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儘管戰後有戰勝國與戰敗國之分,但都傷痕累累,誰比誰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謂是“兩敗俱傷”。讓渴望和平的人們失望的是,德國的崛起似乎有再次挑起戰爭的可能。

作為島國的英國採取妥協和綏靖政策,還有“鞭長莫及”的理由,但與德國毗鄰的法國也跟著英國走,這是為什麼呢?更讓人疑惑的是,同樣“戰後療傷”的德國,憑什麼快速崛起?再次選擇戰爭,其中的民族情緒是如何燃起和爆發的?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一戰後的法國無力當“老大”,淪為英國“跟班”。

在歐洲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都離不開法國與德國的身影,兩國之間的積怨頗深。特別是普法戰爭後,俾斯麥對法國進行了嚴苛的制裁,也就有了一戰後,法國儘管積極倡導《凡爾賽和約》,但卻未實現拿破崙時期的輝煌,更無當“老大”的實力。

首先,本土作戰,損失更慘。法國工農業最發達的北部地區,在一戰期間成為了主戰場,遭受的損失不比德國強到哪裡去。1.1萬家企業、26.5萬間住宅、7500所學校被毀,使得法國的生產能力降低了1/5,並從此一蹶不振。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其次,巨大的戰爭損耗。巨大的戰爭開支,讓法國投入了2100億法郎,而其中稅收只佔了17%,為了維持戰爭,法國只得四處借債。欠錢是要還的,戰後法國十分依賴德國的賠款,而事實上德國根本沒有支付能力,他們的希望落空了。

更重要的是,人口銳減。一戰中有840萬參戰,幾乎佔盡了法國的青壯年,140萬人死亡或失蹤、300萬人受傷,成了法國最大的社會負擔,甚至導致生育率下降。在二戰爆發前,適合服兵役的男子比過去少了一百萬,法國已無力再打仗。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在戰後幾年,雖然警惕著德國,擺出一副 “老大”的樣子,但缺乏制裁的實力。特別是“五月危機”中,為戰爭賠款,“得理不讓人”,悍然進佔德國魯爾區,遭到各國的反對,再加上英國“扶德抑法”的政策,法國徹底失去主導歐洲的能力。

不得不跟著英國的步調走,既有“抱團取暖”的意思,又有讓英國人出頭“得罪人”的味道。尤其是蘇臺德的問題上,不惜得罪盟友捷克,與英國一起妥協和綏靖。眼看著德國不斷地壯大,膨脹的野心充斥著整個歐洲,步調與英國更加緊密了。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相比較而言,戰敗的德國,日子反而比英、法兩國好許多。

一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不僅要承擔巨大的戰爭損失,而且還要服從戰勝國的肢解和懲罰,哪怕是苛刻的《凡爾賽和約》,也只能是“打碎牙往肚裡吞”,戰爭教訓對於德國人來說更加深刻。然而,僅過20年又挑起了二戰,這是為什麼?

一是,“光腳不怕穿鞋的”。戰敗後的德國既要戰後療傷恢復經濟,又要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本就窮得只剩一副皮囊,又加上了一根“上吊繩”,分明就是逼死人的節奏。反正是窮光蛋了,一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破罐破摔”架勢。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同樣被逼急了的法國,為了逼債出兵10萬進佔魯爾區,這就是“五月危機”。德國人採取了“消極抵抗”政策,不僅逼走了法軍,而且賺夠了“同情分”,獲得了國際貸款的大力支持,同時還依仗美國先進的工業製造技術,經濟恢復得很快。

二是,故意惡性通貨膨脹,賴掉一戰時的債務。“五月危機”後,德國更是加緊了印製鈔票,致使物價指數上漲了4815億倍,工資用火車拉,成捆的錢被孩子們當積木玩,馬克被當作牆紙用,最大的好處就是賴掉了一戰時欠下的債務。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更重要的是,納粹掌權後,連戰爭賠款也不了了之了,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兩國欠的外債,卻成了拖累經濟恢復的最大負擔。打個比方,德國經濟收入“0”,而英、法兩國就是負數,因為戰敗國賴賬情有可原,戰勝國卻不能賴賬。

經濟大蕭條後,德國走上了軍備生產發展經濟的道路,失業率成為當時歐洲最低的國家,可謂是“人人有活幹,人人有飯吃”,很快走出了大蕭條的陰影。更難得的是,民族自豪感得以恢復,民族自尊心得到滿足,人們紛紛擁戴德國元首。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吃飽喝足”的德國人更需要“揚眉吐氣”。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成為人人嚮往的事情,而依靠民族情緒上臺的德國元首,自然要將民族統一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工具。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撕毀《凡爾賽和約》等等,成了他的必然之舉。

奇怪的是,德國民眾為什麼熱衷於戰爭?

作為當時只有4300萬人口的國家,德國在一戰中徵集了1100萬人參加戰爭,死傷更是達到了600多萬人。要說痛苦,德國人比任何國家都厭惡和痛恨戰爭,之所以再次走上戰爭,不能簡單歸咎於好戰的民族,更多的是民族情緒的爆發。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首先,“士可殺不可辱”。《凡爾賽和約》對於德國民眾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割地、賠款也就算了,但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居然不能擁有軍隊,成了一個“被閹割”的國家,民族尊嚴被打壓到了極點,與失去親人相比,更讓人接受不了。

作為凡爾賽體系中最大的受害者,德國民眾普遍存在著復仇的心理。尤其是在國力恢復後,這種情緒愈發膨脹,為了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利益,只能與英、法等國進行抗爭,而抗爭的唯一途徑,就是發動戰爭,因為對方不會輕易的“吐出來”。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其次,“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德國人還是比較講信用的,既然戰敗了就積極恢復生產,積極賠款,但確實是沒錢了,希望賠償委員會暫緩2年。結果是,非但不同意,反而法國、比利時出兵侵佔德國魯爾區。

僅僅是戰後5年,就發生了“五月危機”,德國民眾對此是怒氣沖天,這不僅再次踐踏了一個民族的尊嚴,更是“人善被人欺”的真實寫照。如果先前還有那麼一絲“和平”的願望,此時全都化成了對法國的仇恨,發誓要討回公道。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更重要的是,“不服氣”。儘管一戰德國的失敗,主要源於國力的消耗,打不下去了,但投降時依然佔據著法國、比利時等國大片領土的局面,在德國人的普遍意識裡,認為在軍事上沒有失敗,只是因為國內發生了兵變而“被迫”投降。

而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長興登堡,宣稱:“德軍被人從背後捅了一刀”,更是將責任推給了魏瑪政府,而不知情的民眾,不僅接受了這一說法,而且更可怕的是,他們認為既然在一戰中德軍就能獲得勝利,為什麼不再來一次戰爭洗刷恥辱呢?

戰爭結束20年,德國再次炫耀武力的底氣來自哪裡?一戰期間沒有輸

當然,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一戰不徹底帶來的“後遺症”。如果當時協約國軍隊像二戰時期那樣,排除萬難打進德國,在柏林簽署投降書,德意志民族才能徹底認識到,戰敗是因為實力上的不濟,從而打消再次發動戰爭的念頭。

所謂的“國仇家恨”,在德國人身上再次得到了體現,只有對其他國家的復仇,才能報自己的家恨。儘管都是戰後重建的國家,但民族情緒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既可以讓戰後20年的國家迅速崛起,又能迅速走向滅亡,只怪某一個人是不全面的。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