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瀏覽國家地理中文網——“平灘堡黃河大轉彎”衛星定位圖——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古鎮平堡”,猶如“母親河”之懷抱。

可謂:大河東去,浪淘盡;大河浩蕩潤“平灘”。

“古鎮平堡”,文明歷史悠久,底蘊非凡。

平堡鎮,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靖遠縣西南部。地處黃河右岸,烏金峽出口處。山環水抱,津渡關隘。古稱“大浪口”、“石嘴”、“平灘堡”。地理座標為東經104度、北緯36度。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元代陝西行省”會州黃河南濱“平灘站”標記,為“平灘”兩字見於史冊之最。明代寧夏大邊路線,自寧夏經“平灘”到蘭州。“平灘”是主要站口。明代靖虜衛置“九堡(bǎo)”,“平灘堡”列其一。1940年,首設“平堡鄉”(靖遠縣西區轄),地跨大河兩岸,可謂“大平堡鄉”。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49年10月起,繼設“平堡鄉”(靖遠縣第6區轄)。1986年6月,從北灣鄉析出設立“平堡鄉”(靖遠縣轄)。2016年11月9日,改鄉為鎮。

“古鎮平堡”,自先秦、秦漢至近代,向為邊塞重地,歷來為兵家所爭。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某部,奉命在此“佯渡”,掩護四方面軍三個軍成功“強渡虎豹口”;繼而四方面軍收容部隊近500名戰士從“平灘堡渡”悉數渡河,沿“梁家砂河”西去景泰集結。1936年11月,奉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征戰河西走廊。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古鎮平堡”,文物古蹟,舉目皆是;灌溉農業,得天獨厚;商賈雲集,文化發達;尊師重教,遐邇聞名。素有“隴右名鎮”之稱。

一. 古城堡遺址

1.西漢袓(jiē) 厲(lài)縣故城,即明清平灘堡(bǎo)城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位於平堡鎮中心平堡村東村社東山之巔,海拔1521米。巍巍兀立,氣勢恢弘。西南與黃河西岸海拔1923米的“營盤圪墶”遙遙對峙。故城座北朝南,城周約1.5裡,佔地50餘畝。東牆毀於1970年代,現存部分西牆及北牆,城牆牆基寬不足5米,高3米。南面無牆體。東南面殘牆體,高、寬約在3米左右,佔地1畝餘,為甕城。甕城南殘體下是數十米深“闇門溝”,懸壁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不遠處,與南坪山地相連。2006年,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人民政府豎碑,明令保護。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平灘堡”境域是先秦時期古秦國北部邊境,是秦長城經越之地。境內古秦國烽燧遺蹟有三:大浪烽燧、南嶺陽坪嘴烽燧“平西墩”、金家園蘆家小坪烽燧。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83年10月13日,“堡子山遺址”出土大量遠古文化遺存,說明早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後,境域已有史前先民繁衍生息。同時出土一枚漢末王莽天鳳年間鑄造的“貨布”,並有大量的漢代瓦片出土。

2.王家大莊子 建於清康乾盛世之際。同治五年(1866)兵燹,保全於難。圖為大莊子北牆遺蹟。清仁宗嘉慶年間,一位名諱王寶的人,經商並開辦旅館,家財頗豐,為富而仁,把生意做到了全國。相傳,從平堡到京城,一路都有他家開的商號、店鋪和驛館,“四十八馬站,不住別人的店。”人稱“王十萬”,於今金峽村境內“三槐村”南寓一側修建大堡子一座,稱“王家大莊子”。同治五年(1866)兵燹,禍及平堡。有王家章妻武氏王五奶奶行俠仗義,救苦救難,收留堡邑婦孺、書生人等於莊內,堡邑絕大多數族人嗣裔根苗,得以延續不絕。亂後,邑人為王五奶奶豎“神道碑”於平灘堡西街,褒揚千秋。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二.平堡老街

