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改革時機已成熟


李玲:“全民免費醫療”制度改革時機已成熟

中國抗議疫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跟政府第一時間承諾免費救治,出臺“應查盡查、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政策有很大關係,該救治政策有效阻斷了傳染。

美國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國家,直到現在都沒有做出免費救治的承諾。就在上週,美國一名17歲少年感染了新冠病毒,因為沒有商業醫保,診所沒法給他施救,把他推到了公立醫院。由於耽誤了救治時間,到公立醫院以後6個小時,少年去世了,讓人十分惋惜。

新冠肺炎疫情是推動“全民免費醫療”改革的契機。“免費醫療”背後的籌資機制是以國家財稅收為主,降低老百姓的負擔。

最近,國家為了幫助恢復經濟,對企業施行階段性社保減免和醫保減徵。醫保費是財政稅費的一種,居民和農民主要依靠財政辦醫保,職工則主要靠企業繳納。

對於企業來說,醫保費用是很重的負擔。比如,北京企業的醫保繳納比例是工資的12%,廣東相對較低,但每個城市不太一樣,廣州略較高為8%,深圳、東莞比較低為5%。全國的企業總體在10-12%的徵收比例,這是全球最高的醫保徵收比例,所以企業的壓力非常大。

企業的負擔重,財政壓力也是巨大,倒不如施行“免費醫療”讓老百姓有獲得感,把過去不必要的浪費消除。

這次抗疫,“白衣天使”感動中國,全國的醫務人員捨生忘死、衝在第一線,沒有傳出任何醫患糾紛。這兩天媒體報道支援湖北醫療隊撤離,患者們發出感激醫護人員的聲音:如果沒有他們,就挺不過來。

患病期間,患者的家人不能來看望,患者們焦慮、恐慌,醫生護士不僅僅治病,還當心理醫生,把患者們當家人對待。這場抗疫看到了我們所希望的、健康的醫患關係——醫生和患者變成了同一戰壕的戰友,共同的敵人是病毒。

過去的制度設計,從利益上把醫生和患者對立起來。患者到醫院看病,醫保報銷一部分,自己要出一部分錢。醫院和醫生要靠收醫保和患者的錢,維持醫院的生存發展,以及給醫生髮工資、獎金。一定程度上,有的病人可能是不信任醫生的,認為醫生開藥檢查是要賺錢。

這次抗疫,醫患關係非常融恰。我們很有必要設計一個好的制度,讓“白衣天使”的翅膀一直在天空飛翔。否則抗疫結束後,醫生們回到所在地,又要繼續“創收”才能維持生存。

醫保先支付,財政兜底,把財政和醫保整合起來,分擔由疾病帶來的財務風險。

不要把財務壓力壓到醫院和醫生身上,也不要壓到患者身上,要建立一個制度使得他們沒有財務風險。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醫院為了創收而過度治療、過度用藥、過度檢查的弊病。

這次抗疫國家財政、醫保兜底了,醫生就是純粹地去完成救死扶傷的職責,沒有各種考核逼著醫生。此外,為什麼說中國施行免費醫療完全有可能呢?這次疫情,財政支付與藥品、耗材、器械、檢測劑的採購是相關聯的。

過去看病為什麼貴?不是醫生診治費貴,而是檢查、藥貴、手術貴。手術費裡面,耗材、器械、鋼板、支架等價格很高。因為這些主要靠進口,一方面是由於國外的先進,老百姓也信任國外的質量好,另一方面採購流通的問題很多。

這次抗疫,中國獨立自主地研發了核酸檢測劑。新冠肺炎病毒在武漢出現,科學家迅速把基因圖譜共享進行研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當時國外還沒有,只能自己幹。最開始檢測率可能偏低,但不斷改進,質量越來越好。我們發現,中國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而且由於國內市場需求的巨大,能把檢測、醫藥的價格攤得很便宜。中國核酸檢測費用40元,是政府支付的,而美國的核酸檢測剛開始要3000多美元,現在也要1000多美元。

