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出 品:《財經》雜誌西部中心區域經濟研究組

統 籌:方彬蔚 | 《財經》雜誌西部中心負責人

主 筆:馬遠之 | 《財經》雜誌西部中心研究員


作為新一線城市的西安,在全國排名持續前進,從2017年的第8位,升到2019年的第5位。然而,在15個新一線城市裡,西安是唯一人口突破千萬,GDP未破萬億的城市。


事實上,城市之間的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就是退步。


曾經與西安處於同等水平的兩座城市——鄭州和杭州,歷經二十年的發展,而今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多項經濟指標都排在西安前面。


對於西安而言,鄭州和杭州是如何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它們有哪些優勢和經驗可以借鑑。未來二十年,西安又要抓住什麼?


本文通過對比鄭州和杭州的發展經驗,結合重慶、成都的對比(參見《西安觀察——過往二十年,西安失去了什麼?》),同步分析西安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需要把握住的八個要點。


1、鄭州為何走在西安前面?


20世紀90年代,作為隴海鐵路線上兩座重要的兄弟城市,鄭州與西安的經濟實力基本在同一水準。在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城市綜合實力方面,鄭州還不及西安。但是,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鄭州的多項經濟指標,走在了西安前面。


從經濟總量來看,統計數據顯示:

2000年,西安GDP是688.51億元,鄭州是732億元,差距是43.49億元;

2019年,西安GDP是9321.19億元,鄭州GDP是11589.7億元,差距是2268.51億元。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所以,單從GDP硬指標來看,西安和鄭州的差距確實越來越大。另外,從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進出口額等方面來看,西安與鄭州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過去的二十年,鄭州為什麼會超越西安?《財經》雜誌西部中心區域經濟研究組(以下簡稱“財經西部”)初步分析,鄭州有五個方面的優勢。


(1)人口規模優勢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有著巨大的人口優勢,它背靠將近一億人口的河南省,甚至整個中原城市群的1.5億人口都是鄭州的“蓄水池”。


近年來,鄭州的人口增長迅速,2019年突破千萬,達到1035.2萬人。


根據《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規劃,到2035年,鄭州人口規模將達到1350萬人,城鎮人口比例達到90%,勞動力人口比例不低於70%,GDP總量達到3萬億,人均GDP達到22萬元,使鄭州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


隨著鄭州周邊的新鄉、開封、焦作、許昌等城市,加速向鄭州靠攏,鄭州大都市圈正逐步成型,未來都市圈內人口規模有望超過3000萬。


相比之下,西安雖然是西北地區的中心,2019年人口數量達到1020萬人,但西安可以依託的人口“蓄水池”為關中平原的2000萬人口,或者說陝西全省的3800萬人口。


所以,在可以依託的人口“蓄水池”方面,西安只有鄭州的五分之一。鄭州擁有比西安更具發展後勁的人口優勢,往後的二十年,鄭州的人口紅利作用會越來越凸顯。因此,西安未來的發展,堅決要重視人口增長的問題。

(2)產業結構優勢


從產業結構來看,鄭州的產業結構比西安更合理。鄭州和西安的“三產”比例差別不大,但西安的第一產業(農業)多於鄭州,而鄭州的第二產業(工業)要多於西安。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從兩個城市的產業發展對比來看,西安的工業水平相對低於鄭州,鄭州的第二產業足以支持其大規模發展第三產業;而西安的第三產業儘管佔GDP比重較高,但是服務業標準和水平並不高,主要集中在餐飲、批發、零售和交通運輸等相對低端的行業,以信息、金融、科技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並不發達。


鄭州的第三產業結構和水平則要優於西安,單就金融業來說,2018年鄭州金融業增加值1145.8億元,佔GDP比重11.3%,當年西安金融業增加值874.91億元,佔GDP比重為10.5%。


(3)民營經濟優勢


過去二十年裡,鄭州的民營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跟鄭州相比,無論是民營經濟的絕對值,還是佔GDP的相對值,西安還需要做較多提升。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特別是近年來,鄭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力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8年,鄭州出臺的《關於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2023年為時間點,要實現以下明確目標——


