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也不会想得到的——《守株待兔》竟然蕴含众多谋略和高智慧

你永远也不会想得到的——《守株待兔》竟然蕴含众多谋略和高智慧

一直以来我们仅把成语当作成语,也仅仅是按照成语的固定意义掌握,而没有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成语。成语尤其是含有故事、典故的成语,从思维关系分析的角度来审视,成语中竟然蕴含深深的智慧,含有大谋略。不仅是认识上的突破,还可以对商战等带来启发。

下面就是通过《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抛砖引玉,以期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见于《韩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断开连贯,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 兔子会自己硬向树桩上撞,寻死吗?兔子撞死,对兔子而言意味着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才让它竟未注意前有树桩,对周围放松了应有的警觉?兔子这一反常举动告诉我们什么?

2、 农民是合格的农民吗?一看到兔子撞死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去拣,这一点表明此农民具有什么性情?这与其待兔荒废田地是否有关?

3、 禾苗庄稼有农民劳作时能很好地成长,并最终成熟,而农民等兔不再劳动,其便为草所代替,不能很好生长,这一点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 草虽有农民天天锄,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生长,不后退。虽则禾由于农民保护在田地里长得旺,自己显得弱,而农民一旦待兔,不再保护禾苗,草还是领先占据了整个田地,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5、 由于农民个人的一个变化(待兔而不再劳作),庄稼、草、以致最后农民的生活均产生了变化,这又暗示着什么呢?

6、 偶尔一只兔子撞死桩上农民见了吃兔肉,是一种绝味,于是想还吃,所以还想拣兔子,这使得他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由这一点看有时偶然事件对人的影响会是整体性的,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7、 木桩未想害兔子,但兔子却因木桩而死,这是因特定时空下,木桩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兔子生存的威胁,这一点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8、 表面上是一兔子触桩而死,人吃兔肉,兔成了人之盘中餐,可实际上兔死使人也死了,是兔子吃了人,兔子以自身的牺牲达到了让人死亡的目的,这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


因此,苗、草、桩、兔、人五方面均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从兔子角度看

兔子在常态下是不会触桩的,而其触桩,定是遇到什么对生命造成巨大威胁的大事,使其为了求生而不顾一切地逃命,脑海中只知道逃命,对环境放松了警觉,这才自己撞桩而不自知或曰才让平时根本无机会对自己下手的对象对自己有了机会,结果愈是想求生反而愈是生不成。

这一点告诉我们凡遇事自己要保持冷静,切不可遇事自乱阵脚,否则自己就会做出错误判断,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或无法挽回的结果,同时这样做也会给人以可乘之机,这等于自己害了自己。

从另一方面看,常态下一个人一般不易出错,机会也不易得,这时可以为其造事,尤其是紧急之“大事”,使其象兔子一样,自乱阵脚,这样就等于为自己创造了制敌的机会。

由兔死而农民荒废田地,站在兔子的角度可认为兔子用苦肉计击败农民,让农民放弃其该做之事,而选择了对己不利的不该为之事,若没有触桩而死之兔,农民就不会守株而等兔了。

以整体看,还有一个方面要注意。

文中有一潜在之物未出,即让兔触桩而死之物,由于其未显,所以人只知兔子急奔触桩而死,而不知事情的真相,这样兔子之死从兔子来看便是兔子自身的优势——跑速快所致。从兔子之外看便是木桩所致,所以木桩便成了致兔死的直接原因,这样潜在之物便与死无关了。

这样潜在之物便制造了人人眼中的事实,并且一箭三雕,其一,兔子死了;其二,木桩成了替罪羊;其三,农民荒废了土地,无以为生。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学习潜在之物,不能让自己的认识仅停留在所见之现象上,并且从具体现象上能观人之谋,这样我们始能不为人计。

还有,木桩在平常不会对兔子之生命有威胁,而此时却要了兔子的命,这不也告诉我们切不可随便轻视任一物吗?因现在看来对己无用或无威胁之物那仅是就现状态下的自己而言,但这并不意味今后与之仍完全保持此状态,所以任何时候均不应有轻视或鄙视他人他物之心理,这样才不会在自己情况、状态发生改变时,忽略了由于自己的改变而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物,木桩对兔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从苗的角度看

苗为农民提供粮食,但农民要让自己健康成长,帮自己除去阻碍自己成长的草,否则便不会给予农民所需。(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苗依赖于农民除去自己的竞争对手才得以成长,一旦没人为自己除去竞争对手,则自己在竞争对手面前不堪一击,而非由自己决定,因此农民得兔之后,苗自己也完了,这一点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心理上一旦有所依赖,则其所依赖的对象便掌控了自己依赖的这方面,自己对自己在这方面便做不了主了。

这样如果我们欲做成某事,可先造就相关之人对我们的依赖心理,那样事情成否的决定权便不在他们而在我们了。

苗对人有依赖,而人之所以让其依赖乃是因人对其有所需即粮食,所以我们让别人依赖我们,而此依赖在我们延续乃因我们对其有所需,这样在这方面我们亦依赖于他们,所以不至于制其而又为其所制,我们可以减少对其的需要或让自己对其的需要仅是自己所需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但从苗的角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应尽量减少对他人他物的依赖,否则自己会处处受制,时时被限,不得自由。

从草的角度看

草的竞争对手是禾苗,它目标明确,虽则有人助禾,但其知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因人依赖于苗才助苗,所以草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妥协,但具有至少两方面意义,一为自知无法与人抗衡,所以锁定目标,仍和苗斗,所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为知人依赖于苗,因此只要苗败,则人也为己制而败,所以与苗斗间接也是与人斗,而苗是关键,因此集中精力于关键而不分散。

若把苗与人联系在一起,草与兔联系在一起,则兔依赖于草,而草欲旺盛成长,必据苗,而人助苗,则草不得长,那样兔便不得食,所以兔触桩而死,便不是偶然的了,而是草与兔合作谋略的胜利,因此举让人不助苗,草的旺长,为兔提供了食料,得以旺生,所以一兔亡而拯救了更多的兔,由此看,是人的失败,是苗的失败,是两者共同的失败。

从人的角度看呢

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