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01


  • 那個經常在朋友圈“曬加班”的人,最後被辭退了。


一位HR朋友最近告訴我,老闆給了她一個新的要求:那些總是在朋友圈“曬加班”的人,我們不要。


為什麼?


原來,他們公司有一名員工,隔三差五就發朋友圈深夜加班,就是同事們的“勞模”。


幾天前他又發了一條朋友圈:


“凌晨2點還在開發項目,掉頭髮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第二天,老闆那天看了他的策劃,內容繁瑣,結構不清晰,還不如實習生的工作,完全不能用。


其實,經常看著他朋友圈曬加班,老闆也一直在關注他,但真正努力工作的人不會經常犯類似的低級錯誤。


明明沒有取得好成績,卻一直抱怨工作太辛苦太累,這樣的員工有什麼用?


我們身邊經常有人在朋友圈發這種“不切實際的努力”。


曬深夜加班,清早學習,社交喝酒……看似躊躇滿志,風風光光,實則並沒有獲得什麼成績,更像是感動自己的瞎忙活。


這種曬出來的努力,真不叫努力。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努力”成為一種炫耀的資本。


許多人陷入了“看似勤奮”的惡性循環。


經常宣佈自己是多麼的艱苦多麼努力,但從未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是否值得這樣“炫耀”。


就好比近幾年選秀節目裡流行起來的“賣慘人設”。


五個人嘉賓,其中四個人哭的稀里嘩啦說他們的“悲慘經歷”。


這種賣慘式的營銷全靠大家的“同情心”支撐。


先不說故事的真實性,仔細想一想,哪一個普通人的夢想追逐不顛簸、艱難?


這可不是可以用來在節目中獲得特權的資本。


真正過著悲慘生活的人是為了生計日夜奔波。沒有時間也沒有辦法告訴這個世界。誰在乎他們呢?


我不否認“賣慘行為”人所付出的努力,但辛苦從來不是展現給別人看的。


有時間浪費在這些形式上,還不如安定下來,用自己的實力讓大家記住自己。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02


  • 別用表面的努力,掩蓋內心的懶惰。


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條件自尊”,是指依賴於他人的肯定和讚揚的自尊。


有條件的自尊者往往不瞭解自己的需要,而是通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


在更廣泛、更簡約的社會化趨勢下,這種潛在的思維方式使我們總是被別人的想法所束縛。


一旦別人不再肯定自己,他們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產生一種無能和羞恥感。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也許是因為我無法忍受在努力工作的過程中的孤獨和痛苦,也許我只是想炫耀我也在努力尋找一種存在感。


在很多人看來,拍一張燈火通明的夜戰照片,送到朋友圈裡尋求安慰和肯定,比一個人日夜默默付出更有價值。


喜歡“曬”和分享並沒有錯,但如果你的動機是通過“曬努力”來樹立自己的形象,那麼完全沒有必要看到朋友在評論下面回覆“666”。


最好就是用結果來證明自己,這樣才更有說服力。


畢竟,時間不會同情你看到這些零散的努力;老闆不會因為你的“無效加班”而給你升職或加薪。


“小曬怡情,大曬傷神”,習慣性地“曬努力”,會悄悄地減緩你實現目標的進程。


有一則TED的演講主題我挺認同的:不要將你的個人目標告訴別人。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當你滿懷熱情地向別人介紹目標時,你會感到很興奮,但事實上,實現目標並不容易。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因為這一刻的滿足會讓你在行動中削弱勤奮。


除非你用“自我激勵”作為分享的動力。


當對方肯定你的目標後,你會感到壓力,意識到自己離目標還很遙遠,於是想辦法儘快實現它,並邀請朋友監督,以激勵自己。當對方肯定你的目標時,你會感到壓力,意識到自己離目標還有很遠的距離,所以儘快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並邀請朋友監督,激勵自己。


正如演講中的例子所說:


“我的確想要跑馬拉松, 所以我需要每週訓練5次, 如果我做不到,就踢我的屁股吧?”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曬“努力”的高層智慧,是把每一次的分享都當作實現目標的“助推器”,而不是盲目地宣傳自己的努力,把自己騙到社會滿意的程度,從不把認真事情當回事。


03


  • 越無能的人,越喜歡強調自己的努力。


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努力本就是人生常態。


也有很多20出頭的女孩,每次來大姨媽都會忍著痛苦地工作;


在學校裡,也有同學勤工儉學,前天晚上努力學習到凌晨,第二天他們還是早起上課……


誰不知道身體很重要?


