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凌煙閣"入手,談李世民的皇權之術

"凌煙閣上清風起,留得將軍卷世名

"。貞觀二十七年,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起出生入死、共治天下的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描繪24位功臣畫像,北向陳列,時常前往懷舊。

雖凌煙閣未免消失於戰亂的命運,但在史書記載、文人詩詞、小說唱詞中聞名於世。自秦縱橫捭闔,統一六國,獨崇法家,奠定歷朝基本政治制度後,韓非子"法"、"術"、"勢"之思想也成為歷代皇帝操縱政局、控制大臣的重要手段。

即使在漢代後獨尊儒術,"外儒內法"也依舊貫穿在中國政治之中,唐代亦不例外。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弒殺兄弟、逼迫高祖登上皇位,此時他更需要籠絡天下人心,方能鞏固皇位,維繫其江山永固,親定凌煙閣24位功臣便是他晚年的一項重要政治措施。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

1、幾度春秋興亡事,都在閣中說

關於"凌淵"之由來,南朝劉宋時著名學者鮑照《凌煙樓銘》中推測"

凌煙之名始於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的典故",據記載,凌淵閣曾被稱為"戢武閣",後復改為凌煙閣。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

宋金石學家趙明誠在考察《唐河間元王碑》及《唐段志玄碑》後提出了"戢武"一說。"戢",藏兵也。故此閣乃是太宗偃武興文,推行德治之策的見證

2、一片淒涼破敗景,都予德治興

唐太宗首先放棄了隋煬帝窮兵黷武的做法,採取不濫用武力,與周邊各族和平共處的政策,使得百姓無征戰之苦。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首先便為唐初因長期的戰亂導致的政局動盪,經濟凋敝,恢復殘破的社會面貌提供了穩定的周邊環境。

據統計,貞觀初年,全國戶數由隋朝大約八百九十萬戶下降到"戶不及三百萬"。到貞觀之後650年,約增加到了380萬戶。雖增加戶數只八十多萬戶,但社會其他各方面的增長仍不言而喻。

其次,太宗加強文治。如在思想教化方面,尊儒崇經。

貞觀二年,太宗聲明:"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大大提高了孔子及儒學的地位。政治上的統一必然要求思想統一,這一任務在貞觀時期得以完成。

太宗還重用文臣,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等一批出謀劃策之人,使其得以發揮重要作用,太宗亦把一些功臣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

推行德治,安撫人心,發展社會經濟,出現了唐朝初年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在此期間,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百姓得到相對安寧,勞動生產積極性相對較高,從而促進了社會迅速發展。出現"米鬥四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遍野),人行數千裡不齎糧"的昇平現象。

勳彰故舊,安撫功臣

1、春風得意馬蹄疾,是仕宦的追求

"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舊臣;出平樂之宮,實思賢傅。"唐代人錢起《圖畫功臣賦》中,滅隋建唐的功臣:"寶玉不足以勸賞,故茅土是封;鐘鼎不足以昭宣,故圖贊是緝。"為體現出"我唐大齎,光掩前載",在寶玉鐘鼎都不足賞賜之時,畫圖像於凌煙閣,以示功臣獲得的殊榮,表彰其無上功勳。但其實太宗對功臣的表彰遠不止畫像於閣。

"賞者禮之基,罰者刑之本",賞罰相輔相成,對社會起到規範和引導作用,而相較於法律的強制性,通過獎賞引導柔性的治理社會更是主張德治政府的偏重之策。

太宗對於功臣的獎賞,基本涵蓋了唐代獎賞的基本內容與形式——"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對於凌煙閣功臣,將其圖像作為楷模懸欲其閣,太宗親自提筆題寫,表達帝王對於功臣的賞識與感激之情,甚至還引領百官入閣觀賞,摩拜,隨後宴飲。

凌煙閣功臣還可享受到配饗帝廟的待遇。據《唐令拾遺·祠令部》記載,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廟中配饗功臣從李神通到劉幽求共17人。還可享受帝王級別的四時祭祀,來"昭明其勳,尊顯其德,以勸嗣臣也"。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

此外凌煙閣功臣的高官厚祿是唐代仕宦階層享受獎賞的典範。

太宗還時常加升功臣們的官職,以示恩寵。且按唐制,"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國公三千戶,郡王五千戶",可見,以數千封戶作為獎賞給功臣私人,盛寵優渥。

作為伴隨皇帝左右、跟隨多年的臣子,"落得生前身後名"乃是他們一生也無掛的心願了,陪葬於帝陵之側則滿足了這一夙願。故程知節、虞世南、秦叔寶等陪葬於太宗昭陵,與帝王同受祭奠,死後依舊追隨。

而對功臣親屬,諸如妻子、長輩也受到恩賜,集體封官,甚至幾輩同被恩澤。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

