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寶鋼:中日兩國的合作與較量

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寶鋼在上海長江口畔打下了第一根鋼樁。這個當時中國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工程,承載了幾代中國人工業強國的夢想。

建設寶鋼:中日兩國的合作與較量

1978年12月23日,寶鋼工程動工典禮在高爐工地舉行


日本鋼鐵業震撼中央

1977年10月22日,冶金部副部長葉志強來到中南海。他剛剛率領中國冶金考察團訪問日本歸來,要向中央政治局彙報訪日見聞和感受。幾句開場白之後,葉志強並沒有作報告,而是請李先念、餘秋裡、谷牧、康世恩等中央領導觀看了一部介紹日本第一大鋼鐵企業新日鐵的影片。銀幕上的畫面,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煙囪裡沒有濃煙滾滾,廠房裡寬敞明亮,工作現場一塵不染,比中國的醫院還要潔淨;看不到成群結隊、大汗淋漓的工人,廠區幾乎看不到人影,只有少數幾個人坐在計算機屏幕前指揮著生產;鍊鐵的高爐比中國的大十倍,鍊鋼的轉爐比中國的大十倍,軋機每秒出產70米,是中國的幾十倍……

電影放完,在座諸人相顧無言。

“是真的嗎?”有人提問。

“是真的,這些都是我們親眼看見的。”葉志強回答。他又補充了讓他“傷自尊”的一個經歷。

一次,日本人請客,服務員送上易拉罐啤酒。中國考察團的團員們沒見過,不知如何開啟。日本人用手指一拉就開了,並且告訴他們,這樣的易拉罐是用鋼做的。團員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的鐵罐頭要用起子才能開,日本人竟能把鋼鐵軋製得像紙一樣薄。”葉志強說。

隨後,葉志強在報告中提出:“引進一些必要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把中國鋼鐵工業搞上去。”而在當時,恰好有個機會。1973年爆發了世界石油危機,世界經濟不景氣,日本鋼鐵界急於尋找出路,輸出技術、設備的願望非常強烈。

中央領導的心絃被撥動了,上海寶鋼,就這樣開始孕育了。

中日展開一系列較量

寶鋼上馬後,圍繞寶鋼的總圖、軋機選型、幹法熄焦等,中日雙方展開了一系列較量。

新日鐵公司董事長稻山嘉寬是中國的一位好朋友,他是真心實意想幫中國建設一座完完整整的現代化鋼廠,但新日鐵公司的少壯一代不完全接受他這樣的做法。他們看到,稻山嘉寬幫助韓國建起了浦項鋼鐵公司,沒幾年就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與新日鐵競爭。美國原來是日本的市場,被浦項鋼鐵公司爭去了一大半。

為了避免培養一個新的對手,他們沒有按照稻山嘉寬的思路,為中國建設一個世界一流的鋼廠,而是委婉地提出,他們的軋鋼技術和設備尚不成熟,只能向中國提供原料、燒結、焦化、鍊鐵、鍊鋼到初軋部分。

日本人是夠精明的。他們可以在初軋之前各個項目中撈到足夠的油水,而初軋後的板坯、方坯、扁坯等產品因只是鋼坯而不是鋼材,只能運到上海的老鋼廠去軋製,老鋼廠裡的老設備軋製不出好鋼材,競爭力也就沒有了。

日本人精明,中國人也不笨。技術並不是一家獨有,中國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向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發出了冷軋、熱軋項目詢價書。這下,日本人傻眼了,只能同意中方的總圖設計。

日方給中國的君津初軋機不是最先進的,只能供軋製1.2米鋼板的坯子,而中國要的是1.7米軋機。雙方談判陷入僵局,爭論了一個多月。最後,中國放出風聲,又要到西方尋求合作伙伴。這一招,觸動了日方神經,不得不作出讓步。

再接下來是幹法熄焦較量。中國煉焦全是溼法熄焦,所產生的有毒氣體和灰塵,既汙染環境,又會致人中毒。中方要求引進幹法熄焦技術,日方以君津廠沒有幹法熄焦為由回絕。幾經交鋒,日方被中方的執著所感動,同意了中方要求。反正不管日方以何種理由阻攔,中方都堅持“不是最新的不引進”的強硬立場。

1978年8月,鄧小平訪問日本。稻山嘉寬陪同鄧小平參觀了寶鋼的樣板廠君津。鄧小平對稻山嘉寬說,就照這個樣子幫我們建一個廠子。稻山嘉寬的隨從私下嘀咕,你們中國人要的早已超過君津了。

1978年12月23日,寶鋼工程正式開工。(來源|《讀者報》 資料原出處:《寶鋼故事》 歐陽英鵬/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讀者報》封面欣賞:

建設寶鋼:中日兩國的合作與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