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周边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主要呼吸肌:膈肌、肋间外肌、肋提肌(提肌,扩大胸腔容积,肋吸气)。

膈肌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纤维结构。其周围为肌腹,中央为腱膜,又被译为横膈,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占所有呼吸肌功能的60%~80%。

可分三部分:胸骨部起于剑突后面,较薄弱;肋骨部起于6肋内面;腰部起于第2~3腰椎前面和第1腰椎横突。

运动: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受意志控制。收缩时膈顶下降,协助吸气作用;舒张时膈顶恢复原位,协助呼气作用。当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时产生腹压,有助于排便排尿、分娩及呕吐等动作。

膈肌的张力是通过肌肉厚度和平行于肌束的压力产生的。Troyer等在1981年研究狗膈构筑时,提出膈肌不是单一的功能实体,可分为功能不同的肋膈肌(Costal Diaphragm,Dlcos)和脚膈肌(Crural Diaphragm,Dlcru),它们在发育、解剖和功能上均有很大差别,应认为是两块不同的肌肉。肋膈肌和脚膈肌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不同,肋膈肌收缩时胸廓下部扩张,起吸气作用,而脚膈肌相反,收缩时胸廓下部缩小,起呼气作用。肋部膈肌和膈脚及其他吸气肌的作用完全相反,互为拮抗。肋膈肌的氧化能力高于脚膈肌,有更高的氧化酶活性,两者功能不同决定了其结构和代谢的能力不同。通过实验发现人体膈肌具有长、短两种纤维束,其中以活动幅度最大的肋中部的肌束最长,并推测肋膈肌是发挥膈呼吸肌吸气功能的主要部分。

肺周边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肺周边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肺周边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的外面,共11对。起于上位肋骨下缘。纤维自外上方到内下方,止于下位肋骨上缘。上固定时,上提肋骨,使胸廓额状径和矢状径扩大,起到吸气作用。

1.上呼吸道:婴幼儿鼻腔比成人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发炎时后鼻腔易堵塞而发生呼吸与吮奶困难。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较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婴儿出生后6个月便可患急性鼻窦炎,以上颌窦与筛窦最易感染。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咽部亦较狭窄而垂直。咽扁桃体6个月内已发育,腭扁桃体至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青春期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较少见。小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裂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嘶和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不力,粘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清除能力薄弱,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气管细长、位置弯斜,右支气管粗短,为气管直接延伸,导师物易坠入右支气管内。小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故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较小而肺相对较大;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肺不能充分地扩张,通气和换气,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小儿纵隔相对较大,占胸腔的体积极较大;纵隔周围组织松软、富于弹力,故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肺周边的肌肉:主要呼吸肌

肋提肌 位于背最长肌和肋骨椎端、肋间内肌之间,为一系列小肌,起于胸椎横突,纤维后下行,止于肋骨椎端的前缘和外侧面。

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膜与肺泡共同组成呼吸膜,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呼吸膜才能进行,呼吸膜面积较大,平均约70平方米,安静状态下只动用其中40平方米用于呼吸时的气体交换,是肺呼吸的重要组成。

经常的锻炼鼻子吸气嘴巴吐气对肺是有好处的,经常练习对上肢肌肉的敏感度是有好处的;这三个肌肉属于内层肌肉不像外层肌肉易感觉。经常合理的锻炼呼吸会提高肺的抗体和排它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