民間投資規模達到8000億元;

民營經濟產業規模邁上10000億元臺階;

民營經濟對全市稅收貢獻率提高10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市場主體200萬戶以上,中小企業30萬家,中國民企500強10家;


事實上,鄭州的城市奮鬥史是非常勵志的,在中部崛起戰略沒有提出來之前,鄭州幾乎享受不到任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優惠,鄭州只能用最簡單、最樸實的辦法持續發力,一步步獲得發展,贏得尊重。


從現階段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鄭州已經遠遠超過西安。可以說鄭州的民營企業發展氛圍,在整個北方地區都是一流的,先後培養出宇通客車、輔仁藥業、雙匯食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民營企業品牌。


還有幾個重要的指標數據,更值得重視——


① 鄭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和“河南省著名品牌”中,85%以上為民營企業所創造;


② 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80%以上為民營企業,各行業“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湧現出漢威電子、新天科技、三暉電氣等一批高科技中小企業。


截至目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鄭州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而西安近年來民營經濟實力卻在不斷萎縮,像金花、銀橋、民生這些老牌民營企業在走向衰落,而新生代民營企業成長乏力,形成了明顯“斷層”。


對西安而言,如何做大、做強民營經濟,培育一些民營品牌,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一道重大命題。


(4)交通樞紐優勢


從區位交通來看,鄭州是全國陸路交通運輸中心,是全國最大的交通樞紐,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優勢非常明顯。


根據《鄭州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年)》所示,鄭州鐵路樞紐在規劃年度將形成環形放射狀大型鐵路樞紐,這個鐵路樞紐銜接石家莊、濟南、徐州、阜陽(合肥)、武漢、重慶、西安、太原等8個方向的鐵路幹線,也引入鄭州至開封、機場、洛陽的城際鐵路。


據“知城·交通聯繫度指數”測算,目前鄭州在國內具有強聯繫城市的數量達到50個,僅次於上海(61個)、北京(60個),位居全國第三,而西安的強聯繫城市數量為44個。


強聯繫城市數量是衡量城市交通樞紐實力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分析它們之間的公路距離,高鐵、普鐵和航班運行狀況,綜合計算兩個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繫度,並在此基礎上找到聯繫度相對較高的城市。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總體來看,鄭州是中國鐵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儘管西安也有很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地處中國版圖中心位置,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地位,但跟鄭州的樞紐重要性比起來,還是處於相對劣勢。


(5)經濟首位度的潛力


從“經濟首位度”(城市GDP總量與全省GDP總量的比值)來看,目前,西安在陝西省的經濟首位度為36%,鄭州在河南省的經濟首位度為21%。這意味著鄭州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2017年,鄭州市GDP佔河南省GDP的比例為20.3%,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省的17.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省的20.6%。(2017年西安市GDP佔陝西省GDP的比例為34.1%。)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在自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周邊地區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在大幅增強。


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都在提高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河南省也在改變省內城市齊頭並進的思路,越來越向鄭州傾斜發展,一旦鄭州佔河南省GDP超過30%,鄭州的各項經濟指標會有大幅提升。


2、杭州狂飆20年的啟示


在新一線城市中,近年來杭州表現非常搶眼。二十年前,它還是一個貼著旅遊、休閒標籤的二線城市。如今的杭州,已經成為中國的互聯網之都、會展之都、賽事之都、文創之都……


杭州發展到今天,人們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籤去衡量它。2019年杭州GDP突破1.5萬億,人均GDP達15.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9261元,位居中國城市第六。


西安和杭州同樣為旅遊名城,也都是新一線城市,但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杭州比西安都要高出一個檔次。(2019年西安GDP為9321.19億元,人均GDP為92256元。)


過往的二十年裡,可以說是杭州城市高速發展的時期。杭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經驗和啟示是什麼?財經西部梳理分析,主要以下有四個方面。


