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於藏族地區,發展、傳播於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後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後,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後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並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我國藏傳佛教代表性寺院

1.布達拉宮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西藏布達拉宮

簡介

布達拉宮(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因其建造的悠久歷史,建築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審美特徵,以及對研究藏民族社會歷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價值,而成為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蹟。

據史書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松贊干布在此劃分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蕃,並遣使周邊各國或與鄰國建成姻親關係或訂立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

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宮形成了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紅宮高達115.703米,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曾官學校、宿舍、庭院、迴廊等諸多功能的巨型宮堡。宮內珍藏8座達賴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餘件,典籍6萬餘函卷,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瑰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

2.塔爾寺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西寧塔爾寺


簡介

西寧塔爾寺,是我國喇嘛教(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地,是黃教著名的兩大寺院之一,明代始建,歷時400餘年,已成為擁有殿宇、經堂、佛塔、僧舍30餘座建築的古建築群,併成為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全國及東南亞亦享有盛名。

3.大昭寺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西藏大昭寺

簡介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 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當下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並且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市局規式。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5] [7] 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留下了歲月和朝聖者的痕跡。

4.桑耶寺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西藏桑耶寺


簡介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無邊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的扎囊縣桑耶鎮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

桑耶寺始建於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佈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稱作三樣寺。桑耶寺現有50多僧人。


藏傳佛教經典器物/文物

金佛瓶,清,通高20.5釐米,最大徑14釐米。
此種形式的瓶是藏傳佛教中非常典型的供器。在密教儀式舉行過程中,此種瓶往往供奉在高大的佛、本尊的供桌前,瓶中插著吉祥草或孔雀翎,下面的盞中盛放穀物,作為供神和舉行儀式中不可缺少的法物。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清代金佛瓶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掐絲琺琅大佛塔為紫禁城東北角梵華樓內陳設的6座巨大佛塔之一。此塔依照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中覆缽塔之式樣造型,由日月、寶珠塔頂、掐絲填琺琅梵文13級塔剎、覆缽式塔肚、掐絲填琺琅梵文圓形塔基以及掐絲填琺琅獅紋、金剛杵紋束腰方形塔座等幾部分組成。佛塔隨設佛窩一座,內置一鍍金銅佛。塔座正面鐫楷書“大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敬造”九字款。此佛塔氣勢宏偉,製作工藝複雜,各部件銜接緊密,據遺存的清宮匠作則例載,佛塔的製作集中了大器匠、掐絲匠、剌花匠、鍍金匠、填藍匠等各種不同的工匠達11種之多。僅此塔造價即耗銀近70萬兩。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清乾隆掐絲琺琅大佛塔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U絲三世佛唐卡,18世紀,內地,絹本,緙絲,通高289釐米,寬134釐米,畫心縱169釐米,橫101 釐米。清宮舊藏。
三世佛有以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中間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來區分的“橫三世佛”;也有以過去世界燃燈佛、現在世界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界彌勒佛進行區分的“豎三世佛”。
這幅唐卡為“豎三世佛”。三尊佛像均身著深紅色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於須彌蓮花寶座中。中間一尊為現在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右手結期克印;其右側是過去世界的燃燈佛,雙手於胸前結說法印,據說釋迦牟尼成佛是由他授記的;佛祖左側為未來世界的彌勒佛,施無畏印。釋迦佛前方為兩位弟子,年長者為阿難,年輕者為迦葉。最下方立者為四大天王,左側多聞天王和廣目天王;右側持國天王和增長天王。畫幅上方為清乾隆辛已年(1761年)五月朔日御筆《佛說八大人覺經》。
此唐卡採用平緙、構U、長短梗、木梳戧、等多種緙絲技法,緯線設色退暈與間暈相結合,局部著筆點染而成。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清代緙絲三世佛唐卡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金剛鈴 直徑10.1釐米,高22釐米

生銅鑄造,舌為鐵質,鈴身飾紋飾。柄端為五股金剛杵。鈴柄下方為長壽瓶,瓶上方為大智慧波羅蜜多女神的頭。鈴肩上有八瓣蓮花,其下環繞著一圈水平放置的金剛杵。再下為八張饕餮臉,臉上掛有成串的珍珠,嘴上掛有珠寶。在鈴邊緣的兩排聯珠紋之間,有一圈直立的金剛杵。鈴內鑄有“大明永樂年制”銘文。製造精緻。金剛鈴是藏傳佛教修習密法時常用之器具。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明代金剛鈴 - 四川省博物館館藏

賁巴”是藏語的音譯,意為“瓶”,金賁巴即金瓶。該瓶整體由黃金打造而成,內置五枚象牙籤。瓶蓋酷似舊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夏日所戴涼帽,並鑲嵌各色寶石。通體飾雲紋和“十相自在”吉祥符,意為平安吉祥、消災祛難。

金瓶掣籤制度始於乾隆朝末期。當時,清中央在驅逐了廓爾喀入侵勢力以後,頒佈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並頒賜了由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的金瓶。規定此後達賴、班禪等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均需通過此瓶進行掣籤決定,以確保活佛轉世的公正性。其具體的掣籤方式是:將候選靈童的名字分別書寫在象牙籤上,並套上黃稠套,放入瓶中,在大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前供奉7天以後,移至布達拉宮司喜平措大殿清高宗聖容前,由高僧大德誦經,駐藏大臣親自抽取。中籤者報中央政府批准後即被認定為前世活佛轉世靈童。現存五根象牙籤中書寫有“嘉黎縣堅贊羅布”字樣的名籤,即是95年掣定11世班禪時所中之籤。

金賁巴瓶共有兩件,一件存放於北京雍和宮,用於確定內外蒙古大活佛的轉世。這一件即用於確抽取甘、青、川、藏等地藏傳佛教大活佛的轉世靈童。自金瓶掣籤制度施行以來,已先後有70多位活佛的轉世靈童經金瓶掣籤選定,包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達賴喇嘛和8世、9世、11世班禪額爾德尼。時至今日,金賁巴瓶仍在履行著歷史賦予它的使命,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第七世熱振呼圖克圖、第六世德珠活佛均經由此瓶掣籤轉世。因此,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金賁巴瓶都是歷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規範藏傳佛教儀軌的重要物證,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政治意義與宗教作用。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清乾隆金賁巴瓶 - 西藏博物館館藏

銅鎏金白法螺 19—20世紀 貝殼 銅鎏金法螺,又稱法號或佛號,鑲翅法螺通常是在法螺上鑲以鍍金黃銅或銀而成。在舉行佛事活動時,法螺是用來召集僧眾或在誦經過程中表示佛音遠聞的號角,其音色圓潤柔和,無固定音階。此件鑲翅法螺的翅體上通體鏨刻八卦符號,顯然為藏漢文化交流的遺珍。

看看國內藏傳佛教寺院,品品博物館藏傳佛教文物

銅鎏金白法螺 - 西藏博物館館藏

篇幅有限,本文只是整理部分代表性的藏傳佛教寺院和相關文物,歡迎補充、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