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小油糕

油糕穌脆香甜,是關中美食中不可多得的甜品。

每每想起,不由人口齒生香,回味悠長。

第一次吃這般美味妙品,卻是小學三年級。

當時大約10歲,和我的發小同學蘇星明,去長安縣五星鎮遊逛春季物資交流大會。

那時候,大約是1979年,市場剛開放,人們對物資交流大會的熱情似火,十里八村,蜂擁而至。

我倆象脫籠的小鳥一樣,在人群中鑽來鑽去,看不盡的熱鬧紅火。

美味小油糕


有一個外鄉人在撂攤打拳,我第一次看見,充滿好奇,伸著脖子,踮起腳尖,一招一式,生怕漏掉。

一場表演下來,打拳師父拿個草帽向觀眾收錢,大部分人群卻一鬨而散。

有一位青年人給草帽裡放了一塊錢,在當時算大錢了。

同伴星明過去打招呼,說是他表哥。一場邂逅,都很高興。

抬頭再看太陽,已過響午。那位表哥非要邀請拳師吃飯,說要拜師學藝。

我們四人來到一個炸油糕的攤位,在小凳小桌前坐下。

不久,一盤黃澄澄油汪汪香噴噴的油糕端上桌。

表哥和那位拳師禮讓一番,各自用筷子夾起一隻,也讓我倆開吃。

真燙真香真甜真穌,不客氣地用筷子戳著挑起來,放進嘴裡咬時,全部的感覺如此。

不記得那位表兄當時是否拜成了師,四十年後,只記得當時的味道和價錢,一隻油糕五分錢。

美味小油糕


油糕,源起於祭祀敬神。

人們總是用虔誠恭敬的心,把最好的食物貢獻給神靈。

傳說二月二是土地爺的誕辰,不知那位先民大廚發明了油糕作為貢品。

從烹飪技術的歷史看,油炸這種技法是一種奢華的方式,一般老百姓用不起。

傳,炸油糕起源於唐太宗時代,叫"炸龍尾"。

當時只是把麵粉製成龍尾形狀,在油鍋裡煎炸成形。

後來,有巧廚演澤成有餡的甜品點心。

灃河畔的秦鎮,是關中四大名鎮之一,商貿發達,是著名的美食小吃薈萃之地。

秦鎮米皮,天下聞名。

這裡還有一種特色名吃,小油糕,一街兩巷,百步之內,必有其攤。

秦鎮小油糕,如核桃般大小,形小色豔味美。

溫熱時吃最好,一口一個,入口即化。

當穌脆的皮兒,在口腔裡受壓,餡兒流出時,油香軟糯甜,一股腦瞬間逆發,刺激味蕾,是轟炸效應。

稍微停頓,又可以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充實感,滿足感。

不由人開始細咀嚼品味,盤桓口中,不願下嚥。

再來一個,再來一個。

三四個下肚,意猶未盡,再打包帶上二三十個走。

秦鎮小油糕,有個特點,涼時吃,不油膩,仍穌脆,還香甜,別有一番滋味。

理德師兄是老秦鎮人,每次回家鄉,過完米皮癮後,一定會去橋頭老號捎買小油糕,如此吃法,是我親見親歷。

美味小油糕


在回城途中,他告訴我,製作小油糕的秘密:

開水和麵,叫燙麵;

紅糖黑芝麻碎為餡兒,油五成熱,文火炸,漂浮即撈,控瀝淨油。

美味小油糕


有三種吃法,趁熱、溫熱、放涼。

趁熱吃時,一定要先咬個小洞,往裡吹氣,用舌尖添測溫,然後吮吸糖漿,先品餡兒再吃皮兒,有些象吃小籠湯包。

傳統小油糕,用素油即植物油製作,因此是廟裡師父和修行居士的喜愛食物。

畢竟油大、未發酵,與煮制的涇陽茯茶同食,可解油膩助消化。

現代小油糕的製作,已經改良,花樣增多。

如和麵制皮兒,用煉製動物脂肪起穌,用小蘇打發泡,達到涼時軟糯。

餡料,添加青紅絲、玫瑰醬、桂花醬、加果仁碎,或者用白沙糖代替紅糖。

美味小油糕


如此等改良,一則是現代食材豐富;二則是滿足現代人的多樣需求,特別是年輕人的口味。

炸油糕,隨著各地食材和風俗的不同,有各種各樣的變化。

陝北人喜歡用黃米(沗)作皮,大棗末和油糖面作餡兒,也很好吃。

著名的陝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歌裡唱的:

“熱騰騰的油糕,

哎嗨哎嗨呦,

熱炕上坐,

哎嗨哎嗨呦,

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

衣兒呦那麼衣兒呦

……”

描繪的就是,陝北人民用油糕迎接紅軍到陝北的熱鬧紅火場景。

美味小油糕


于右任先生老家,三原城隍廟附近,有一個黃家樓。

裡邊的特色,泡泡油糕遠近聞名。

個大如碗,頂面發泡如雪,雅號"見風消"。

據說是當年給唐太宗李世民的宮廷貢品,是宮中御廚發明,後來流落民間。

其製法,到現在都是秘不示人的絕技,只有師徒間口口相傳。

民以食為天,味以鮮為先。

世間美味妙品,是人類文明的遺存。細品美食,當思其淵源。

這就是,吃出歷史,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