(1)人口優質高效增長


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密集上演“搶人大戰”,杭州也不例外。


2019年杭州推出八項人才舉措,對本科及以上應屆大學生,在發放最低1萬元的生活補助基礎上,再給予每年1萬元租房補貼,最多可享受6年。同時,杭州還提升了高層次人才購房補貼,給予A類頂尖人才“一人一議”最高800萬元購房款,以真金白銀來換人才。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據統計,過去三年,杭州常住人口連年遞增。2017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長28萬,2018年增長33.8萬,2019年增長55.4萬。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總量突破千萬,達到1036萬人。


根據獵聘發佈的《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數據報告》,杭州人才淨流入率為13.6%,位列全國第一。在杭州的流入人才中,海歸人才流入的相對量逆襲北上廣深,排名全國第一。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杭州不僅能引進人才,還能留住人才。杭州在“引人”與“留人”方面,已經頗有心得。優越的政策、宜人的環境、良好的創業氛圍、極具競爭力的收入/生活性價比,讓這座聞名的“旅遊天堂”,成為青年才俊嚮往的“創業天堂”。


跟杭州相比,西安雖然是西北重鎮,但畢竟有著區域侷限性,人口競爭力在經歷了2018年的急速上升後,於2019年增速開始放緩。另外杭州有吸納全國人口、人才的優勢,而對西安感興趣的人多數來自西北地區。換言之,西部的人更願意去東部發展,而東部的人則很少往西部遷徙。


(2)經濟成功轉型升級


作為一座旅遊型城市,旅遊業曾是杭州經濟的支柱產業。而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經濟的崛起,拉動了杭州市新一輪發展,成為杭州躋身新一線城市的關鍵因素。


過去二十年,杭州經濟實現了成功轉型,以信息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成為杭州的新增長點,也成為杭州經濟的主導力量。


21世紀以來,杭州趕上了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浪潮,成為全國重要的互聯網創業、創新中心,在阿里巴巴、網易杭州總部研發中心等互聯網巨頭帶領下,杭州新經濟發展可謂突飛猛進。


2014年杭州提出以發展信息經濟、推動智慧應用為主要內容的“一號工程”,深入推進信息經濟“六大中心”(物聯網產業中心、電子商務中心、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中心、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數字內容產業中心)建設,加快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量子通信等應用發展。


信息經濟成為杭州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強引擎。統計顯示,2019年杭州信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795億元,增長15.1%,高於GDP增速8.3個百分點,佔GDP的24.7%;數字內容增長16.3%,軟件和信息服務增長15.7%,電子商務增長14.6%。近年來,數字經濟對杭州市GDP增長貢獻率保持在50%以上。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杭州完成了過去二十年來最重要的身份跨越——從旅遊城市晉級為中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杭州經濟發展從依賴要素投入,轉向依靠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經濟社會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


目前,杭州正逐步構築以信息經濟為引領、高端服務業為主導、先進製造業為支撐、都市現代農業為基礎的新型產業體系,這座活力之城正不斷注入著新的生機。


(3)民營企業領跑全國


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大本營,杭州作為浙江的省會,民營經濟更為發達。


杭州是全國聞名的民營經濟強市,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互聯網高科技企業,都能在杭州紮根。從20世紀80年代的魯冠球、宗慶後,到90年代的李書福,再到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馬雲和丁磊,一代代民營企業家和數以萬計的創業型企業,在西子湖畔書寫著民營經濟的“杭州故事”。


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省有93家企業入圍,位列全國省份第一;浙江省會杭州市有36家企業入圍,連續16次蟬聯全國城市第一。


據統計,2017年,杭州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561億元,佔GDP的60.2%,當年民間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56.4%,比2016年提高4.6個百分點。


2019年,杭州民營經濟增加值9378億元,佔GDP的61%,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到2019年底,杭州民營企業數量達到63.2萬戶,增長14%,個體工商戶61萬戶,增長19.6%。


可以說,民營經濟是杭州經濟的“鐵柱鋼樑”,杭州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有千萬條,但歸根到底只有一條:“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


近年來,杭州市各級部門出臺多項措施,優化營商環境。審批服務“企業最多跑一次、辦結最多一個工作日、現場等候最多一小時”,這就是杭州對民營企業的態度。政府部門像“店小二”一樣服務企業,俯下身子,降低姿態,從“管理者”變成了“服務者”。