平堡村,是全國第五批2666個、甘肅省18個、白銀市僅有的“中國傳統村落”之一。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2019年度(第二批)211個村落單館統一上線,白銀市靖遠縣平堡村順利完成傳統村落數字化,入駐“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登上東山南峰山腰俯瞰,自山麓起,“平堡老街”與邊牆灣外“城河裡”,呈偌大“人”字形,由東而西,貫穿平堡村及金峽村。老街古建築古色古香,依次為東山寺廟宇群、本境城隍寢宮、蜂窩亭、東山寺戲樓、節孝坊、菩薩樓、本境城隍府、燈山樓等。始建於清康熙初年,重修於同治五年(1866)兵燹後,復興於民國初年,延及“共和國”成立,歷盡滄桑至今。老街東西長1公里。1960年代前,東有“菩薩樓”,西有“文昌樓”,中為“燈山樓”。三樓鼎立,遙相呼應。加上“節孝牌坊”點綴其中,氣勢非凡。老街南北,商鋪鱗次櫛比,商賈雲集,尤以雜貨業“德興成”、米糧業“茂盛成”、百貨業“義和林”等商號著名。“城河裡”古街湮沒於歷史長河中。

平堡老街是古鎮平堡的重要文化活動中心。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自正月十二日起,至十六日晚“遊百病”,逛老街,登東山止。燈會內容豐富,遊人眾多。平堡紗燈,又稱排燈,以架為單位,最為壯觀。每架紗燈一大二小排列,中間大、兩端小。大燈又稱長燈(長方體),內設3盞燈位,加上小燈(正方體)各1盞燈位,共5盞燈位。初以油燈(清油、煤油)、蠟燭為光源。1960年代初通電以來,漸為各種電燈所替代。猶如五星照耀一般,寓意奧妙無窮,象徵太平盛世,五福臨門。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道光二十八年(1848),繪畫大師潭正榮主筆彩繪連環畫《封神演義》紗燈30架問世,橫空高懸。燈山樓兩翼的擺字燈架上,

“太平盛世”“國泰民安”,或“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等一類字樣,與東山北、南兩峰坡面上擺著的同類燈字,遙相對應;且張掛紗幔,昭文納祥。樓臺廟宇、店鋪門口、沿街巷道及民居門楣上,亦懸掛紗燈或花、鳥、魚、獸等各種造型之燈籠。夜幕降臨,華燈初放。天空地上,燈月交輝。大街小巷,如同白晝。親朋友人,扶老攜幼,盡情觀賞。一邊觀燈,一邊聽說書人繪聲繪色講故事。街上鬧社火,唱大戲,綵船悠盪,雄獅狂舞;還有城隍廟前“燒秦檜”,菩薩樓上求吉祥一類活動,直至更深夜半。遊人如織,熙熙攘攘。可謂,燈山人海勝周邊,火樹銀花媲京城。“隴右名堡”,一片盛世景象。

三.古建築

1.雷神祖師廟 位於東山南峰之巔。始建於明代,倖免於同治五年(1866)兵燹。山門高聳,捲棚殿閣。為“東山寺”古廟宇群醒目標誌之一。1966年11月,因建平堡小學而拆除。1996年,重新修建於原址,規模超前。出簷廻廊,起脊翹角。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雷祖廟”廟廊懸掛之鉅鍾,鑄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達兩噸,聲音洪亮,聞名四十里一道灘。每逢強對流災害天氣時敲擊,常常可以驅散雹雲,神乎其神。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銘曰:“參天贊地之功”“潤乾澤坤之效”“冰雹不作”“五穀賴此萱成”•••1966年11月,古廟拆除後,一度輾轉遷移到“平灘堡城”遺蹟西北角臨時搭建的簡易亭子上懸掛,防冰雹應急。該簡易亭,至今遺存,遊人不知就裡者,誤以為古蹟,競相留影。不遠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擬遷豎於其下。

2.三霄娘娘廟 位於東山北峰之巔。始建於清初。磚木結構,三楹開間,明柱出簷。為“東山寺”古廟宇群醒目標誌之一。殿內“穹霄、雲霄、碧霄”娘娘泥塑金身像,活靈活現;假山上的稚童造型,形態可掬,倍受信士青睞。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廟會”,熱鬧異常。1966年,因建平堡小學而拆除。1996年,重新修建。