免費醫療制度是要配套一系列的藥品、耗材、器械採購,而這些實現國產化是完全可行的。此次新冠肺炎人均治療費用1.7萬人民幣,甚至低於美國的檢測費用。

中國人只要大家萬眾一心,沒什麼幹不成,免費醫療制度完全可行、大有可為。

在衛生經濟學領域,學界公認美國的制度最不值得學,因為商業保險碎片化、成本極高。

美國2019年人均醫療費用是11,500美元。高昂的醫療費用把美國搞垮了,原因在於美國的窮人和老人看病是政府買單,成了財政最大的支出,且沒辦法控制。

美國的疫情短期內爆發,沒有商業保險的人因付不起高額的檢查費用,得不到相應的檢查治療。此外,美國的檢測盒子,直到現在還供應不足。雖然美國也在加速大量生產,但還沒能做“應查盡查”。這過程中,很多早該被隔離的人還在社會上自由流動,造成越來越多的傳染。

中國早期階段的醫改很大程度上是向美國學習,但這次抗疫我們做得比美國好得多——“應查盡查、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中國的醫護和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爭分奪秒完善診療措施,不斷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

中國的救治水平在全球是最高的,所以應該充滿自信、獨立自主去走中國式的醫療保障制度。

美國的醫療體系有巨大的不足,這是導致擴散的原因之一。美國很多有識之士早就看到醫療體系的問題,從早前的克林頓,到之前的希拉里,都在推動改革,甚至奧巴馬的醫改也無疾而終。

不同於中國這些年來不斷在改進,美國的政治制度僵化、鏽掉,改不動。

免費醫療是均等化的社會福利,就像飛機的經濟艙,但如果你想坐公務艙,你可以通過去買商業保險來實現升艙。

也就是說,你想得到更好的、與治療無關的額外服務,比如住醫院單間等,可以去買商業保險。

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的工作重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非典”讓人們發現,即便經濟發展得再好,一場傳染病可以耗竭耗盡經濟發展的成果。

“非典”讓整個社會意識到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在醫療方面啟動了新一輪的醫改。

但從2003年醫改啟動到2009年方案制定,醫改更多是向國外學習,獨立自主走中國式醫改並沒有形成共識。醫改的目標是政府主導、恢復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但具體實操混亂。

在探討中國醫改路線上,部分人認為中國公立醫院太多了,所以醫改是公立醫院不斷減少的一個過程。但政府並沒有解決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而是用財政支撐了醫保。

這十幾年的醫改探索中,“公立醫院”+“全民醫保”帶來一定的效果,不如這次抗疫中,免費醫療和財政兜底給老百姓帶來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這一次的疫情比“非典”衝擊力更大。這是一次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抗疫,是各國制度和科技的比拼。

今天的中國與2003年不可同日而語。新中國70年積累的成果在這次抗疫中爆發出來了:雄厚的國力、一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世界最強大的製造業大國,免費醫療和科技創新的檢測、醫藥、耗材,以及政府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守望相助,中國的抗疫成為全世界的標杆。

未來醫改,中國不僅建立一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還要建設世界一流、低成本、可持續地給全體老百姓提供醫療保障的制度。

“分級診療”無法推行的原因就在於政府沒有為公立醫院兜底。醫院為了創收在擴量,包括門診量、住院量,來者不拒。

基層、社區醫療怎麼可能跟大醫院競爭呢?這就造成了基層診所門可羅雀,大醫院人滿為患。這個現象是與制度設計連在一起的。施行免費醫療的制度,問題就可以解決。

大醫院沒有創收壓力以後,應該專治疑難雜症,而不是連感冒的小病都管。未來,患者完全是可以在雲端問診,大數據和智能醫生會告訴你該如何就診。智能化將提供升級版的分級診療。

這次抗疫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實驗,為深化醫改、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最豐富的社會實踐。(來源:時代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