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說了什麼?家有小暴君的父母看過來

最近翻完了約翰.羅斯蒙德的《可怕的兩歲》。這是一本很暢銷的育兒書,因為孩子馬上進入兩歲了,我也就提前看了。那就聊一聊書中的內容吧。

《可怕的兩歲》說了什麼?家有小暴君的父母看過來

一、家裡多了一個小暴君

孩子從一歲半到三歲時,進入到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他小小的身體裡,蘊藏著大大的反抗能量。他不怎麼會說話,卻會說“不,不,不”,他剛會走路,卻開始了爬上沙發,開始不停的開水龍頭,開始把你喂到嘴邊的飯菜打下來。

有時候,作為父母,真想爆炸。

孩子,成了家裡的小暴君。家長想要和孩子和平相處,會想著取悅孩子,但是,總是遭受頻繁,失去方向,甚至失去自己的威信。

書中也是這樣說的:這個一個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因為暴君總是貪得無厭。

《可怕的兩歲》說了什麼?家有小暴君的父母看過來

我家中,也這樣的小暴君。於是,我最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教育的意義在哪裡?

書中的答案是,記住兩個點:

第一,一定要一心一意,專注於你期望自己的孩子在三十歲時成為怎樣的人,這樣才能儘可能減少錯誤並且避免不良後果;第二,即使你在育兒過程中所做的決定不是最好的,那也比孩子自己做的決定要好,這兩點對兩歲的孩子很重要。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比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意義,不是你希望孩子在班級的前幾名,不是孩子要做律師還是工程師,是公務員還是工人,而是,你希望,他在完全獨立成年的時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這也是我最近總在思考的問題。

我是一個體制的人,我周圍很多同事,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從小就學而思啊,一直都是各種報班啊,週六日風雨無阻的接送。但是,當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說,希望孩子成績好點,能夠上個好學校,上個好大學,多點選擇。

多麼像,當年我父母對我說的。區別在於,我父母沒有那麼多錢送我去培訓班。

寒門再無貴子,在這樣的現實中,處在中層的我們,變得異常敏感和焦慮。然後,希望孩子成績好,讀個好大學。再然後,就是進入社會的起點高一點。

可問題在於,他們對孩子的幻想,在三十歲的幻想,是和他們一樣,做一個體制裡的人。

這就很奇怪了,我身邊的這些父母們,花了這麼多心思,竟然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進入體制,安安穩穩?那倒不如,大學畢業後,就報班考公務員還實際一些。

可孩子,失去了童年。對於父母來說,只是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樣,是不是也是一種悲哀,還是,是一種無奈。

無論是何種心情,都和教育本身背道而馳。

正如書中說的,教育,最終希望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無關身份,無關地位的一個人。這也是,很多父母,應該要思考的。

第二個,是為兩歲的孩子做決定。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尊重他,千依百順,等孩子長大了,就開始控制他,要求孩子必須要按著父母的想法來。其實際上,小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為他們做決定,而長大後,需要的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所以,面對兩歲的小暴君,父母只需要對不對的地方,直接說,不可以就可以了。

兩歲之前,父母是孩子的僕人,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並且他不會對照顧他的人心存感激。在兩歲的時候,父母不必在意孩子是否同意父母的決定,因為父母愛孩子,知道什麼對孩子最好,這就是現實。

二、管教小暴君

一開始,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當他們進入一歲半,他們這種自信感會更加爆棚。父母是他的照顧者,在他小時候,就開始了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可孩子很快有了記憶和感受,他對照顧者最初的感覺,就是自己可呼來換取的僕人。

《可怕的兩歲》說了什麼?家有小暴君的父母看過來

一歲半左右的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這個時候的父母,就需要開始介入管教,告訴他:你和別人沒有任何區別,不過是滄海一粟。

書中是這樣說明這個時期的“管教”的。

一是,對孩子的行為加以控制,但是不要妨礙孩子能力的發展。

二是,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以及受挫的忍受力。

三是,讓孩子相信,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但是卻是父母主宰的,並且父母有能力保護他。

也就是說,陪孩子玩,盡情的玩,儘量給他自由和空間。為他改造好房間,給他探索的自由。他已經是個會走會說話的小傢伙了,這是他的家,他可以對自己好奇的櫃子,抽屜進行探索。保證他的安全,讓他儘量去玩吧。

但是,別忘了,他仍舊是個小暴君。

他可能會打人,對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朝父母揮拳頭。他還可能會自殘,自己搖頭晃腦,打自己的頭,大腿,甚至撞牆。他還可能會躺在商場的地方,放聲大哭,讓你臉面盡失。