3.城隍寢宮 位於東山南峰西麓山根。清康熙初年建,磚木結構。三楹開間,明柱出簷,雕樑畫棟。每逢清明暨“十月一”城隍出府,落轎於此小憩。超度法事,一年一度。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4.蜂窩亭 始建於元代,倖免於清同治五年(1866)兵燹。形似蜂窩,造型獨特,凸顯古人“斗拱”技藝之精巧,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點。每逢大型聚會,這裡是較為理想的主席臺背景。為平堡鎮及平堡小學文化活動中心。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5.戲樓 平堡的主流戲曲為秦腔,俗稱“大戲”。大型戲樓有城隍廟戲樓及東山寺戲樓。城隍廟戲樓毀於1960年代。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東山寺戲樓,始建於清朝初年,歷經修葺翻新,倖存至今。整體建築風格典雅,捲棚蓋頂,雕樑畫棟,氣勢宏偉。是古鎮平堡代表性古建築之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節孝坊 位於平堡東街最東頭,建於清嘉慶年間,造型典雅獨特。1958年秋,整體東移近在咫尺約50米開外東街“學士楊京倉之妻吳孺人節孝坊”。初為“白銀市平堡小學”,今為“靖遠縣平堡小學”大門。當年塗抹隱形的“懷清抱一”及“節孝坊”字樣,經日久風化,業已顯現如初。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7.菩薩樓 初稱觀音樓,始建於清初,毀於兵燹。民國4年(1915),在觀音樓遺址偏東處重修菩薩樓。樓內的三大菩薩及十八羅漢塑像,毀於1950年代初。1964年,一度用作平堡農中教室。1967年,樓內泥塑毛澤東像一尊,使菩薩樓得以保留。1979年,重塑三大菩薩及十八羅漢。不幸1986年3月15日夜,在一次民俗活動中意外失火焚燬,寄存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紗燈,亦付之一炬。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2014年8月,三修菩薩樓,總體規模東西長14.7米、南北寬12.14米,總高18米。一層框架結構,中間過道淨空寬3.54米,均高5.6米。二層木結構仿古建築,起脊翹角,氣勢不凡。2018年國慶節,落成典禮。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8.“顯佑伯城隍”廟宇群 原在東山之巔“袓厲縣城”內,康熙初年遷徙山下平堡中街現址。當年栽植古柏,至今鬱鬱蔥蔥。府苑座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二堂、大堂、過廳、山門。前院有東、西廂房。後院正東為臥房,正西為百子宮。山門正中高懸“本境城隍”牌匾。

平堡城隍,為“敕封顯佑伯城隍”即“縣城隍之神”,向來尊稱隍爺。隍爺出府,猶如封建時代帝王將相出巡一般,鑾駕高舉,鳴鑼開道,莊嚴肅穆。為平堡民俗文化之一絕,亦聞名遐邇。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清同治晚期,木雕大師強學文的“顯佑伯城隍”“日行”“夜遊”3尊金身木雕神像,是平堡木刻技藝的代表作,其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冠冕堂皇。歷盡風雨滄桑,珍藏至今,已有150多年曆史,亦為方圓周邊所罕有。

清末民初,東街人張鎮蕃為隍爺獻贈八抬神轎及“鑾駕”一套24件,有金瓜鋮斧、春秋刀、太師金鐧、芭蕉扇、打神鞭、龍頭、虎頭、獸頭、二郎劍、朝天蹬、風火輪圈、五鬼鬧判、四獅蹬球及黃羅大傘,“肅靜”“迴避”牌等。刀工精湛,惟妙惟肖。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53年起,“顯佑伯城隍出府”後,歷經滄桑。1989年丁卯歲,寓居東山南峰山腰“洞府”;中街城隍廟裡相繼開辦婦女識字班、平堡農業中學、平堡幼兒園。連大名也換成了“婦女識字班裡”“農中裡”“幼兒園裡”。1960年代至2003年秋,院內大堂、二堂、班房,相繼改頭換面,門窗變型,成為教室,書聲琅琅。2003年9月28日,“平堡文化促進會”巨牌,高懸門廳。半世紀辦學歷史,宣告結束。二堂門窗,遂三易而復原;大堂正殿所易東、西兩座教室如故。現屬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9.燈山樓 位於平堡老街中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樓為歇山頂式梯形磚土木結構。康熙三十年(1691)創修。康熙五十年(1711)勒石。道光二十八年重鐫。上層為樓閣,東西兩翼正中為擺字燈架,對稱開放;下層三間長6.8米、寬5.5米,中間為大街通道,南北兩翼牆體正中鑲嵌著功德臥碑。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平灘堡建修燈山樓碑記》(南)邑人周德至撰,全文如下:

