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億社保結餘將枯竭?王忠民建議個人繳納部分由費改稅

7月7日,在2019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對養老金的管理方式提出建議:在城鎮職工養老統籌中,將個人承擔的8%繳費比例切出來,由費改稅,以稅收的形式放在個人所得欄目中。對這部分資金做免稅和延稅設計,回到個人賬戶後,個人必須拿去投資,退休以後收取投資收益。

養老金結存增長放緩、養老支付比例提升 可能在2025年枯竭

根據今年6月人社部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0901億元。這是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首次突破5萬億元。

5萬億社保結餘將枯竭?王忠民建議個人繳納部分由費改稅

王忠民表示,現在出現的結存,是因為初期交的人多,用的人少。但是,現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迅速來臨,交的人和用的人之間在2014年就已經達到平衡,2014年以後是交的人少、用的人多,這樣結存的數額、增長幅度就會減少。目前這五萬億的積累用了二十年時間,如果投資回報率是10%的話,用幾年時間會翻一番。但如果回報率是1.8%、不到2%,它的增長幅度有可能戰勝不了通貨膨脹,戰勝不了投資的機會成本。從最終養老消費的角度來說,這部分資產實際是在減少的,因為職工退休以後可購買的社會養老服務是減少的。

另一方面,每年退休人員的支付費用在提高,過去以每年10%的速度提高,近幾年以每年5%的速度提高。這種大幅提升持續,目前養老金結存的支付就會遭遇困境。

王忠民提出,根據相關機構測算的數據,到2025年,這五萬億大概就會近乎枯竭。企業在工資總額中,社會保障繳費佔了較大比重,在養老金方面繳了28%,總體繳納水平在40%,壓低企業產品成本,導致企業更新改造的發展動力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宏觀經濟方面也造成壓力。減輕企業負擔的主要空間就在這裡。

個人繳納部分費改稅 做免稅和延稅設計

對於養老金缺口的問題,王忠民提出了幾條建議。第一步是費改稅,將個人繳納的8%切出來,不再以繳費的形式放在社會保障的欄目中,而是以稅收的形式,放在個人所得的欄目中。過去對這部分賬戶的管理把它視同為社會統籌賬戶的一體,沒有按照個人賬戶來管理,給予個人的支配和管理權力。“拿去管理,既沒有徵求個人意見,也沒有說借你的錢的時候,給你的年化收益率水平多少,利息水平也沒有談,也沒有談借多長時間。”王忠民表示。

這部分資金回到個人賬戶,要做兩個稅收設計。第一是免除這8%資金的所得稅,但這部分資金個人不能拿去作為當期的可支配收入,只能放在一個賬戶裡,這個賬戶為“個人養老賬戶”。第二是個人拿這一賬戶的資金去投資時,還要有一個延稅的設計。對這個賬戶中當期投資的回報,在投資期不收稅,而是等個人退休以後收取。這一筆長達幾十年的長期資本,可以在個人手中支配,個體會積極努力去把它管理好、投資好。每一年的收益都存在賬戶中,經過時間、複利的累計增長,微觀主體沒有增加任何費用,還提高了財富所得的效應,宏觀主體可以減費又減稅。

從投資管理的角度看,如果在短期,市場上已經有很好的貨幣市場管理機構,利潤回報率比原來把五萬億放在一個賬戶中管理的時候要高出一倍;如果放在長期中,比如委託基金去管理,可能年化回報率達到百分之十幾。王忠民提出,這件事情如果做好,中國資本市場就有五萬億淨資本的注入,股票市場缺乏長期資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王忠民提出的第二步建議,個人繳納的部分回到個人賬戶後,應該用另一塊資產來補充,就要利用龐大的國有資產,劃出十萬億甚至二十萬億給社會保障賬戶,用於解決現在的賬戶空洞問題。配套的一項政策是,把現在的個人賬戶全部歸為非空賬的管理模式,實賬的都歸到個人賬戶去管理。

這樣的管理模式,不僅可以給微觀主體減稅降費,最關鍵的是還解決了幾大宏觀目標:一是養老的人得到了有效資產的支持,解決其後顧之憂;二是挽救了現在的五萬億結存日益枯竭的衰減式投資管理;第三,把國有資產的管理模式從過去單一股東、單一運營管理人的模式,轉變為資本運營受託人的管理模式,為了長期回報去投資管理,這才能使得社會保障體系真正的資產基礎得到有效構建。

進一步來說,人口老齡化增長需要的養老金給付問題,也會隨著這部分資金管理有效性的提升而解決。還有更加長期的影響,例如個人賬戶的積累在這一代人的生命週期中沒有用完,可以繼承給下一代人,這筆財產具有可繼承性也會使得人們更注重當期的積累。王忠民表示,這個政策一旦建立,可以同步解決微觀、宏觀層面問題,跨代的長久期市場效應也會因此而產生。而這一過程中沒有多花一分錢,沒有社會成本,只是改變了原本個人賬戶的基本概念,迴歸投資管理。

職來已久專業社保優化,勞動風險外包!諮詢熱線:400-006-5055

本文摘自:新京報 記者 顧志娟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何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