往地谈天说地,这种好事是不存在的。

失败的家庭之所以失败,往往是因为家长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话语权,更没有给他们充足的犯错机会,总想省去耐心引导孩子的这个过程,一步登天,结果只能“越教越倒退”。


孩子的生活原本很美好,家长的“奉献精神”,打破和谐吃力不讨好

在家庭中争夺话语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家长们想要和孩子正常沟通交流,应当学会放下一切不合实际的教育手段,一言堂、“洒狗血”,即便是把这些教育手段用得炉火纯青、家长们就算是把自己感动到哭天抢地也赢不得孩子的尊敬和爱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