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宋式點茶之二:停匙側盞》

公元1053年蔡襄《茶錄》記載:“點茶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蔡襄式點茶的流程是在茶粉碾磨完成後的一種“建安鬥試”程式:

1.鈔茶。即置茶,鈔茶的量按容器的大小及預設定的茶水比來決定,按常規用量一錢匕(約二克餘)。

2.調膏。調膏需掌握茶末與水的比例,即按照投入茶粉的茶量,輕輕沿著容器壁注入剛剛埋沒茶粉的水量,用茶匙調成極為均勻的茶膏,要有膠質感。

3.注湯擊拂。添注至四分止,湯瓶注水,茶匙擊拂,是點茶的主程序,利用點茶技巧在盞中“環回擊拂”或“周環旋復”。

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4.乳花溢面。再經過擊拂,注湯調整,使得茶末的水浸出物呈現極小的白色沫餑,結成乳面,稱為“乳面聚”。

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5,分茶飲用。分茶到盞,奉茶到位。

蔡襄式“匙點三湯法”點茶,流行於北宋早期,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靜態印記,如:

梅堯臣:

“銀瓶煎湯銀梗打,粟粒鋪面人驚嗟;

詩腸久飢不禁力,一啜入腹鳴咿哇”。

歐陽修:

“停匙側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從公元1053年至1107年,54年的時間,從三湯法點茶出現到七湯法點茶的完善,這一過程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是宋代點茶標準程式的形成;二是通過七湯變化揭示了茶湯變化的規律;三是展現了宋代人對美的極致追求和極為細膩的對美的展示方式。無論是蔡襄“匙點三湯法”點茶還是宋徽宗“筅點七湯法”點茶,都是宋式點茶靜態的文化印記,都值得我們去作活態呈現。

當今,由於茶粉加工採用了現代粉碎技術,無論是機器粉碎還是超冷粉碎,茶粉的細度得到了充分的細化。大部份茶粉的細度可以達到800目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00目。茶粉的超細現象給恢復宋初蔡襄式三湯法點茶提供了可能,以竹製茶筅代替茶匙並得以流行。其操作流程:

一,投茶調膏,按茶水比投茶粉,環注一線,輕拂茶筅至膏起膠。

二,注湯擊拂,注入全部用水量的百分之八十五水量,然後緩速擊拂,待茶粉中水浸出物漸淅完成,然後高速擊拂五至十秒鐘使白乳浮盞。

三,注湯調整,注湯至滿盞,分上中下三層擊拂調整沫餑乳花,然後耘面,加速粥面或乳面形成。

四,可以用注湯幻茶和翻江倒海等多種方法作盞面美化設計,以展示宋式點茶的別樣年華。

點茶:停匙側盞看乳花。

(點茶圖片由王小紅老師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