燈山之設,何地蔑有。吾堡自建觀音樓以來,災害不生,禍亂不作。父老享成平之福;子弟安耕鑿之常。何?莫非觀音默佑之所致也?!餘也,久居斯土。溯厥由來,有斗南吳老先生,與鄉約劉貞、善士芳久,因神恩之普濟,於康熙三十年,遂約本堡善會創立燈山樓,未逾月而成功。會之人,每歲元宵,秉燭高照,而神光於以四映焉。但自創立之日迄今二十餘年,尚有舊志可考。合會人等,誠恐世遠年湮,泯滅不聞,爰建碑垂後。予忝在會末,不辭固陋,謹以諺語序之曰:莫為之前,雖善弗彰;莫為之後,雖美弗繼。今將合會信士題名於後,以昭功德,且旌善人。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0.神農廟 建於清末民初,原位於平堡鎮金峽村一社,有神農寶殿及河水龍王廟,巍然屹立於大河東岸,座東朝西,出簷起脊,山門高聳,鐘鼓二樓並立,位列堡邑神廟山場之首。廟內神農金身木雕神像,出自堡邑雕刻家強學文之手。每逢大年初二神農社火會的告廟活動,別具一格;“神農爺轉孃家”,約定成俗;神農金身木雕神像及“教民稼穡寶幡”,傳世至今。每逢七月十二日廟會,寶幡高揚,鐘聲嘹亮。一度用作村學教室、生產隊倉庫,毀於1970年代。1980年,新建神農廟於邊牆灣太平山西麓山腰。

【附錄】廟門木對聯:

1.山門門聯:

緒贊三皇濟世活人之主;

威鎮四海行雲施雨之神。

2.山門柱聯:

聖恩普被誰家福澤非由聖;

天心無私無處豐享別是天。

3.大殿門聯:

嘗百藥濟蒼生功宏位育;

駕六龍施雲雨德遍乾坤。

4.大殿明柱聯:

神昭萬世之靈德深似海;

名受無疆之神澤被通天。

四.早期水利興農桑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北方少數民族北去後,境內安寧,

“四十八門軍戶”嗣裔,遂漸次移居堡子山下谷地灘塗,休養生息。

語云:天時地利人和;民以食為天。

古鎮平堡,受惠“母親河”。灌溉農業,得天獨厚。

沿河農田,精耕細作;春耘夏灌,秋收冬藏。戽斗、刮車、井刮一類人力、畜力提水澆灌,得心應手,時空見慣。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道光三十年(1850)前後,水力天車,如峽口門宣家車、大灘溫家車,狼尾巴灘頭“鶴成車、順成車、三成車”,道腔裡“雙合車”,北砂張家車等,提灌不輟。道光三十年(1850)築“83份子大(土拜 bai)”後,遂有大(土拜 bai)頭“三合車”,錦上添花,成為“平灘堡”渡口上游,一道新的亮麗風景。直至1980年代前,境內15華里長的圓弧形大河南岸上,十多輛天車,次第提灌。從春夏之交,直至初冬時節。為周邊少有的景觀。繼而,漸次由電力提灌取代。

蔣家灘自流灌溉,創始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初名“中和渠”。渠口源在溫家大灘北岸,流經小灘子與狼尾巴灘、李家灘之間,到“石嘴”青崖根邋遢(土拜 bai)處後,分為北砂道子、中渠、南渠三道,各長5公里,東洩入大河。

