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韬晦之术


“韬晦”, 即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 表面上装疯卖傻, 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 隐藏自己的才能, 掩盖内心的真买抱负, 以免引起对手或政敌的警觉, 耐心等待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 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不失为一种变通的好方法。或许有人会说这样一来不就有“窝囊”之嫌了。其实不然, 面对猖獗的恶势力, 只知躲避、退缩而永远都不敢挺身而出, 无所作为者, 谓之窝囊; 而善于从容退让, 暂时忍受屈辱, 暗地里默默积蓄力量、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 这不是窝囊, 而是忍辱负重, 此亦韬晦之计, 是大智大勇之表现。

韬晦, 从字面上来理解, 是隐藏、伪装的意思。春秋时代的老子曾有一段名言:“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此即韬晦之术最早的理论化总结。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 人们的真实面貌和目的常常需要用假象掩盖。中国古代的权术家们很早就学会了在政治

斗争实践中运用韬晦的手段, 从志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掩饰和伪装,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韬晦常用手法之:在志向方面进行掩饰。

在古代的官场上, 剑拔弩张、锋芒毕露者总是容易引起政敌的猜忌 和不安, 使人感到畏惧和威胁, 从而难免树敌过多, 招致恩怨, 壮志雄心无法实现。与此相反, 那些庸庸碌碌、胸无大志的人们, 则可以使政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 容易被轻视和忽略, 反而能够出人意料地成功。于是, 不让自己的宏大志向让别人看到, 就成了古代政客们的一种重要的韬晦手法。在时机还没有成熟的时候, 权术家的野心和权欲常常隐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酒色的背后。他们暂时收敛锋芒, 表面上做出

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极力掩饰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权力欲望。中国古代

的许多帝王, 在发迹之前都有一段韬晦的历史。唐高祖李渊在登位之前 就相信自己“骨法非常, 必为人主”, 后因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只得“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志向和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