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日本走向瘋狂的戰爭之路?戰後日本的艱難重建之路

對於正蓬勃發展的日本來說,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對處於困難轉折點的日本來說無疑雪上加霜,這次經濟危機使日本的出口急劇減少。多數以生產絲綢為生的農民,受到了巨大打擊。日本領導者和國民為了開拓新市場,打破眼前的困境,走訪了非洲、南美、澳大利亞和歐洲,並取得了顯著效果。對北美拉丁語系國家、南美各國、印度、英國、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都有顯著增加。總的來看,從1931年到1934年間,出口從11.5億日元增加到21.75億日元,增長了90%。

是什麼讓日本走向瘋狂的戰爭之路?戰後日本的艱難重建之路


在這期間,軍部的人想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這個危機。他們瞅準了中國的滿洲,他們在1931年獅子隊滿洲採取軍事行動,把日本強制性的拉到滿洲國建設的道路上去。這次行動的骨幹是年輕將校和士兵們,他們中大多數來自農村。經濟危機時的日本農村貧困不斷加劇,他們想不擇手段的解決這種困境。再加上他們對幣原外相的外交政策心懷不滿,才導致他們做出了這種行動。但他們對世界局勢一無所知,而他們做出這一武力行動之後,世界各國雖然譴責了日本,但並未採取有效的實際行動。而日本政府也沒有斷人處理這些軍人的專斷獨行,這就大大弱化了對軍部的管理力度,為軍部的人以後的擅自行動看開了先例。之後,軍部的人利用中國內亂的時機,通過武力將勢力範圍從東北擴大到中國的華北地區,而日本軍人在國內則通過政變確立了軍部的領導權。這一現象的發生,暴露出明治時期政治體制的缺陷。明治憲法規定,軍隊由天皇統帥,首相沒有直接指揮權。在明治天皇駕崩、元老大量亡故之後,軍隊就失去了管控。日本的領導者們將目光主要放在了亞洲,卻沒有看到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政治是多麼瞬息萬變。他們對歐洲政治動向和美國的想法不甚瞭解,儘管在日本以今上天皇為首的許多人都希望能規避戰爭,但在1941年12月,日本還是發動了與英美兩國的戰爭。

是什麼讓日本走向瘋狂的戰爭之路?戰後日本的艱難重建之路

1945年8月15日,疲於戰爭的日本宣佈停戰。這次失策給日本國土和國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日本此前積累的財富因此消耗殆盡,而且喪失了6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些土地幾乎相當於戰前領土的一半。戰爭中死亡人數超過200萬人,除京東和奈良以外,幾乎所有的城市都遭到了空襲,250多萬個建築物被破壞。東京作為日本的首都和全國最大的城市,由於戰爭中的疏散和傷亡人口,從1940年的670萬減少到1945年8月的280萬。日本戰後的經濟基本處於完全崩潰狀態,戰爭中人們不計後果的提高生產,磨損了機器,消耗了煤礦和森林資源。1946年的工業生產僅相當於戰爭開始時的1/7,1945年末到1946年,在最不景氣的月份,煤炭產量僅相當於戰前的1/8生,鐵的產量僅相當於戰前的1/12。然而,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生存所需的糧食。日本原本就無法解決國民所需的糧食,始終通過大量的進口來彌補這一部分,因此國外貿易的中斷是極其嚴重的問題。為了彌補政府按照法定價格配給的糧食的不足,人們還經常出入黑市,或者乘坐擁擠的火車去買番薯。

是什麼讓日本走向瘋狂的戰爭之路?戰後日本的艱難重建之路

此外,日本人因戰敗而受到嚴重精神打擊,相當多的日本人深信日本不敗的神話和日本戰爭目的的正當性,併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去支援戰爭。然而戰爭打敗了,而且戰爭的目的是不正當的。這大約意味著一切權威的嚴重喪失。但是最困難的時期也是最能發揮人們優秀品質的時候。雖然人們食不果腹,居無定所,但並沒有失去高尚品質。在歷經了十幾年的戰爭和戰敗的困境,日本人的傳統並沒發生根本變化。在戰後的修復過程中,大部分人雖有怨言,但都在認真工作。而且日本人都比較樂觀,所以說戰敗讓他們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國民在戰後的建設中又找到了生存的意義,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而且,日本人坦率地承認了戰敗,這與日本人服從權威者的傳統性格是分不開的。戰後美國意圖深入日本,制定了嚴格、激烈的戰令計劃之後進駐了日本,但並未出現預料中的不安定狀態,說明日本人坦率承認了戰敗。停戰時擔任首相的鈴木貫太郎說,戰爭的勝利者要有勝利者的風度,而失敗者也如此。

是什麼讓日本走向瘋狂的戰爭之路?戰後日本的艱難重建之路

戰敗的混亂之所以被限制到極限,天皇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天皇壓制了主張抗戰到底的軍部,做出了求和的艱難決定。日本天皇在美軍進駐後不久訪問了佔領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回憶說,日本天皇講道,在國民經歷戰爭的時候,他對政治軍事兩方面所做的一切決策和行動負責,這次前來拜訪就是為了接受貴方所代表的各國對我進行裁決。這番話讓麥克阿瑟深受感動。另外天皇為了親近國民,在日本國內各處巡視,鼓勵普通國民努力重建生活。天皇溫文爾雅、不以皇權自居的態度是民眾對皇室產生了極大的好感。今上天皇運用自己的權威支撐了在戰敗後瀕臨崩潰的日本。(本文根據日本戰後首相吉田茂著作編寫,不帶有任何本人感情色彩,求同存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