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央视有一档节目曾经特别火,《舌尖上的中国》,没看过这档节目的人在当年算是孤陋寡闻,别人聊天你都插不进话。

这个节目不仅看的人多,还带火了一批厨具,比如网红铁锅。

我这个人不追星,也不怎么从众。在我看来,人的从众心理真的可怕。有很多很多中国人仿佛什么也不干,只在周围逡巡,发现了什么就一拥而上。我顶不爱看热闹,老是赶不上人家,时间一长索性不赶了。

但写作这件事我不算从众,我不是看人家怎么样怎么样后一拥而上,而是蓄谋已久。作为一个工科生,进入大学后第一个加入的就是文学社,关于这一点随便拎出一个相熟的大学同学问问便知。只是这个文学社不怎么样,一次像样的活动也没组织过,后来更是不了了之。我反倒跟着加入书画协会的同学去过几次野外——我不会画画,别人写生时我看风景。写作更是毫无寸进,至今仍是高中生作文水平,最近又开始从零开始学习遣文造句。

我总是从零开始,当年读博士也是,从硕士转了个陌生的专业方向,愣是死磕了一个学位,现在回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是因为当时精神上的勇猛锐利已经消失不见,我现在就纠结何时才能摆脱level zero的困境,真让人苦恼。

话题扯远了,扯回来继续。说起从众,现在火的一塌糊涂的主播带货,我愣是一眼没看过——一是不想让别人消费我,二是我需要什么自然会去甄别、购买,跟谁谁带货没关系。网上偶尔蹦出来别人带货的片段,天呐,那嘈杂和歇斯底里听一耳朵就无法忍受。

王小波说过,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

所以,两年前当甜爸把《舌尖上的中国》带火的铁锅买回家的时候,我真是大跌眼镜——这家伙按说不是这样的人,难道我当年看走了眼?

“几个同事在一起说起来好久没用过正宗铁锅,现在炒出的菜远不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当时有人认识卖铁锅的人,大家便买来用用,试试看。”甜爸这么解释。

拜托,味道不好是因为菜不好呀!不成熟便采摘保鲜并且长途运输到北京的蔬菜,它味道不好跟锅有什么关系?!

作为家里的主厨,我买厨具前尚且需要再三思量,既要煎炒烹炸煮全覆盖,又要健康轻便,易清洗好收纳。作为一个不下厨房的人,不请示不汇报贸然买回不合时宜的厨具,真是让人生气。


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铁锅巨大,直径超过三十公分。圆底,只能放在燃气灶上,洗完锅放在搁物架上滴溜溜打转,必须专门给它配置一个底托。锅用料很足,论重量我用过的全部麦饭石不粘锅西格玛起来也不敌它一个。我用一只手去拿它,它纹丝不动。每次炒完菜,我要先把盘子摆到正合适的位置,双手端起锅把手,小心翼翼地把菜倒进盘子里,倒不完剩下的菜再用勺子慢慢铲出来,麻烦透了。

有次一生气,我用尽洪荒之力单臂拎起大铁锅,快速把菜扒拉出来——大臂肌肉眼可见地鼓起来,手腕咔嚓一声,几乎断掉。

炒菜时问题也多。火小了炒菜不好吃,火稍微大一点,油烟四起,我只好带上N95口罩过滤油烟——可怜见的,新冠病毒肆虐的时候我都没戴过N95口罩。

炒菜不能放西红柿,放了西红柿就把保护层腐蚀掉,生锈给你看;也不能煮面条煮汤圆,煮了仍旧生锈给你看。就是这么中看不中用,我要这么个傻大个究竟能干什么?