因此,杭州的創業環境好,創業氛圍濃,五湖四海的創業者都來到杭州追逐夢想。據《2018杭州創新創業指數》顯示,2017年,杭州創業增長率達到12.23%,創業項目增長率4.09%。


過去二十年,杭州系統地改善了投資環境,打造了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為經濟持續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國政務系統大力推廣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發源於杭州。


(4)主政者專業、勤政、務實、高效


過去二十年杭州能快速發展,與多位城市主政者密不可分,他們除了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外,還具有專業的城市治理素養,以及開放、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


如杭州市前市委書記王國平,這位在杭州主政十年的市委書記(2000-2010年),可以說奠定了杭州20年快速發展的基礎。


王國平對城市治理有著深刻、獨到的認識和經驗,他不僅著有《城市論》、《城市怎麼辦》、《城市決策論》等著作,還具有專業基礎知識和紮實的理論功底。尤其是在城市治理實踐中,具有高效、甚至“鐵腕”般的手段和作風。


王國平上任杭州市委書記之初,杭州的處境可以說非常艱難。當時,杭州市區人口為179.18萬人,市區面積683平方公里,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分別位列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一。對於當時的主政者來說,杭州必須儘快提升城市格局、品質和麵貌。


王國平上任後,立即把目光投向西湖這個“超級IP”。2000年西湖改進擴建工程轟轟烈烈地展開。在王國平強推之下,西湖成為全國第一個免門票的5A級景區。


王國平任期中,不論是西湖擴建、西溪疏浚,還是錢江新城建設,都大大提升了杭州的城市體量和質量。


在杭州官員看來,王國平主政10年,其個人最大風格就是“強勢”而又“細微”。從城市建設到公共服務,可以說事無鉅細,王國平都做到親力親為。


期間,王國平還提拔了大批“實幹型”官員,在城市建設等領域建樹頗多。可以說,王國平主政的十年,正是杭州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


當然,圍繞王國平的爭議也不少。贊之者稱其為“千年一遇、可與蘇軾媲美”的地方官,不同意見者認為其催生了杭州的高房價。


雖然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王國平是一位“想幹事、能幹事、也幹成了事的書記”。學者評論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王國平是現行政權體系中效率相對較高的一位官員。


後來杭州市新的主政者們,再度推動了杭州的跨越式發展。包括憑藉G20峰會的契機,先後實施“四邊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兩路兩側”等措施,把峰會籌備與改善城市環境有機結合,實施了600多項城市環境改造,70多個電力改造項目,率先成為全國無鋼鐵生產基地、無燃煤火電機組、基本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


截至2019年,杭州的GDP達到15373億。這得益於歷屆主政者專業、務實、高效的治理方式。杭州連續多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城市、最佳商業城市、最佳旅遊城市、東方休閒之都、天堂硅谷、愛情之都、創意之都……


基本上,一個城市能擁有的榮耀,幾乎都被杭州攬入懷中。


3、西安未來二十年的選擇


綜合對比重慶、成都(參見《西安觀察系列》)、鄭州、杭州這四個城市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歷史和經驗,西安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要把握八個方面的工作事項,要以此為抓手,加快西安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進程。


(1)引進優質人口,完善城市基礎設施


人口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諸多生產要素中,人是最關鍵的,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勞動力供應越充足,城市的發展就越具有廣闊的前景。


未來中國將進入人口紅利下行期,不少城市將面臨人口萎縮、快速老化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人口是城市發展的一大難題。也正是這個原因,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搶人”的重要性。


對西安來說,在未來10-20年裡,還要持續增加人口數量,每年基本要保持在20-30萬的人口增長水平,到2040年前後,人口總量至少要突破1500萬,這樣在中國的城市競爭中,才具有一定的底氣和後勁。


需要注意的是,未來西安在引進人口方面,要從數量向質量轉變,要更注重高端人才的引進。


因此,未來西安還要繼續“搶人”,出臺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包括落戶、補貼,甚至購房優惠等方式。


當然,政策引人只是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還得從城市產業佈局、居住環境、公共服務設施以及發展潛力下功夫,只有把這幾個方面做足、做好,才能吸引到人才,留得住人才。