但所有的選擇和努力都是為了自己,不存在所謂的“損失”。只要你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就值得


平庸的人總是強調自己努力工作,然後並沒有什麼成績;


成功的人則是默默耕耘,最後用結果說話。


翟天臨和喻恩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一個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偽學霸;另一個是真學霸,默默耕耘,功成名就。


喻恩泰憑藉一口標準的英倫口音、出色的專業配音和演技征服了在《聲臨其境》中所有觀眾。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十年來,他一直低調謙虛,堅守自己的演藝夢想。


。他雖然當時已經風靡全國,但並沒有走“流量小生”的道路,而是攻讀博士學位,一口氣推開10部熱門影視劇。


據統計,他曾就讀於電視編輯、演藝、導演三個專業。在學習期間,他是許多學科都是第一名,還獲得了牛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交換名額。


他沒有想盡辦法創造話題,讓自己曝光,也沒有想過追逐名利,而是默默地推開浮躁的生活,專心修煉專業技能。


如今,他又一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大家都意識到,原來《武林外傳》裡的呂秀才,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秀才”。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喻恩泰很聰明,普通人也好,公眾人物也罷,我們的努力永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


因為公開目標和努力將陷入被圍觀的困境。


若成功了,他們會嫉妒;若失敗了,安慰之後更多的則是嘲諷。


例如,我們常常認為那些整天在外面玩,但能考出優異成績的人是聰明的;

而那些一直表現出努力姿態但沒有取得好成績的人只會被認為是愚笨的。


同樣,一些人在網上一次又一次地曬出“我真的很努力”的內容,但始終沒有任何結果。這是否也證明了他們自己的“無能”?


04


  • “曬成績”才是最酷的!


在成人世界裡,人們更喜歡看到結果,很少關心你的經歷。


這個過程是困難的,但調整心態,以正確的方式實施計劃,其實並沒有那麼痛苦。


如何使你的努力更有價值?這些建議可能對你有幫助。


1. 耐得住寂寞,摒棄形式主義。


不要到處宣揚你的內心,更不要到處宣洩自己的痛苦。


忍受孤獨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讀了這麼多成功的書

故事情節中,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獨自戰鬥的黑暗時刻,只有經過這一刻,才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我們能更好地看到自己。走出時代的騙局,冷靜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


不要盲目跟風,讓自己陷入“形式主義”的低效努力中。相反,你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找到對應的問題和合適的方法


2. 思考配合行動,形成認知差異。


努力分為“思維努力”和“行為努力”。


光靠行為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二者配合。


當你設定了目標,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個計劃。


要做到最好,你需要:邊行動邊思考,然後改進,然後繼續行動。


只有在行動中思考,才能慢慢形成認知差異,提高認知的高度和深度。


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很難做到。


這需要你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廣泛學習,並發展自己的思維方式。


不僅在單獨工作時,而且在日常工作交流或與領導的小組會議中,尋找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努力,衷心感謝你。


每天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加班,為什麼還是被無情辭退了?


3. 樹立“時間成本意識”。


生命的最大代價是“時間”,最容易浪費和遺忘的也是“時間”。


真正努力工作的人沒有時間“曬努力”,他們都有很強的“時間觀念”


當你在刷無聊的短視頻和玩手機遊戲時,仍然有許多人在為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中國不乏勤奮的人,時間也從不憐憫任何人。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有多強,取決於你的時間成本意識有多高。


4. 對自己的目標保持緘默,堅持自己的節奏。


我們的生活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沒有人規定必須做什麼。當付出的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時,為什麼不想想呢?這些不盡如人意的結果,是不是因為對自己節奏把握不當,盲目模仿別人?


成功永遠不嫌晚,每一點努力都有其價值。

JK羅琳也是在被拒絕12次後,32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


Ortega到39歲才創立了ZARA,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


褚時健也是70多歲才開始種橙...


正如馮唐所說的“九字真言”:


不要臉,不害怕,不著急。


無論一個人成功與否,只要他盡力,他都能勇敢地對自己、對他人、對宇宙說:


“我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面對任何結果和輿論”。


他就是優秀的。


如果你是金子,發光的時候,周圍的人終究會看到;


如果你有一對不同於普通人的“翅膀”,那麼當你需要更努力地飛翔,這樣才更容易讓別人記住。


保持自己的節奏,紮紮實實地努力,成功與幸運才會按照約定紛至沓來。


那些真正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的人正在默默地工作,等待完成後的成果轟動一時。這是最酷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