所以,他需要管教。

書中說,可以通過溝通的三原則,也就是,具體、簡潔、命令這三個原則來消除管教上的煩惱。

(1)語言具體

“不要爬桌子”,對於孩子來說,他只聽到了爬和桌子,兩個比較好理解的動詞和名詞。所以,可能他會更加開心的爬上桌子,並且覺得能夠討自己父母開心。

將語言具體到孩子能夠理解程度,所以,直接就告訴他,你是希望他“下來”。

(2)語言簡潔

“爬了桌子,小心掉下來,那麼要去看醫生,你會很痛的,媽媽會傷心的”。這個長句子,對孩子來說,他只能夠將一些他懂得詞拼起來,於是,他的理解可能會是“桌子,媽媽,痛”,他以為,他爬桌子,媽媽會痛。這多荒謬。

兩歲左右的孩子,還不能夠太長的句子,所以,短而小的具體對他們足夠了。

(3)命令,而非請求

“我希望……”“你必須……”“你要……”這些是命令的句子。而往往,很多家長用的是,“如果你……,我就……”,比如,撿起來玩具,我就給你買冰淇淋吃。

交易,是請求。通過交易獲得好處,會讓孩子在下次沒有好處的時候勃然大怒。所以,家長不需要對孩子實施命令感到不好意思。

關於管教的方法,書中提到了“平靜中斷法”

當孩子做錯事情並且不聽勸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他冷靜下來。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家長,當要爆炸的時候,離開一會,讓心情平復。

可以準備一個椅子,孩子做錯事情了,讓他在椅子上坐著,除非你允許,否則不準下來。一開始可能是幾秒鐘,然後是幾十秒,再到一分鐘,兩分鐘。逐漸拉長時間。讓孩子知道,無論時間多久,沒有你的指令,他無法下來椅子。

但,這個方法並不適合用我的孩子,於是我進行了改進,至於效果,還在觀望中,歡迎評論交流。我相信,比我聰明得多的父母,肯定會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既不體罰,也不打罵孩子的管教方式。

三、一些實際的操作

這本書還涉及了很多實際的育兒問題。比如,如何訓練孩子入廁,比如如何讓孩子睡一個整覺,比如,孩子的物權意識怎麼辦,比如,是居家育兒好還是日託機構好,等等。

我選取一些,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關於玩具。

有了孩子之後,相信大部分的媽媽和我一樣,就是一直在買買買之中。

我給孩子買了很多很多的玩具,可是我發現,他對玩家的興趣並不大。再高級的玩具,都沒有一個家用掃把能夠讓他好奇。同時,我也發現,比起那些宣傳說很圓滑,設計很高大上,看上去非常有質感的玩具,孩子更喜歡顏色濃烈的,操作簡單的,廉價的玩具。

書中說“太多的玩具,會扼殺孩子的選擇能力和創造力”。能夠激發孩子創造力的玩具,才是好的玩具。

比如,蠟筆,黏土,林肯積木,樂高的得寶。

同時,如果實在不會選擇玩具,那就選擇1955年之前就生產的玩具,之後的玩具,不過是缺乏新意的重複。

這讓我想到了,全家所有的會跳的玩具中,我孩子最喜歡的,就是那個我媽媽小時候都玩過的,會跳的鐵皮青蛙。哪怕我因為擔心他老是放在嘴巴不安全,給他買了塑料的跳青蛙,他也毫不猶豫的,選擇鐵皮青蛙。

對於玩家的數量,書中建議是保持在20件。多餘的玩家,可以適當丟掉。

《可怕的兩歲》說了什麼?家有小暴君的父母看過來

二是關於外出吃飯問題。

這個問題讓我頭痛不已,因為我的孩子,外出吃飯一點都不配合。他會打飯,會在吃飯的時候不停的玩,甚至會將食物吐出來,反覆的在手上玩弄,卻不吃。

帶他外出吃飯,讓我覺得很很無語,甚至尷尬。

書中一句話就否定了我的行為,它說“永遠不要帶一個三歲的孩子外出吃飯。等過了三歲,你就會開始享受和他一起吃飯的時光。”

能不能享受我不確定,但是我確實覺得,自己應該減少帶孩子外出吃飯的次數,不要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我不是百分百贊同書中的一些做法。

比如關於分床睡覺的問題,我就覺得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需要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強制的干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之道,完全信任一本書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根據書中的一些觀點,調節自己的行為,通過書中的一些科學統計,知道孩子的行為特徵,可以讓隨時爆發的情況緩和下來。

哦,他還只是個孩子。好吧,讓我更加愛他吧,我磨人的兩歲小暴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