歸根到底,城市“搶人大戰”不在於門檻有多低、補貼有多高、政策有多好,而在於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產業結構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城市人口的競爭是多方面的,包括制度環境、就業環境、宜居程度等等。如果一個地方就業質量差,民生資源不足,社會環境不佳,那麼這個地方不僅很難吸引到人,即使吸引來了人才也很難留住。


因此,西安在引進人口的同時,要持續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彌補上學難、就業難、就醫難、交通擁堵等城市公共服務短板,為人口增長提供足夠的基礎保障。


(2)實施再工業化,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從產業經濟來看,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城市發展經濟的基礎性保證。未來城市經濟發展一定要有實體經濟支撐,只有第二產業有了足夠的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才能有了依託,也才能吸引更多人口。


過去二十年,西安作為一個工業化城市,工業化任務沒有完成,就過早地“去工業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產業空心化,這也是一個重大經驗教訓。


未來二十年,西安城市經濟總量的擴張,依靠過去的傳統產業結構是難以支撐的,尤其是離不開新興產業的推動,特別是第二產業中的先進製造業和第三產業中的現代服務業。


由於原來支撐經濟發展的舊動能喪失,而新動能又沒有培育起來,新舊動能的轉換成為制約西安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因此,未來10-20年,西安需要“再工業化”,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升級”,打造立體產業鏈,形成系統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


西安“再工業化”過程中,一方面要改造傳統產業,完善產業鏈,向高質量方向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發展新興產業,如信息產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移動通信、材料學、機器人、航空航天等先進製造業。


西安“再工業化”和新舊動能轉換升級要發揮兩大優勢,首先是科教資源優勢。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數量多、層次高,每年都培養出大批科技人才。在當今創新引領發展的時代,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資源。重新認識西安的科教資源優勢,優化高校資源配置,對未來西安的發展至關重要。


其次要發揮西安的軍工產業優勢,西安軍工企業聚集程度高,力量雄厚,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西安的“再工業化”要立足這一優勢,加強“軍民融合”的應用。


(3)優化營商環境,發展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現今中國城市競爭格局中,哪座城市能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贏得民營企業的信任,哪座城市就更有競爭力,就有光明的前途。


儘管近年來西安民營經濟取得一定發展,2019年西安民營經濟創造54.4%的GDP份額,但是西安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仍然不夠理想,市場化程度低,企業活力不足,缺乏知名企業和產品。


西安民營經濟發展不足,難以真正做大做強,根本原因還在於市場經濟制度不完善,政府及企業都不習慣以競爭思維來促進發展。儘管很多人都明白要發揮市場作用的重要性,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往往用非市場思維和手段處理問題。


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西安要切切實實大力扶持民營經,政府的財政金融稅收政策,要從偏重國有企業,轉向全面支持民營中小企業,傾力打造公平、普惠性營商環境。


西安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需要借鑑杭州的經驗模式,清晰定位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杭州發展民營經濟的方式,既不同於溫州自下而上的“政府無為”模式,也不同於蘇南地區的“政府推動”模式,杭州走的是“政府服務”模式,政府從“管理者”變為“服務者”,切切實實為企業做服務。


前幾年,西安在營商環境方面的改革,正是走的杭州“服務模式”,對於杭州發展民營經濟的模式,西安要堅定地走下去,毫不鬆懈,紮紮實實地發展民營經濟,這才是西安經濟的未來出路。


(4)向東聯手鄭州,打造雙核經濟圈


長期以來,西安的發展眼光一直在向西看,謀求和咸陽、寶雞以及甘肅天水的合作。“西安向西”固然沒有錯,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理想。況且咸陽、寶雞和天水等城市,都只是普通的地級市,經濟實力一般,協作效應發揮得也很差強人意。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改變過往偏居西北的眼光和格局,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對內(西北)而言,要增強自身實力,帶動西北城市的發展。對外(中西部)而言,要加強與成都、重慶等西部前沿城市的合作,同時還要攜手中部地區的重點城市,比如鄭州。


