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宋式点茶之二:停匙侧盏》

公元1053年蔡襄《茶录》记载:“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蔡襄式点茶的流程是在茶粉碾磨完成后的一种“建安斗试”程式:

1.钞茶。即置茶,钞茶的量按容器的大小及预设定的茶水比来决定,按常规用量一钱匕(约二克余)。

2.调膏。调膏需掌握茶末与水的比例,即按照投入茶粉的茶量,轻轻沿着容器壁注入刚刚埋没茶粉的水量,用茶匙调成极为均匀的茶膏,要有胶质感。

3.注汤击拂。添注至四分止,汤瓶注水,茶匙击拂,是点茶的主程序,利用点茶技巧在盏中“环回击拂”或“周环旋复”。

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4.乳花溢面。再经过击拂,注汤调整,使得茶末的水浸出物呈现极小的白色沫饽,结成乳面,称为“乳面聚”。

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5,分茶饮用。分茶到盏,奉茶到位。

蔡襄式“匙点三汤法”点茶,流行于北宋早期,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静态印记,如:

梅尧臣:

“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

诗肠久飢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

欧阳修:

“停匙侧盏试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从公元1053年至1107年,54年的时间,从三汤法点茶出现到七汤法点茶的完善,这一过程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是宋代点茶标准程式的形成;二是通过七汤变化揭示了茶汤变化的规律;三是展现了宋代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和极为细腻的对美的展示方式。无论是蔡襄“匙点三汤法”点茶还是宋徽宗“筅点七汤法”点茶,都是宋式点茶静态的文化印记,都值得我们去作活态呈现。

当今,由于茶粉加工采用了现代粉碎技术,无论是机器粉碎还是超冷粉碎,茶粉的细度得到了充分的细化。大部份茶粉的细度可以达到800目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00目。茶粉的超细现象给恢复宋初蔡襄式三汤法点茶提供了可能,以竹制茶筅代替茶匙并得以流行。其操作流程:

一,投茶调膏,按茶水比投茶粉,环注一线,轻拂茶筅至膏起胶。

二,注汤击拂,注入全部用水量的百分之八十五水量,然后缓速击拂,待茶粉中水浸出物渐淅完成,然后高速击拂五至十秒钟使白乳浮盏。

三,注汤调整,注汤至满盏,分上中下三层击拂调整沫饽乳花,然后耘面,加速粥面或乳面形成。

四,可以用注汤幻茶和翻江倒海等多种方法作盏面美化设计,以展示宋式点茶的别样年华。

点茶:停匙侧盏看乳花。

(点茶图片由王小红老师创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