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財務管理就舒坦了嗎?這篇文章告訴你

隨著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大部分企業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這並不意味著財務管理就此走上了一條平坦之路。

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財務管理就舒坦了嗎?這篇文章告訴你

相反,有一些企業財會人員的財務理念依然存在以下誤區:

首先,將企業價值最大化,誤以為是企業利潤最大化。

從根本上講,企業的目標是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

但是,大部分企業都將企業利潤理解為企業財富。

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財務管理就舒坦了嗎?這篇文章告訴你

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並不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而是企業利潤最大化。

他們誤以為利潤越多,財富就越多。

其實,一味地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不僅容易導致錯誤的決策,而且還會忽視社會、員工、債權人、投資人、客戶、供應商和消費者等的利益。

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財務管理就舒坦了嗎?這篇文章告訴你

其次,企業戰略與財務計劃的錯配。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規模和運作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企業內部財務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

比如,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有獨立法人、統一核算和承包制等,這易使企業財務計劃與戰略目標發生錯配。

因此,導致企業投資決策失誤,難以防範風險,忽視整體戰略,造成資源浪費,經濟效益下降,最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盲目實施多元化理財。

多元化擴張往往能給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因此不少企業有了一定實力後,財務總監就熱衷於多元化理財。

這種在未掌握新擴張領域的相關情況,不具備足夠的資金、時間和人力資源的情況下,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張的行為是極其危險的。

盲目實施多元化理財,常常會落入多元化擴張的陷阱。

導致企業擴大規模後,患上“大企業病”,進而發生扯皮和內耗的增加,以及各部門爭預算指標、爭投資額和各自為政等現象。

最後,過分依賴負債經營。企業利用債務經營,對降低綜合成本和獲取財務槓桿利益是無可厚非的。

但一些企業在不具有償債能力的情況下,依然採取負債經營的策略,企圖以此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最後陷入“舉債、再舉債和債上債”的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在沒有掌握好負債規模、利益和期限的情況下,企業不可過分負債經營。

因為這種不考慮資金風險,融資時又不善於合理組合,不關注收益與成本的配比,不注意負債時間和結構等的決策,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