有清至中華民國初,黃河沿蔣灘南山麓東流,俗稱“南河”。“中和渠”渠口一度移至堡子山北麓井子溝口“排洪橋”處。

道光三十年(1850),“83份子大 (土拜 bai)”築成後,黃河歸於一流,滔滔東去,“中和渠”渠口遂移至溫家大灘北岸,以溫家天車巷出口之水為水源,後溫家天車進水巷, 稍加長延伸,水量豐沛。

同治七年(1868)汛期,水淹大半蔣家灘。光緒二十六年(1900),築成北砂以下“中和(土拜 bai) ”。光緒三十年(1904)大汛,沖毀“中和(土拜 bai) ”,下蔣灘農田,多數受淹。民國3年(1914),張佔鰲發起集股重修“中和 ”,更名為“復興(土拜 bai) ”,“張家(土拜 bai) 灣中和渠”遂更名為“復興渠”。民國6年(1917),地方民眾113人贈《功追鄭白》金匾褒揚。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民國34年(1945),蘇景三、劉子元、雒祥庵等發起沿“小河”故道河床,經“83份子寸金腹地”,開挖“復興新渠”,進水口遂位於“83份子大 ”南 頭處。甘肅省長谷正倫題“復興新渠”石額牌,鑲銜於入口過水涵洞上。從此,靖遠縣境內沿黃河兩岸八大自流灌溉渠道之一 “復興渠”,惠及上游“新渠”兩岸及下游蔣灘、金園百姓民眾至今。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五.早期基礎教育

清嘉慶14年(1809),“財神廟義塾”在東山西麓創立,標誌著平堡基礎教育開始。經過歷代仁人志士的艱辛努力,創造了近現代平堡教育的輝煌。初以“財神廟廂房”“城隍寢宮”“八蜡廟”“戲臺”為教室。民國13年(1924),平堡小學在八蜡廟院北30米處建成四門八窗式磚土木結構“大教室”。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民國29年(1940),“平灘堡初級國民學校”更名為“平堡中心國民學校”。生源來自黃河兩岸、南塬北山。

1949年10月,伴隨著“共和國”的新生,“靖遠縣立平堡小學印”承前啟後。平堡基礎教育,揭開嶄新的一頁。1952年,“靖遠縣立平堡小學印”替換為“靖遠縣平堡小學印”。“靖遠縣平堡小學”建制完整,規模擴大。學校充分利用古廟宇辦學。八蜡廟將臺下的空間地面,物盡其用。寢宮、張仙閣、大戲臺,一再派上用場,成為不可多得的應急課堂。1983年6月,平堡小學在大教室原址上新建兩流水磚土木結構連二新教室。並從城隍廟內整體遷來六角亭“鐘樓”,敲鐘作息,發號施令。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85年,吳貴銘等一大批致富能人慷慨解囊、捐資辦學,創建磚混結構“育英樓”,至2016年翻建為框架結構新“育英樓”,從根本上改善了平堡小學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平堡小學從設立至2020年,共有75屆近25000多名畢業生。其中不少優秀學子繼續深造,進中學、上師範、進中專、上技校、上專科、讀大學、念研讀博,相繼成為國家農、工、教、醫、商、軍、政等各行、各業、各界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和地方建設增磚添瓦。

1958年秋,平堡小學利用東山北峰山腰“張仙閣”底層空間改裝成教室,創辦“戴帽”初中班,開平堡境域創辦中學教育之先河。1959年元月起,金峽、平堡地域劃歸白銀市,“靖遠縣平堡小學”更名為《白銀市平堡小學》。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68年12月,“平堡小學”與“平堡農業中學”合併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稱“平堡學校”;1972年12月,“平堡學校”分立為“平堡小學”和“平堡中學”。

