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寺不為人知的歷史,蒙東及東北地區最大的學堂

西漢末年,佛教從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國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分成了三大教派,分別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又可以分為西藏佛教和東藏佛教。

現在位於遼寧省阜新市的瑞應寺就是藏傳佛教東方中心。在歷史上,瑞應寺在蒙東、及東北三省影響深遠,除了其宏大精深的規模和教義以外,還因為瑞應寺在數百年間,都是這一地區的文化、醫療、建築、音樂、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引領者和傳播者。

瑞應寺不為人知的歷史,蒙東及東北地區最大的學堂


如今,站在離瑞應寺一公里開外的山丘上,可以看到這座古老的寺廟規模宏大。近十年來,瑞應寺按照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佈局,在原址上不斷進行重建,如今已經部分恢復了原貌。

在歷史上瑞應寺的鼎盛時期,建設跨度曾經達到180多年,不斷的擴建,使得瑞應寺的佔地面積一度達到18平方公里,相當於2520個足球場那麼大。寺內最多時建有大小寺殿97座,房屋達到1620多間。形成了氣勢恢宏的建築群。

相傳北京故宮有房屋9999間,實際上,經過1973年時的專家測量,擁有房屋8707間。那麼如此計算的話,瑞應寺的房間數量竟然達到了北京故宮的30%,可見其佛教建築群規模之氣勢恢宏。需要提及的是,這裡並沒有把僧眾所住的800戶住宅、以及3000多間瓦房計算在內。

寺廟大,佔地廣,僧人則眾,現在在當地仍然流傳著人盡皆知的一種說法,叫做“有名喇嘛三千六,沒名喇嘛賽牛毛”。可見,當時喇嘛的數量也是極多。

作為一處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宗教聖地,瑞應寺至今已經擁有300多年曆史,先有寺,後有鎮,瑞應寺現在所坐落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佛寺鎮也正是如此產生,而鎮名佛寺也是來源於瑞應寺。作為東蒙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和藏傳佛教東方中心,這座歷經數百年風雨,氣勢恢宏的寺廟曾對蒙醫蒙藥,建築工藝、文化藝術的發展都產生過十分深遠的影響。

建築藝術獨具一格。

瑞應寺是集藏、漢、蒙、滿式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建築傑作,在我國古代建築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類的藏式木雕和精美的彩繪,彷彿讓人目睹了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築特點。其中的大雄寶殿,是東北地區目前佔地最大的磚木混合結構的藏式大殿。其中供奉的一座14米高的佛像的身上,鑲滿了阜新當地的特產瑪瑙。

瑞應寺不為人知的歷史,蒙東及東北地區最大的學堂


此外,祈願殿、大召寺、長壽塔、活佛宮、哲學院等藏式佛教建築群,在建設過程中無不融入了滿、蒙、漢、藏四個民族的智慧,從這一點來說,瑞應寺的建築為我國建築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教育機構系統全面。

瑞應寺,蒙古族人稱其為“葛根蘇木”,翻譯成漢語,就是佛喇嘛寺。康熙帝曾親臨該寺,並且賜名“瑞應寺”大概是取其寺廟祥瑞、有求必應之意。現在懸掛在瑞應寺正門上的“瑞應寺”匾額,就是康熙皇帝的親筆題字。

康熙帝還欽賜瑞應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為“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 可見,當時瑞應寺在清朝皇帝眼睛裡的地位之高。有了皇帝的加持,瑞應寺香火更勝,發展更旺。以至於在長達二三百年間,瑞應寺一直是當地的文化教育中心。寺廟中的哲學院就好比是如今的大學,教授僧眾及周邊群眾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

在教育方面,瑞應寺有專門的教育機構,藏語叫做“扎倉”,翻譯成漢語就是學院的意思。在瑞應寺內共有四大扎倉,分別是:薩尼特扎倉、曼巴扎倉、阿克巴扎倉、丁可爾扎倉。

不同的扎倉教授的知識類別不同。

薩尼特扎倉主要傳授佛教哲理。曼巴扎倉主要傳授醫藥知識。阿克巴扎倉專門教授佛教密宗真言。丁可爾扎倉教授天文、曆法、氣象等方面知識。

寺廟僧眾一般10歲左右開始進入各個扎倉學習,經過六、七年學習後,再轉入更高的層次深造。像薩尼特扎倉,也就是專門學習佛教哲理的因明學院,在經過最初的學習後,要經過十五個層次的深造,普通僧眾通常要學習到50歲上下才有可能拿到學位證書,可見瑞應寺扎倉知識的高深和系統性。

數百年來,瑞應寺先後培養出了一大批哲學、蒙醫藥學、天文曆法學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優秀人才。這裡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曼巴扎倉是當時中國蒙醫藥方面的“最高學府”。

瑞應寺不為人知的歷史,蒙東及東北地區最大的學堂


醫學領域人才輩出。

據不完全統計,在近300年來,瑞應寺培育出了4000名醫生,名醫800名,為內蒙古、東北三省、北京、甘肅、新疆、青海等地培養出了大量治病救人的醫生。至今,瑞應寺曼巴扎倉的醫生,一代傳一代,口傳心授,帶徒授業,培養出的醫生還組建瞭如今已是舉世聞名的遼寧省阜新蒙醫藥研究所的前身。

實際上,蒙醫蒙藥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清代,瑞應寺的曼巴扎倉為蒙醫藥學血衰症療法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濃郁的醫療氛圍。

歷經3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通過數代傳承人不懈的努力,蒙古勒津血衰症療法,在今天煥發出勃勃生機,作為珍貴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蜚聲中外。

總結:瑞應寺從建設伊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280年之間,曾傳過六世活佛。瑞應寺的四大扎倉,也就是四大學院,在那一時期,曾經對東蒙地區,以及東北三省的文化、醫療、建築、音樂、天文曆法等領域的發展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現在的七世活佛是國家宗教局批准認定,經過金瓶掣籤程序選出的,全國僅有的6位活佛之一。如今,瑞應寺已經是國家四A景區,四大學院尤其是醫學院的作用也依然在運轉,每天僧眾都要上課學習各科學問。

瑞應寺雖然經過戰火等因素的破壞,許多建築被毀,許多歷史文物被破壞,但是,依然留存下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點,也反映了蒙漢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尤其是四大扎倉對知識的傳播和影響,是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共創文明的歷史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