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唐广生 黄尚宁

今年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这次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宣传活动周于4月20日开始,4月26日结束。4月22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携手广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开展第51个世界地球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行“美丽地球 生态自然”创意手抄报征集活动、“壮美广西小拍客”摄影大赛、地球自然资源科普及普法知识有奖问答、世界地球日活动启动仪式等形式,大力普及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知识,唤起广大干部群众爱护地球、爱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在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建军就今年地球日主题进行深度解读,并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自然资源工作畅谈感想。

1 珍爱美丽地球 强化履职担当

“自然资源部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寓意深远。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面对大自然、面对地球,我们应该做什么,就是要珍爱地球;应该怎么做,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陈建军开门见山,解读了今年地球日主题的基本要义。他认为,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是我们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引导社会公众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契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以宣传活动周为契机,切实履行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把“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穿于自然资源工作全过程,提高社会各界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状况的认识水平,增强人们的环保忧患意识和资源危机意识。

陈建军简要介绍了过去一年我区自然资源工作情况。他说,2019年是全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全面组建运行、履行工作职能的开局之年,全系统上下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决策部署,全力促发展、护生态、提效益、优服务、惠民生,重整行装再出发,攻坚克难求实效,推动全区自然资源事业实现了良好开局。

陈建军介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履行“两统一”职责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持续提高。2019年,全区共投入6.8亿元、3000多人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调查成果上报进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成立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联盟,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20个重大专题研究形成了初步成果,构建了涵盖370多个专题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国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初步绘就。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推进,兴边富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顺利完成,实施规模1.98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22万公顷、新增耕地840公顷。整县三期土地整治工程如期完成,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56万公顷。漓江流域、左右江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推进,北海、防城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巴马瑶族自治县盘阳河等6个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3个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加快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强调,资源开采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到‘三个一定、一个全力’。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我们注重做好矿的文章,取得了积极进展。”陈建军介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推动矿业绿色发展,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全区矿山企业“小、散、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已建成绿色矿山69座。在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上,该厅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率先出台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38万公顷,构建形成了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全区耕地保有面积438.59万公顷,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以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为抓手,共盘活存量土地2.58万公顷,任务完成率143.34%;近5年平均供地率达73.16%,创历史新高。

陈建军表示,当前广西正处于资源需求高峰期,资源供给和空间保障趋紧,两者矛盾日益凸显,自然资源保障保护压力大。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必须认清大势、主动适应、带动引领,认识早、理解深,才能快速响应、赢得主动。

2 守护金字招牌 护好绿水青山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对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对此,陈建军认为,要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和广西的发展。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开放平台相继落户广西,我区已进入发展机遇最多最好的时期。要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不断增加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更好支撑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要准确把握自然资源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自然资源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必须主动担负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强化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加快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陈建军指出,当下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强化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严起来”要求,把该开发的地方高效集约开发好,把该保护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必须把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那些退化的山和水,能够自然修复的,坚持自然恢复、修复为主,坚持用自然的方法解决自然的问题;自然恢复、修复困难的,积极探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开展生态治理,以最大力度消除生态负债。必须坚持精准分类施策,在节约集约的轨道上统筹配置好各类自然资源,强化对各类开发与保护活动的空间引导和落地管控,科学推进国土空间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再次,要紧紧抓住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党中央着眼于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将8个部门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赋予了本部门更大的职责,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标志着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政治认同。”陈建军说,当前,广西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各种困难矛盾逐步化解,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新动能加快成长,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多于挑战。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将进一步增强做好自然资源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两统一”职责,紧盯薄弱环节补短板,鼓足干劲再发力,加快构建起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围绕制约发展的难点、攻坚突破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入研究解决开发与保护、政府与市场、快起来与严起来等矛盾问题,在推动问题解决中不断增强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3 优化空间布局 推动绿色发展

“地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如何珍爱地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基本的就是做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陈建军认为,具体到2020年自然资源工作,全区自然资源系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两统一”职责,以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保障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发挥带动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示范作用,全力推动自然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

陈建军重点介绍了2020年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思路。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水平衡分析和国土三调成果,充分体现广西区域地理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加快编制完成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市、县级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告诫我们,要统筹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洪涝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设施的规划布局,科学预留“留白”空间,提高规划弹性,增强应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能力。陈建军表示,今年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按需推进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支持自治区“强首府”战略实施,启动北钦防一体化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研究,努力在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上率先作出空间规划响应,引领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划定。按照“探索创新、加强监管、规范标准”的要求,着手启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体系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二是全面提升资源保护利用监管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管理,全面清理和整改划定不实、补划不足等问题,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从源头上引导建设项目少占或不占耕地。压实地方耕地占补平衡主体责任,转变补充耕地方式,多途径拓宽补充耕地指标来源,做好新增耕地核定工作,严把补充耕地质量关,加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继续促进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坚持“严起来”的要求,完善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严格卫片执法和日常监管,提高违法行为发现率和制止率。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强监管严执法”专项行动,推进全区矿业勘查开发更加合理、有序。持续推进打击海砂盗采、非法勘查开采稀土资源等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推广联动执法监管模式,全力维护好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三是加快山水林田湖海湿地一体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围绕“实现安全功能、实现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三大重点,组织编制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部署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分类构建各类生态保护和修复操作指引和技术规程。全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北海和防城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年度工程,持续推进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以及巴马盘阳河(国际)长寿旅游带等6个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项目与生态修复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全面查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土地资源底数,制定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启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明确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择优选择20个项目申报国家试点。陈建军强调,试点项目要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振兴。统筹加快土地综合整治、耕地提质改造、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实施,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全域土地整治项目、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建设,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地球是生养我们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我做起。希望更多的人与我们一道,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共同把八桂大地‘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擦得更加绚丽。”陈建军最后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