1984年9月,從“平堡小學”分設“金峽小學”。

【蔣灘辦學簡述】

清光緒十一年(1885),雒氏家廟建成,隨之成為蔣灘塾學教室,塾師書童,教學相長。民國元年(1912年),雒秉瑢在雒氏家廟創辦蔣灘初等小學堂;民國15年(1926),雒氏家廟小學堂稱“蔣家灘初等小學堂”。民國27年(1938),“蔣家灘初等小學堂”遷址娘娘廟,併合並蔣灘南學。民國30年(1941),稱“平堡鄉第六保下蔣灘國民學校”。民國36年(1947),復遷雒氏家廟校址。1950年至1956年,稱“蔣灘鄉初級小學”。1955年秋,試辦民辦高小班,成為“完小”。至1956年底,建成新教室三棟、校舍九間,校園面積達六畝之多,以家祠、廟宇為校舍的歷史結束。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57年6月,首屆高小學生畢業。1969年3月,附設初中部,成為七年一貫制學校,稱“靖遠縣北灣公社蔣灘學校”。1976年2月,試辦民辦高中班,成為九年一貫制學校。1978年2月,分辦“蔣灘中學”於新址。“靖遠縣蔣灘小學”,成為靖遠縣六所重點小學之一。1986年6月起,稱“靖遠縣平堡鄉蔣灘小學”。1988年元月,北教學樓落成啟用。2016年11月,稱“靖遠縣平堡鎮蔣灘小學”。

六.古鎮新景

1.平堡鋼索橋 位於“平灘堡渡”原址。清道光三十年(1850),平堡先人們築“83份子大 ”後,這裡成為理想的渡口,水旱碼頭。舟筏擺渡,漕運貿易,風雨無阻。自古以來,“平灘堡渡”過河翻船的事故,屢見不鮮。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1967年4月25日,“天下黃河農民第一橋”在“平灘堡渡”原址選址,並開工建設。1970年4月27日,舉行通車慶典。是為靖遠段黃河上游當年通行“解放牌”汽車的第一座黃河大橋。悠悠古渡口,靠舟船皮筏擺渡的近兩千多年曆史,宣告結束。

2.烏金峽水電站 2003年底,黃河小三峽烏金峽水電站立項籌建。2004年11月,通過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2005年11月1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准。2006年12月26日,實現截流。2008年12月24日,首臺機組發電。2009年,全部工程完工。共4臺3.5萬千瓦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4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83億千瓦時。水庫正常蓄水位1436米,總庫容2368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13.88億元。投產後,以110千伏一級電壓輸入甘肅電網。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2009年以來,烏金峽電站大壩攔洪、分洪,黃河洪災成為歷史。

2010年起,“復興新渠”進水口,上接大壩預留灌溉出水口,確保“復興渠”萬畝罐區,連年豐收有餘。

高峽出平湖——為古鎮平堡增添了一道人文新景觀。

【附錄】

1.創修《平堡鄉志》紀要

創修《平堡鄉志》,是一項起步維艱的文化工程;是歷代平堡的仁人志士們夢寐以求而未能如願的憾事。

平堡鄉轄域,歷史悠久;文化昌隆,底蘊超然。堪與周邊鄉曲比美。這是創修《平堡鄉志》的重要內在因素。

1986年2月23日元宵佳節之際,劉衷先生迴歸故里,發起創修《平灘堡志》活動,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平灘堡,乃隴右名堡,從史前文化,到邊塞古城,以至近代文明,可記可載的內容,要多豐富有多豐富。這副擔子現在已經歷史地落在了我們這些平堡後生的肩上……

這一天,應劉衷先生之約和聞訊前來在楊源家中參加碰頭會的諸多老前輩暨後來同仁共11位。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影像右手起,前排冉時哉、劉衷;中排楊源、梁任中、吳宗章;後排梁國棟(特邀)、楊國材、王志敏、王建國、武景勳、白映龍。

會議決定,籌備成立“平灘堡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並報批印章。劉衷先生任總編顧問,主編白映龍;副主編楊源、王建國、楊國材;責任編輯吳宗章;檔案管理梁任中。會議醞釀製定擬編草案,號召保護文物古蹟,搶救活資料。