可以重點考慮鄭州與西安的聯合、協作,實施“鄭西一體化”戰略,打造“鄭西雙城”經濟圈,建立中西部區域的“雙核”城市驅動系統。如此提法,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① 雙核城市群發展的需要


未來區域競爭的關鍵,就是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的比拼,重點發揮特大城市輻射作用,帶動跨區域城市群發展。


從目前中國主要城市群來看,“雙核”城市群一般比“單核”城市群發展得更好。如長三角城市群(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珠三角城市群(廣州、深圳)、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成渝城市群(成都、重慶)等,基本上都是“雙核”或是“多核”驅動,只有中原城市群(鄭州)和關中城市群(西安)是“單核”驅動的,這恰恰也是發展靠後的城市群。


因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攜手聯合,組成“雙核”城市群,強化西安與鄭州在經濟、產業方面的聯動,打造鄭西雙城經濟圈。


② 文化、地理上更有親近感


事實上,西安與鄭州聯合起來,實施“一體化”戰略,要比西安跟成都或重慶的聯合更具有基礎性和現實性。


首先從文化屬性來看,西安和鄭州在地域文化上同屬於中原文化,而成都、重慶則屬於巴蜀文化。所以,西安和鄭州之間的交流、融合,要比西安和成、渝之間的交流更容易,更有親近感。


其次從地理距離上看,西安與成、渝之間的距離,比鄭州更遠一些,且中間隔著秦嶺和大巴山,這是中國最貧困地區之一;而西安與鄭州之間可以說互為近鄰,西安向東一馬平川,沒有山脈阻隔,鄭西高鐵開通後,西安與鄭州的通達時間基本在兩小時內。


再次從帶動效應來看,西安和鄭州這兩座城市串聯起來的小城市,要比成、渝之間串聯起來的小城市多得多,幾乎囊括了關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可以帶動沿線的寶雞、咸陽、渭南、三門峽、洛陽、開封、許昌等數十個城市的發展,從而加速陝西省和河南省的經濟進步。


③ 產業資源具有互補性


西安和成渝之間的產業基本上是趨同的,趨同就意味著競爭大於合作。


而西安和鄭州之間在產業資源方面是互補的,西安的優勢是科教資源和第三產業,劣勢是第二產業薄弱,人口蓄能不足;而鄭州的優勢是第二產業發展雄厚,製造業實力強,腹地廣、人口多,劣勢則在於科教文衛資源薄弱,第三產業發展不足。


因此,西安和鄭州之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兩座國家中心城市如果能加強合作,聯合起來,將起到1+1>2的效果。


西安與鄭州的未來在於攜手合作,西安向東,鄭州向西,兩個國家中心城市聯合發展,組成“中原雙城經濟圈”,形成“大中原城市群”,打造隴海線最強城市帶,是兩座城市在激烈競爭中的最好出路。


(5)實現西鹹一體化,全力推進大西安


就陝西全省經濟而言,西安強則陝西強,西安弱則陝西衰。


近年來,不少城市都開啟了新一輪行政區劃大調整,如合肥合併巢湖、成都合併簡陽、濟南合併萊蕪等等。然而,對於西安、咸陽、西鹹新區的行政規劃問題卻始終進展遲緩。從2000年提出西鹹一體化思路,如今已經20年了,進展緩慢。


推進西鹹一體化、加快大西安建設是陝西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追趕超越的有力抓手。西鹹一體化務必要有根本性的突破,西安、咸陽以及陝西省都要從大局出發,尤其是需要陝西省更有魄力,組建真正的大西安。


對於西鹹一體化戰略,其實從學界到政府再到民間,已經形成多方共識,實質性推進的時機早已具備,再不取得實質性進展,恐怕就會失去良機。


當然,對於西鹹一體化,包括西鹹新區的調整,陝西省正在調研,初步方案已在制定、修改中,不久之後應該會有明確結果出來。從各方的信源顯示,西鹹新區的行政化改革應該是大方向,有利於解決財政、執法等方面的痼疾。


關於推進西鹹一體化的具體方案,目前政界和學界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原西鹹新區黨工委書記王軍提出來的“整合重組”思路,另外一種則是學者張寶通提出來的“三分咸陽”思路。


