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組織和機制: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治理的三大關鍵

技術、組織和機制: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治理的三大關鍵| 上海科學院李萬研究成果

技術、組織和機制: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治理的三大關鍵| 上海科學院李萬研究成果


對創新模式演進發展的相關研究表明,創新範式從1.0版本的線性範式到2.0版本的創新體系範式,現已演進至3.0版本的創新生態系統範式。與創新系統相比,創新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共生、自組織演化、開放式協同的突出特徵。

上海科學院李萬發表文章《創新生態系統治理的關鍵環節與系統效能》指出,技術、組織和機制是影響科技創新治理效能的關鍵因素,並進一步提出要增強使能技術、進化型組織、政策企業家在中國科技創新治理過程的探索實踐。


影響治理效能的關鍵因素:

技術、組織和機制(TOM)


在創新生態系統中,多樣性共生的前提在於技術手段的應用,自組織演化要求組織模式的創新和發展,開放式協同則要求進行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因此技術、組織和機制(TOM)是影響創新生態系統治理效能的關鍵因素。

01

技術手段的應用和普及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技術手段尤其是信息技術水平的應用和普及的水平,影響著治理方式和效能。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讓社會成員擁有更多的自我控制權,才能使得治理既成為必須,又成為可能。

02

組織模式的創新和演進

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依靠個體結成的組織。人類社會在歷史上已經探索形成了多種組織模式。從“紅色組織”“琥珀色組織”“橙色組織”到“綠色組織”,一直到當前“進化-青色模式”的崛起和快速發展,無不反映著時代的特徵,體現著社會發展的不同程度。

03

關鍵機制的形成和優化

個體和組織要發揮作用,就需要形成相應的運行機制。關鍵機制的形成和發展,得益於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隨著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集中化決策越來越多地被分散化決策所取代。不過兩者並不相悖,在分散化決策的基礎上,集中化決策的效率效能更高。


基於TOM的標誌性核心要素髮展新趨勢


TOM當前的發展,技術因素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使能技術;組織因素是以進化型組織、指數型組織為代表的組織模式;機制因素則是以政策企業家為代表,促進著政策的持續創新和高效落實。

使能技術:

治理能力湧現的技術基石

參與治理的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治理能力。在創新生態系統中,知識的分散性對創新主體產生了嚴峻挑戰,使能技術使得參與治理的創新主體能夠獲得足夠的信息,擁有足夠的分析研判和行動能力。這既包括硬技術,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也包括技術集成的工具,如微信、微博等,還包括軟技術,如技術預見、技術路線圖、科技創新規劃等。

進化型組織:

達成善治的標誌性物種

進化型組織,能夠根據外部環境,智慧地進行環境預測並實施自組織、自適應型的調適,以期實現長遠發展。有3個突出的特點:自主管理、全面發展、向未來進化。其獲取資源和能量的方式凸顯出共享、社會的特點,從而既能夠在獲得穩定支持的前提下,又不受到過多的干預。開源社區、知識共享、眾包研發、眾籌資助等是其主要運作機制。

政策企業家:

機制和政策創新的重要推手

科技創新離不開機制和政策創新。在創新生態系統中,政策創新可能是一種常態。這期間,政策企業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政策創新過程中,政策企業家能夠捕捉政策新靶點、提出政策新議題並推動實施, 在政策思想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對政府政策的研究制定發揮著補充助益作用。


基於TOM的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治理關鍵瓶頸分析


當前中國科技創新治理效能的提升,有賴於使能技術賦能於治理參與者,新型研發和創新組織的孕育發展,圍繞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持續發掘政策靶點。

技術類因素:

科技創新效果數據信息易得性需提高

儘管中國電子政務和政府數據公開力度不斷加大,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能夠讓創新主體更及時、更準確獲取信息資源還需進一步努力。而且新型智庫以及提供給社會的信息資源還很有限。科技創新領域自身數據不足也是一個問題。當前為了改善這些不足,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可以更加便捷地實現信息的公開獲取。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將新基建的理念引入科技創新治理中,利用新技術為治理參與者提供更充分、及時、有效的信息。


組織類因素:

科研機構尚未獲得完整的法人格

由於中國高校院所大多數為國立或公立性質,缺乏完善的治理體系,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依附性”特徵。同時,科研成果的產權邊界和產權關係,亟待在總結實踐探索基礎上進一步釐清。近年來,為了促進高校院所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實施了下放自主權的舉措。要求科研機構具備完整的法人格、法人治理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在任務方向選擇、技術路線調整、資金籌措使用、人員團隊配備等合規地擁有完整自主權。

機制類因素:

創新政策博弈過程質量仍需提高

要把握新科技革命於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機遇,就更加需要促進開放式協同。開放式協同的一個基本表現在於政策博弈。但目前如政策展望、政策預見及政策實施路線圖等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應用。政策審計及政策的預評估、過程評估和後評估尚不成體系。科技創新智庫作用發揮仍需增強。科技創新領域政策企業家的數量和質量、活躍程度等差強人意。


從TOM 視角思考中國科技創新治理效能的提升


要促進創新生態系統演進,就必須不斷提高促進系統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治理效能,而關鍵因素則集中在技術手段技術基底、創新物種新型組織及關鍵機制政策推手等方面。


加強科技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技術預見研究和運用體系;


為新型研發組織實施制度創新,為科研機構確立清晰定位,給予獨立完整法人格,落實自主權;


營造讓政策企業家不斷湧現的良好環境,培養和發展社會化新型智庫,為政策創新全過程提供有益的諮詢建議。


結論


科技創新治理與創新範式演進密切相關,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治理成為必須。一個系統的良好運行,離不開支撐其的技術、微觀組織基礎和持續演進的關鍵機制。基於TOM 框架,從創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徵出發,通過增強技術運用、實施組織創新、推動機制和政策創新尤其是注重政策企業家的培育發掘和使用,將有利於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的優化完善,有助於形成活力充沛的創新生態系統。


作者簡介:

李萬,上海科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管理、科技創新規劃與技術預見等。


全文詳見《創新生態系統治理的關鍵環節與系統效能》,已發表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5期。

技術、組織和機制: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治理的三大關鍵| 上海科學院李萬研究成果


《科技導報》創刊於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諮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科技導報》微信公眾平臺創建於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導報》期刊內容要點,報道熱點科技問題、科技事件、科學人物,打造與紙刊緊密聯繫又特色鮮明的新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