自此,編委們各執其事,分工合作,創修《平灘堡志》的籌編活動,遂緊鑼密鼓、有聲有色地展開。消息不脛而走,人們奔走相告,主動參與,獻策獻力。一篇篇資料,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文物,乃至稿紙筆墨、油印器材等,不斷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

1986年9月18日中秋節之際,平灘堡地方誌工作座談會在平堡中學召開,審定“平灘堡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機構組成(見《平堡鄉志》首頁)。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平灘堡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印章問世。

1986年冬,白映龍擬《平灘堡地方誌編纂綱要》,打印成冊。

1989年2月15日元宵節,“平灘堡地方誌年會”如期在白映龍家中舉行,會審“歷史沿革”等初稿,劉衷先生強調鍥而不捨精神。

1990年,《雲鏡軒詩草》,刻印成冊。

1992年3月29日,《平灘堡志》(徵求意見稿)付諸刻版油印。

2000年12月20日15時許,劉衷先生逝世。“平灘堡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送挽辭挽幛,上書“師德可風”,深表懷念。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2002年6月11日,平堡鄉黨委書記蘇國錦參加《平灘堡志》編輯會議,決定編纂出版《平堡鄉志》,並一錘定音。梁任中、楊源、李大興、吳貴華、楊國材、白映龍、楊琦出席。10月26日,《平堡鄉志》編纂工作會議推選產生第二屆編委會。

主編:楊國材;副主編:李大興。

2002年10月26日,《平堡鄉志》第二屆編委會全體委員會議在平堡中學舉行。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影像右手起

前排:雒煥文、吳正中、吳貴峻、蘇國錦、雒學明、吳鵬儒、梁任中、楊 源、雒名彥、吳宗仁、雒成棣;

二排:強家祥、丁永福、金永發、楊國材、吳貴華、雒成亮、李滋勃、李大興、雒守儒、吳貴賢;

三排:雒玉萍、楊志林、張遠明、劉家祿、雒有傑、魏其成、梁希忠、王煥凱、王煥煜、溫世武、白明軍、白映龍;

後排:雒虎泰、吳貴鈞、張耀中、劉家驊、吳正忠、劉 濤、楊 琪、白佛林、雒應周、溫世權、王平元。

2003年4月29日,《平堡鄉志》第二卷--《平堡鄉教育志》初稿評審會在平堡學區舉行。

2004年2月18日,《平堡鄉志》(第一卷•綜合編)初稿交付《白銀日報》印刷廠排版打印清樣20冊,廣泛徵求各界人士修改補充意見;8月16日,評審會議在鄉政府召開;9月20日,由蘇國錦、梁希忠、楊國材、李大興組成終審小組審定:計30萬字,工本費50.80元,平堡鄉黨委書記蘇國錦、平堡鄉鄉長劉仲億核定預算,交《白銀日報》印刷廠印刷出版1000冊。9月28日,《平堡鄉志》(第一卷•綜合編)首發式在平堡小學校院蜂窩亭前隆重舉行。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影像右手起

前排:鄉長劉仲憶、副主編李大興、黨委書記蘇國錦、編輯 梁任中

後排:主編 楊國材

《白銀大事圖典》2004年9月20日《平堡鄉志》出版條目載:

"這是白銀市第一部鄉志。"

2009年7月1日,《平堡鄉志》成為禮品,獎勵“優秀共產黨員”;8月14日,《平堡鄉志》登上互聯網,與同仁共享資源。

2012年11月6日,白銀市圖書館與白銀市地方誌辦公室、白銀市文化出版局聯合舉辦的“喜迎十八大地方文獻展前言”中稱:

《平堡鄉志》是白銀市第一部鄉志。

就全省乃至全國而言,《平堡鄉志》處何等地位,不得而知。

圖說“中國傳統村落”——古鎮平堡


作者簡介

楊國材,號大任。生於1941年3月15日,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平堡鎮平堡村東村社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白銀市“優秀德育工作者”,白銀市一中退休教師,先後主持編纂出版了《白銀區志》(副主編)、《白銀市教育志》(副主編)、《平堡鄉志》(主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