王軍認為將咸陽市整體或咸陽市區劃入西安的時機尚不成熟,可以採取整合重組現有咸陽市秦都區、渭城區的方式,來組建大西安,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將不在西鹹新區規劃範圍內的秦都區人民路、西蘭路、吳家堡、渭陽西路、古渡、馬泉、渭濱、馬莊8個街道(鎮)和渭城區渭陽、中山街、文匯路、新興路4個街道整合組成新的秦都區,保證咸陽市市區主體不作大的調整;

二是將西鹹新區規劃範圍內的秦都區釣臺、灃東、陳陽寨、雙照4個街道和渭城區北杜、底張、周陵、渭城、窯店、正陽6個街道(鎮),加上灃東新城託管西安市未央區的建章路、三橋2個街道和長安區的王寺、斗門、高橋3個街道,整合成新的渭城區,作為西安市新的城區,整體劃入西安市管理;

三是涇河新城除樂華城板塊和工業園區外的區域,反託管給涇陽縣管理。


學者張寶通提出來的“三分咸陽”思路認為:


一是把適合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咸陽主城區、涇陽、三原、興平、禮泉劃給西安,把西安建成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二是把乾旱半乾旱的乾縣、永壽、武功、扶風、周至、眉縣劃給楊凌,把楊凌打造成中國唯一的農科型中心城市,為關中城市群增加亮點;

三是把煤炭能源和建材資源豐富的旬邑、淳化、彬州、長武、富平劃給銅川,把銅川建設成渭北的中心城市,打造關中能源建材化工基地;

另外,張寶通認為,應把陝西省政府駐地從西安古城區遷到西鹹新區,加速推進西鹹行政一體化。


(6)開發區板塊過多,亟需進行整合提升


從目前西安市內部板塊經濟來看,開發區板塊比較多,大家熟知的就是“五區一港兩基地”。(五區指高新區、經開區、曲江新區、滻灞生態區、西鹹新區。兩基地指航天基地、航空基地。一港指國際港務區。)另外還有各個行政區下屬的開發區,如大興新區、常寧新區、未央工業園、藍田工業園等等。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應該說,在城市大規模開發建設早期,多個開發區主體的設立,為開發建設初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區域板塊之間的競爭和因地制宜的產業佈局,給西安帶來了發展活力。


但是隨著城市發展的推進,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開發區的主業為經濟建設,社會事務管理多在行政區,以致社會矛盾突出,最常見的就是教育問題,責任主體不夠明晰。


此外,多個開發區之間存在產業定位重合的問題,相互之間爭奪招商項目、競相壓低政策優惠底線,不利於招商引資的統一管理。


比如曲江新區、滻灞生態區、西鹹新區都曾提出大力發展文旅產業,國際港務區與空港新城都提出發展物流經濟,在產業、行業定位上都有重複之處。


因此,對產業門類相近或是產業鏈存在關聯的開發區,有必要進行整合。未來幾年,西安要進一步釐清開發區與行政區的管理權責,推動開發區優化整合,促進錯位發展,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增強城市整體競爭力。


(7)加快國際化建設,向世界城市看齊


目前跟西安同處於新一線的城市,如杭州、成都等,都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計劃。而在歷史上,漢唐盛世時期的長安,就是一座世界城市。在未來20年,西安要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願景。


西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以及世界城市過程中,要從自身優勢出發,選擇合適的目標定位和發展路徑。要把西安打造成類似紐約、倫敦、香港等這樣的綜合型世界城市,難度極大,西安建設世界城市要根據西安的基礎和優勢,進行差異化選擇。


眾所周知,陝西及西安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從西安的優勢來看,仍然是歷史文化資源,這是西安建設世界城市最具競爭力、最有影響力、最不可複製的資源。


在2009年《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西安之所以能在國家層面,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被國務院列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安擁有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當時在國家定位的三個國際化大都市中,北京定位的是“政治型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是“經濟型國際化大都市”,西安要建設的無疑就是“文化型國際化大都市”。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沉澱,堪稱是中華文化符號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其定位應該就是世界城市中的“東方文化故都”。


