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善治在下之伏風

獨活——善治在下之伏風


【性味】味苦辛甘,性微溫,歸於腎、膀胱經。


【功效】祛風溼,利關節,止痺痛。


【藥論】按照《本草綱目》的記載,羌活、獨活都能逐風勝溼,透關利節, 只是二者氣味有濃淡之殊,入藥時稍有不同。《素問》裡面說:“從下上者,引而去之。”羌活與獨活都是苦辛而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故能引氣上升,通達周身,而散風勝溼。唐劉師貞的兄長患風溼病,夢見神人施方說: “只要取胡王使者浸酒服,就一定會痊癒。”劉師貞不知道胡王使者是什麼藥物,於是到處訪問,但都沒有人知曉。後來再次做夢,夢見自己的母親說: ”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劉師貞按照夢中囑咐用羌活浸酒,其兄服用之後風溼病果然痊癒了。


陶弘景說:“此物一莖直上,不隨風搖動,故稱為獨活。”據《名醫別錄》的記載,此草遇風不動搖,無風則自己搖擺。這是因為獨活的莖杆單一直立,受風面積不大,一般來說,風吹時搖擺的程度不夠明顯,給人的感覺是“有風不動”。而在陽光燦爛的晴天,儘管無風,但由於氣溫增高,其莖在烈日暴曬下變軟,甚微之風,也能使之搖擺,因而給人以“無風獨搖”的感覺,故又名獨搖草。此外,天麻亦有“定風草”之稱,其因亦盡在於此。正因為此二物均為一莖直上之物,其性善於升發,故而均善治風證。《神農本草經》調獨活治外感表證,大抵亦即此意。而天麻所治者乃屬內風,是為不同。


羌活與獨活都以苦味為主,且兼具辛、甘味道。李時珍說此物產於羌中者為好,所以有羌活、胡王使者等名稱。不同種屬來源的獨活成分有所不同,其味亦有一定的不同。大抵羌活產於西域,稟金氣最多而辛味尤勝(所以羌活往往被安排在辛溫解表藥裡面)。大凡辛味尤勝且以根部入藥的藥物,都會表現出更加升散的藥性(根升辛散)。這就造成了二者同中有異的區別: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遊風,獨活善治在下在裡之伏風。


張山雷謂其恆以獨活治下,凡自腰及小腹以下通用獨活,不僅風寒溼氣、痿痺痠痛可以立見,即瘍證之發於陰分者,未潰易消,已潰易斂,確乎可信。張山雷還說: “壽頤師門,恆以羌活專主上部之風寒溼邪,顯與獨活之專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瘍之一切風溼寒邪,著於肌肉筋骨者,亦分別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獨各為主治。若在腰脊背部,或肢節牽掣,手足上下交痛,則竟合而用之,宣通脈絡,更為神應。”羌活與獨活,只是由於地域的不同而引起的不同品種,與蒼、白二術屬一分為二的對立性同源藥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二活合用並不會出現“同性相斥”的現象,且常能互補不足而更獲良效。


獨活——善治在下之伏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