只有一种解释:我人到四十,胳膊仍旧像麻秆,脸还没发黄,所以甜爸买这个大铁锅让我练臂力,顺便给我点颜色——我是这么想的,甜爸到底怎么想我就不知道了。

反正我想好了。他要再乱买厨具,我就给他点颜色看看。


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也许年龄到了,以前看电视剧我留意的是女主的衣品。现在偶尔看个电视,特别留意别人的厨房。

每次看到电视里一尘不染的厨房,虽然知道他们不是真的过日子,仍然忍不住流口水。我想了想,这大约也是一种病,主妇职业病。

对着别人的厨房流完口水,转回头开始嫌弃自己的厨房——怎么这么多杂物呢?碗盘需要这么多吗?用不上的那些能不能扔掉?问题还没问完,双手已经开始诚实地扔扔扔——出于我不说你也能懂的原因,大铁锅是不能扔的。除此之外,所有我买的两年都没有用过的,当然可以扔。

杂物,no;

重复的餐具,no;

油渍,坚决no。

我常常感叹,如果人类不吃饭就能活着该有多棒!说来没人相信,我几乎不能看那些神话剧——神仙们都不吃饭的,他们吸收天地精华,简直把人羡慕得眼睛滴血。返过来看看我们凡人,连吃饭这个基本的障碍都突破不了,实在太可悲了。神仙们各个仙法超群,一活就是几万年,我们呢?几个小时不吃饭便头晕眼花低血糖,七天不吃饭还能饿死——这么糟糕的出厂设置,简直岂有此理!

越想越不对劲——人类几乎所有的麻烦都是因为要吃饭!我以前曾总结过,文化就是某一类人的共性,中国人吃饭都用筷子,筷子就属于中国文化。大约十天前入头伏,我包了饺子,因为北京这边天天念叨“头伏饺子二伏面”。发到朋友圈竟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传统,连我妈都不知道!那头伏吃饺子就是北京人的共性,属于北京人的文化。

放眼全世界,文化差别不要太多。神奇的是大家竟然都要吃饭!不管吃什么怎么吃,生吃还是熟吃,用筷子吃用叉子吃还是用手吃,总之都得吃。真让人感叹,人类共同的文化大概只有这一项:都得吃饭。

作为家里的主厨,每天要操心三样大事: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每当这时我就会遐想:如果人类不需要吃饭,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因为这个基础太过宏大,修改了人类进化的基础,遐想便变成毫无意义的瞎想,想上几分钟便灰溜溜钻进厨房,埋头解决世界难题。

凡人的烦恼。


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年轻时我绝不这样,我发誓。

结婚生子之前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云游在青春浪漫的云霞里,坚定地认为凡夫俗子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我也坚决不会过。家务,厨房,柴米油盐,我的生命中不需要这些。

生活就像坐过山车,猝不及防地就从山头到了山谷,快得你都看不清究竟经历了什么,便三下五去二被扒下职业套装换上围裙,手里不知何时还多了一把锅铲,反抗的话来不及说出口,门咣当一声关上!就这么被按进厨房,开始烟熏火燎的日子。

如果有谁不是这样,我嫉妒你。

当你在某件事情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你就希望从这件事情上寻找成就感。我每天就盯着两件事:家务,孩子。

看看,我连写作都不较劲了。因为这是我能自己掌握的事。

跟孩子较劲就不说了,那简直是天天进行时。跟家务的较劲体现在方方面面:衣物换季整理和淘汰;家里每个空间必须整洁有序;厨房和卫生间必须干净整齐不能有任何味道。

对有序空间的渴求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折磨我。看见甜爸乱放东西,我一般会悄悄给整理好,再告诉他东西给他放在哪里了,和颜悦色地敲打他一番。对小甜就不一样了,我会直接提出要求,让她养成习惯。

要说我欺软怕硬——我承认是有一点,毕竟小甜得听我的,甜爸可不一定。但我更认为这是一个策略问题——小甜属于可以改造好的青年,尚有争取的空间。

每到这时,我又会想:如果我只用管自己,不用管别人该多好。但这是不可能的,家庭是依靠同时也是消耗。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台词,都说家庭是避风港,“谁来避风谁当港?”各家情况不同,但老让一个人当港显然不合适。彼此依靠也彼此消耗,整体平衡,负担就是甜蜜的,否则就是纯粹的消耗。

希望大家都不要遇到纯粹的消耗,因为谁都承受不起。


出门前坐在门口穿鞋,抬头时看见厨房。作为一个用了十多年的厨房,它的状态尚可。是我太苛责,可我不是故意的——谁愿意天天跟厨房较劲呢,我又不想当专职厨子。


那锅,那碗,那厨房——还有我的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