西安能引發人們感興趣的事物很多,最具獨特性和感染力的就是華夏文化。所以,西安要以“歷史文化”作為建設世界城市的立足點和突破口,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入世界城市體系後,以此帶動其他領域國際化。


值得欣慰的是,這兩年西安在全力加快國際化建設步伐,彌補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根據“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公佈的世界城市體系排名,西安從2018年的第三檔三線城市,升級為2020年的第二檔三線城市。


另外根據《2020中國百強城市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報告》顯示,西安的城市海外傳播影響力指數,僅次於北京、武漢、上海,位列全國第4名。這些都說明,西安的國際化程度在不斷提升。


未來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麼?| 智庫報告


(8)抓住“雙循環”契機,優化城市經濟結構


針對今年以來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高層提出“雙循環”戰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經濟發展格局”,這意味著“雙循環”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引擎。


因此,西安也要順勢而為,積極參與、利用、抓住“雙循環”戰略機遇,夯實發展基礎,擴大發展空間。


其中,在“內循環”中,西安要大力“提振內需”,以提高消費增長率為核心,強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這是“雙循環”戰略中“內循環”的核心內涵。


同時,在內循環中,西安要提升產業結構水平、技術水平,推動行政區劃整合,擴大區域合作,串聯、利用全國資本、人力、技術等資源,加強人流、物流、現金流循環,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經濟運行效率。


在外循環中,西安要充分利用好中歐班列長安號和自貿區,擴大進出口貿易,打造國際化開放平臺。長安號和自貿區能夠提升西安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適配能力,要以此為抓手和載體,打造面向歐亞的國際門戶和國內外雙循環的重要支點。


目前,中歐班列長安號常態化運行15條幹線,覆蓋歐洲、中亞、西亞、南亞地區主要貨源地。來自“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9個省份的貨物,都可以在西安港集散分撥。中歐班列長安號已成為中國製造走出國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色產品進入中國的重要載體。


同時,西安要利用好自貿試驗區,從創新管理方式,擴大改革開放力度,促進貿易轉型升級,增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


對於西安長遠發展來說,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在於結構調整,而結構調整的出路在於跨地區、多空間配置生產要素,西安要在“雙循環”戰略下,使城市人口、資源、資本和產業等得到優化升級,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的發展。


當然,西安要抓住的不僅僅是“雙循環”戰略,其實西安是國家若干重大戰略佈局的多極融合區,如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國家中心城市”戰略,等等,未來西安要切實抓住、利用好這些國家戰略帶來的優惠政策和機遇。


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根據今年5月國家頒佈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對陝西、西安提出的新定位,即: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通道、節點;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與毗鄰地區建立健全協同開放發展機制。


根據此《指導意見》規劃時間表:到2035年,西部地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因此,接下來的這些年,陝西以及西安的發展一步都不能慢。


總之,在未來二十年裡,引用一句老話就是,西安需要“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參考資料:

[1]2020新一線城市排名出爐,澎拜新聞。

[2]2000-2019年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西安市統計局。

[3]2000-2019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鄭州市統計局。

[4]2000-2019年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杭州市統計局。

[5]3年新增過百萬,西安排名新一線人口競爭力榜首,悅西安。

[6]鄭州民營經濟成發展主力軍,鄭州日報。

[7]鄭州市出臺意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023年產業規模要超萬億,鄭州日報。

[8]《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獲批,河南日報。

[9]2019年“搶人大戰”戰績出爐:杭州成最熱人才流入地,城市地理週刊。

[10]杭州經濟轉型成功 人均GDP達富裕國家水平,錢江晚報。

[11]杭州經濟轉型新思路:加快轉變“新”與“舊”,中國新聞網。

[12]杭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府創環境,企業創財富,中國新聞網

[13]民營經濟已成杭州經濟發展主引擎,杭州日報。

[14]杭州民營經濟何以煉成“鐵柱鋼樑”,中國經濟網。

[15]王國平主政杭州10年褒貶不一 任期內換4任市長,時代週報。

[16]杭州激進20年,方塘智庫。

[17]西安7個開發區或迎大調整 “新3板”助推大西安發展,一點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