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中國在古代歷史上很多王朝都曾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往來過,西漢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諸國,開通絲綢之路,與西域諸國開展商業貿易。唐朝時,鑑真東渡,弘揚佛法傳揚大唐文化,為中日友好往來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曾有一個國家的王室後裔來到中國的國土後,居然在這裡隱居了600年之久!這個鮮為人知的外國王室家族究竟來自哪裡?他們為何來到中國?又為何沒有歸國,而選擇在這裡長久居住下去呢?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吧!

“靖難之役”中的千古謎團

這個故事要從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時說起,公元1398年,朱元璋對駙馬梅殷臨終託孤,遺命皇太孫朱允炆承繼祖業。但次年,朱允炆的舅舅——時為燕王的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兵攻打京師,其目的實際上是篡位奪權,這場持續整整三年的藩王謀反戰爭史稱“靖難之役”。藩軍攻入京城後燒殺搶掠,對忠於建文帝的臣子更是趕盡殺絕,這場叛亂最終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明成祖朱棣像

但是新登帝位的朱棣心裡卻並不安穩,這是為何呢?

原來,“靖難之役”雖然勝利了,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卻在宮廷戰火中不知所蹤,生死未卜。從戰火中找到的幾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經宮女、太監辨認後也不能確定是不是建文帝,甚至有人說建文帝喬裝打扮逃到日本去了。找不到建文帝,朱棣整日為此事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總是擔心他的侄子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來找自己報仇。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使,率領一支由62只大型船舶、27000餘名船員組成的大型船隊遠渡馬六甲海峽,並對沿途國家進行友好訪問。但此次遠洋航行,大家知道的是這是明朝一次對外的交流活動是外交性質的出使,其實這次派鄭和出使朱棣心裡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目的——探訪朱允炆的下落。

讓朱棣失望的是朱允炆終究也沒有找到,其生死下落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但另一面,鄭和的船隊因先後七次遠航,足跡遍及南海諸島和印度洋、阿拉伯海,已經開闢了一條從東南亞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航道。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得益於鄭和一行人的努力,當時的明朝開始與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往來和貿易關係,這些國家也會派出使臣訪問中國。其中,有一個叫蘇祿的國家,位於今天的菲律賓,與明朝交情甚篤。到這裡,本文的重點也就來了!

明成祖時期蘇祿國王出使中國

蘇祿這個國家是東南亞地區一個面積不大的獨立王國,位於今天的菲律賓蘇祿市。蘇祿國有東王、西王、峒王三大王侯,權力最大的是東王。

明朝永樂年間,蘇祿國三王親自遠渡重洋訪問中國,隨行的包括其家眷、親屬及侍從在內共計340餘人,在京城北京逗留了27天。蘇祿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第一次出使明朝卻派出了人數規模最大的代表團。他們還帶來了“金鏤表文、珍珠、寶石、玳瑁諸物”進獻給明朝皇帝,足見對這次出使的重視和誠意。

來到中國後,他們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和明成祖朱棣的熱情款待,兩個國家就這樣結下了緣分。後來蘇祿三王歸國,永樂帝還派專人護送。但不想途中東王發生了意外,病逝于山東的德州,當時朱棣聞聽這個消息後,傷心不已。懷著對東王的懷念和敬佩之情,他親自為之撰寫了悼文和碑文,碑文的大概意思就是:

“人生在世,誰能躲的過死亡呢?對於東王這樣福澤後世、萬民愛戴、名垂千古的偉人來說,死亡不過是一個圓滿的歸宿。”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蘇祿王畫像

得知蘇祿王死訊的朱棣火速派遣禮部侍郎陳士啟趕往德州,以藩王之禮隆重地安葬了東王。在他的主持下,東王長子都馬含承襲原東王的爵位,隨西王、峒王一同回故土。東王妃葛木寧和其他子嗣、侍從則留在德州為東王守墓三年。

由於蘇祿國信奉伊斯蘭教,與回族信仰一致,明政府還從回族聚居地遷來3戶居民供其役使。三年期滿後,東王的這些親屬並沒有返回蘇祿國,而是選擇留在當地生息繁衍。對於東王的後代,明政府也賜予財帛、土地,給予高度優待。在這之後有不少文人才子曾賦詩撰文來歌頌兩國之間這段情誼佳話。如明朝顧炎武的《過蘇祿東王墓》等。