2、今朝曠蕩恩無涯,是太宗的心計

其實太宗對功臣進行賞賜除了念及舊情外,更像是一種御臣之術。

歷代皇帝似乎都不喜歡"淡泊名利、兩袖清風"之臣,這就像是一個悖論,一方面統治者要求官僚廉潔,政治清明,一方面又不希望官僚真的那樣去做。

廉潔官吏在百姓心中一般有著很高的威望與聲譽,這樣一來,天下是要以皇帝為尊的,而"天高皇帝遠",你有這麼高的威望是想挑戰我嗎。所以此時皇帝便會懷疑。皇帝會想:你是我的官僚,你什麼都不想要,什麼都不喜歡,那你想幹什麼,是想脫離於我嗎。這時官位不說,命保住就很不錯。所以不管是什麼樣的賞賜,都是皇帝給予的賞,受恩於皇,便要聽命於皇。皇帝對你也放心。

激勵當代,永貽後昆

1、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位列凌煙閣,是任何一個臣子都夢寐以求的事。但要想真正實現可不是很容易的。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

雖唐代後期封官定爵多有氾濫,但總體為著簡便,有兩條標準:政治和功勳。政治上不計出身,且只要身體力行,為大唐建立卓越功績即可,並以此著名於世。

太宗時期,雖面臨了親戚故舊的許多阻力,終是遵循了他唯論功績的基本原則。

故在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人出身低微,有人出身敵營,但均功勳顯著。如人盡皆知的魏徵,本是李密謀士,跟隨太宗後作為諫臣,直言不諱,以致有時觸怒龍顏。但魏徵死後,太宗悲痛不已,發出"今魏徵死,一鑑亡矣"的慨嘆。

不看出身,唯論政績的原則便為下層平民百姓提供了上升的渠道與信心。"他年名上凌煙閣,誰羨當年萬戶侯",榮登凌煙閣成為翻身的重要途徑。

當時唐朝根基尚不穩定,戍守邊疆的戰士胸懷一腔熱血,此時又有凌煙閣之賞,心中報國圖志、建功立業的情懷噴薄欲出。

太宗以此激發封建時代的有識之士,為其統治的長治久安而建功立業。且以此表達了太宗對於人才的渴望。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太宗無法顧及天下而一一招攬之時,凌煙閣彷彿在向天下人說:有才你便來,我都要。所以在天下英才紛紛來到京城時,李世民得意而語:"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2、貞觀之德來萬邦,浩如滄海吞河江

太宗還巧妙的把對凌煙閣功臣們的仰慕推廣至民間,手段便是畫像。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

在封建社會,普通民眾的知識水平基本為零的情況下,若是將功臣事蹟寫成史書書籍,流傳於世,其效果可想而知,沒有人會買書,去了解自己永遠不會擁有的賞賜,相較於羨慕,百姓更在意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當然朝廷也不會專門派人去說辭。故畫像便以直觀視覺形式帶給人民衝擊。為功臣作畫的閻立本,在當時享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的美譽,這說明在人民心目中,他的繪畫才能堪與左相馳騁疆場相比。請他來作畫,必定在民間引起強大反響,從而寓教於畫

這種政教作用才是太宗圖像功臣於閣的真正意圖。藉此向人民傳達皇帝仁德惜才,賞罰分明,對於患難與共的老功臣敬重懷念。這樣的好皇帝不就是人民心中所希望的嗎。重視民眾,順應民意,進而以得萬姓之歡心,方可真正"得天下"。

以"德治"籠絡天下民心是太宗統治的基礎。

且李世民還把自己的皇權順延到後代,之後的唐朝歷代帝王也基本依照太宗的標準,為凌煙閣又增加了諸多功臣,此閣成為英雄豪傑報國功成名就的標誌。

結語

當朱溫率兵攻入長安,一火燒了長安城,凌煙閣亦付之一炬,倒塌在歷史長河之中。然而李世民為了紀念與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而修建的閣樓卻屹立在人民心中,屹立在歷史之中。

偃武興文,推行德治——從唐代

他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賞罰並用,雙管齊下。將部下形象繪入凌煙閣,功臣得以善終,將士得以奮發,人民得以順服,天下英雄紛紛朝之,為大唐出謀劃策。並通過畫像這一"親民"的方式,將皇權延伸到了難以到達的鄉村僻野。

當李世民年老體衰,面對著凌煙閣追憶往事,當年一起馳騁疆場,浴血奮戰,如今終於換來了江山穩固,天下永安。凌煙閣也不僅僅是一座閣,更是他為了鞏固皇位,圍繞著皇權之術而建築,犒賞功臣,推行德治,示範天下,它見證了功臣們的金戈鐵馬、豐功偉績,也目睹了天下歸中、盛世貞觀。

參考文獻

1、《凌煙閣與唐代政治試探》

2、《新唐書》

3、《周柱國大將軍紇幹弘神道碑》

4、《唐代獎賞制度研究——以功臣獎賞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