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也不會想得到的——《守株待兔》竟然蘊含眾多謀略和高智慧

你永遠也不會想得到的——《守株待兔》竟然蘊含眾多謀略和高智慧

一直以來我們僅把成語當作成語,也僅僅是按照成語的固定意義掌握,而沒有從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成語。成語尤其是含有故事、典故的成語,從思維關係分析的角度來審視,成語中竟然蘊含深深的智慧,含有大謀略。不僅是認識上的突破,還可以對商戰等帶來啟發。

下面就是通過《守株待兔》這一成語,拋磚引玉,以期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守株待兔:傳說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農具在那裡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見於《韓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斷開連貫,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

1、 兔子會自己硬向樹樁上撞,尋死嗎?兔子撞死,對兔子而言意味著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才讓它竟未注意前有樹樁,對周圍放鬆了應有的警覺?兔子這一反常舉動告訴我們什麼?

2、 農民是合格的農民嗎?一看到兔子撞死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去揀,這一點表明此農民具有什麼性情?這與其待兔荒廢田地是否有關?

3、 禾苗莊稼有農民勞作時能很好地成長,並最終成熟,而農民等兔不再勞動,其便為草所代替,不能很好生長,這一點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4、 草雖有農民天天鋤,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生長,不後退。雖則禾由於農民保護在田地裡長得旺,自己顯得弱,而農民一旦待兔,不再保護禾苗,草還是領先佔據了整個田地,這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5、 由於農民個人的一個變化(待兔而不再勞作),莊稼、草、以致最後農民的生活均產生了變化,這又暗示著什麼呢?

6、 偶爾一隻兔子撞死樁上農民見了吃兔肉,是一種絕味,於是想還吃,所以還想揀兔子,這使得他放棄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由這一點看有時偶然事件對人的影響會是整體性的,這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7、 木樁未想害兔子,但兔子卻因木樁而死,這是因特定時空下,木樁的存在本身就成了兔子生存的威脅,這一點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8、 表面上是一兔子觸樁而死,人吃兔肉,兔成了人之盤中餐,可實際上兔死使人也死了,是兔子吃了人,兔子以自身的犧牲達到了讓人死亡的目的,這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


因此,苗、草、樁、兔、人五方面均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從兔子角度看

兔子在常態下是不會觸樁的,而其觸樁,定是遇到什麼對生命造成巨大威脅的大事,使其為了求生而不顧一切地逃命,腦海中只知道逃命,對環境放鬆了警覺,這才自己撞樁而不自知或曰才讓平時根本無機會對自己下手的對象對自己有了機會,結果愈是想求生反而愈是生不成。

這一點告訴我們凡遇事自己要保持冷靜,切不可遇事自亂陣腳,否則自己就會做出錯誤判斷,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或無法挽回的結果,同時這樣做也會給人以可乘之機,這等於自己害了自己。

從另一方面看,常態下一個人一般不易出錯,機會也不易得,這時可以為其造事,尤其是緊急之“大事”,使其象兔子一樣,自亂陣腳,這樣就等於為自己創造了制敵的機會。

由兔死而農民荒廢田地,站在兔子的角度可認為兔子用苦肉計擊敗農民,讓農民放棄其該做之事,而選擇了對己不利的不該為之事,若沒有觸樁而死之兔,農民就不會守株而等兔了。

以整體看,還有一個方面要注意。

文中有一潛在之物未出,即讓兔觸樁而死之物,由於其未顯,所以人只知兔子急奔觸樁而死,而不知事情的真相,這樣兔子之死從兔子來看便是兔子自身的優勢——跑速快所致。從兔子之外看便是木樁所致,所以木樁便成了致兔死的直接原因,這樣潛在之物便與死無關了。

這樣潛在之物便製造了人人眼中的事實,並且一箭三雕,其一,兔子死了;其二,木樁成了替罪羊;其三,農民荒廢了土地,無以為生。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應學習潛在之物,不能讓自己的認識僅停留在所見之現象上,並且從具體現象上能觀人之謀,這樣我們始能不為人計。

還有,木樁在平常不會對兔子之生命有威脅,而此時卻要了兔子的命,這不也告訴我們切不可隨便輕視任一物嗎?因現在看來對己無用或無威脅之物那僅是就現狀態下的自己而言,但這並不意味今後與之仍完全保持此狀態,所以任何時候均不應有輕視或鄙視他人他物之心理,這樣才不會在自己情況、狀態發生改變時,忽略了由於自己的改變而對自己產生威脅的人物,木樁對兔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從苗的角度看

苗為農民提供糧食,但農民要讓自己健康成長,幫自己除去阻礙自己成長的草,否則便不會給予農民所需。(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苗依賴於農民除去自己的競爭對手才得以成長,一旦沒人為自己除去競爭對手,則自己在競爭對手面前不堪一擊,而非由自己決定,因此農民得兔之後,苗自己也完了,這一點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心理上一旦有所依賴,則其所依賴的對象便掌控了自己依賴的這方面,自己對自己在這方面便做不了主了。

這樣如果我們欲做成某事,可先造就相關之人對我們的依賴心理,那樣事情成否的決定權便不在他們而在我們了。

苗對人有依賴,而人之所以讓其依賴乃是因人對其有所需即糧食,所以我們讓別人依賴我們,而此依賴在我們延續乃因我們對其有所需,這樣在這方面我們亦依賴於他們,所以不至於制其而又為其所制,我們可以減少對其的需要或讓自己對其的需要僅是自己所需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但從苗的角度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應儘量減少對他人他物的依賴,否則自己會處處受制,時時被限,不得自由。

從草的角度看

草的競爭對手是禾苗,它目標明確,雖則有人助禾,但其知人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因人依賴於苗才助苗,所以草堅持自己的目標,不妥協,但具有至少兩方面意義,一為自知無法與人抗衡,所以鎖定目標,仍和苗鬥,所以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為知人依賴於苗,因此只要苗敗,則人也為己制而敗,所以與苗鬥間接也是與人鬥,而苗是關鍵,因此集中精力於關鍵而不分散。

若把苗與人聯繫在一起,草與兔聯繫在一起,則兔依賴於草,而草欲旺盛成長,必據苗,而人助苗,則草不得長,那樣兔便不得食,所以兔觸樁而死,便不是偶然的了,而是草與兔合作謀略的勝利,因此舉讓人不助苗,草的旺長,為兔提供了食料,得以旺生,所以一兔亡而拯救了更多的兔,由此看,是人的失敗,是苗的失敗,是兩者共同的失敗。

從人的角度看呢

你能談談你的看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