到了明朝後期,官吏貪汙政治腐敗,但是顧忌到蘇祿東王的身份地位,對德州的東王后裔沒敢胡作非為。當時許多德州當地穆斯林為了尋求庇護,都與東王后裔通婚、拉關係,並紛紛舉家搬遷來到這裡居住。慢慢地,東王陵墓逐漸發展成為德州伊斯蘭教徒宗教聚會的重要場所,為了滿足平日祭禮活動的需求,當地居民還自發籌錢修建了一座清真寺。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直到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王后裔請求加入中國國籍,清政府予以批准並賜給安、溫兩個姓氏。由此,蘇祿家族正式失去了外國王族的特殊身份,中國正式成為了他們的新家。

當時的德州地方政府不再對他們提供皇族特權優待,並沒收了之前受賞的238畝祭田,恢復應繳糧食稅收,並和清朝其他子民一樣要徵發徭役。這一時期蘇祿王后裔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與普通的中國老百姓沒有兩樣。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東王后裔們開始在中國享受起平民百姓的簡單生活,他們學習當地回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開始以販賣牛羊肉、奶製品為生。

新時代下,兩國東王后裔遠涉重洋拜謁祖先,促進了兩國交流合作

近現代時期,德州地區曾發生過兩場大的水災,一部分蘇祿王后裔居民被迫舉家遷徙,為了接受新的生活挑戰,他們必須走出去尋找新的出路。

蘇祿家族紮根在德州和中國的其他地方,至今已傳21代人。他們也早已適應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深深融入到中國的文化當中。據統計,全國的東王后裔已有3700多名,他們散落在中國的大江南北,他們中間甚至有不少人對新中國的建設作出很大的貢獻。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山東蘇祿王墓舊址

在東王墓碑所在地——山東德州市北營村,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很多當年蘇祿家族的後代。北營村中鳥語花香,生機盎然,除了標誌性建築蘇祿王墓,還矗立著許多石人、石馬、石羊、石虎雕刻建築都是和墓碑同一時期建造的。

歷經600餘年的風吹日曬,斑駁的痕跡彷彿在向來往的遊客們訴說著明朝與蘇祿王朝之間的故事,作為中菲兩國傳統友誼的見證,東王陵墓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駐有守陵後裔的外國王室陵寢。

北營村中的後裔居民們如今的生活恬淡而閒適,他們說著地道的山東德州方言,過著輕鬆自在的生活。如果沒有看到蘇祿王墓前的牌坊,人們很難聯想到這裡的老百姓和600年前的蘇祿王有什麼聯繫。他們有的經營牛羊養殖,有的以擺攤賣肉為生,有的在家門口開起了商品超市。

東王第十六代孫安迪偉是東王后裔中為中國社會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優秀代表,他生前曾任全國政協人大代表,長期在貴州工作,為中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臨終前,他把傾其一生精力收藏的一百多架珍貴的飛機模型捐贈給了貴州省民族博物館。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2005年東王后裔代表訪問菲律賓時受到時任總統阿羅約接見

2005年,中菲兩國正式建交30週年,兩國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儀式。菲律賓正式邀請蘇祿東王的三位第十七代嫡系子孫安金田、安硯春、溫海軍前往菲律賓尋根祭祖。菲律賓政府對他們的到來進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並帶領他們拜謁了第一代蘇祿國王在當地的陵墓。菲律賓領導人詢問了他們在中國的生活狀況,並請他們轉達對中國政府的感謝之情。

此外,菲律賓籍的東王后裔也多次在歷任菲律賓國王的帶領下來到中國德州祭祀東王。2013年12月,蘇祿國第三十四代王妃梅里安姆·唐勞·基拉姆曾率領九位菲律賓籍後裔來到山東德州拜謁東王陵寢、表達哀思。

蘇祿王后裔們曾多次請求中國政府整修祖先陵墓,民間也自覺發起多次尋根祭祖活動,這些都表現出蘇祿家族祖祖輩輩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600年前遠涉重洋,來華訪問未返,德州蘇祿王后裔入中國籍原委

菲律賓籍蘇祿王后裔訪德州尋根問祖

兩國的東王后裔遠涉重洋,拜謁祖先,在今天中菲兩國的交往中起到了特殊的橋樑作用。王室後裔身上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促進了雙方的友好交流,加深了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同時為雙方在多方面的深層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明代蘇祿王墓是源遠流長的中菲兩國友誼的重要歷史見證,兩國的蘇祿後代十指連心,血脈相連。中國和菲律賓同為亞洲國家,更是隔海相望,如親芝蘭。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兩國政府和人民應以蘇祿東王后裔家族為紐帶,加強文化經濟交流,互利互惠,攜手共贏。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兩國在明朝蘇祿王時期就形成的珍貴情誼也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