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個體內心的愧疚感,來自於潛意識良知的呼喚。

良知是這樣一種理性的選擇:它允許某些本能所推動的行動得以實現,與此同時另外一些行動會受到限制。這意味著,你要求他人去做的事情,勢必自己也願意這樣去做;你所不願做的事情,勢必也不會強加於他人這樣去做。良知的本質是對善惡的基本理解,可以說人的良知是無師自通的,不需要學習的。當你意識到某些行為會傷害到自己時,那麼你也清楚這些行為同樣也會傷害到他人,這就是良知的產生。有些人常常陷入自責、愧疚之中,本質上是潛意識良知的呼喚。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良知是如何產生的?

對善惡的基本理解

儘管並不是所有人都遵從良知行事,但是每個人幾乎都明白什麼是良知。良知可能是唯一無師自通的學問了,因為它來自於人們對善惡的基本理解。當某一行為你自己可以接受,並且也願意以此方式對待他人時,這就是發現了良知。同理可知,如果你不喜歡某一行為,並且也不會以此行為對待他人,也是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們遵從內心的良知行事,並且成為一種公序良俗時,哪怕大部分人都不懂法律,也很少人會違法。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對自我可能性的探索

人們對自我可能性的探索,將人們引向不同的人生之路。良知的本質就是儘可能讓別人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誰的附庸品。別人想要成為老師,那麼你不要勸他不要當老師,更不要想方設法阻止他。每個人都只會在自己的可能範圍之內,發揮自我的最大價值。如果你硬是拉著一個一心想當老師的人改行,去做其他的事情,那麼這個人將失去本身的最大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良知就是成為自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以理性的方式選擇最能發揮自我價值的道路。

對行為反思後的問心無愧

良知本能地促使個體反思自己的行為,當個體問心無愧時,就是認為自己在遵循良知行事。心思細膩的人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大大咧咧的人也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儘管每個人對良知的理解不同,但是大家都不願意做一些傷害他人,令自己感到愧疚的事情。哪怕覺得自己虧欠了別人,也會想方設法補償別人,這就是對良知的基本理解。良知,誕生於最樸實無華的道理之中。它的標準不一樣,但是當你底氣十足地告訴人們,你的行為問心無愧時,你就算是有良知了。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愧疚感是潛意識良知的呼喚

人們不是一生下來就全知全能,而是隨著一步步的成長,心智逐漸成熟,對事物的認知逐漸變得客觀、理性。這意味著,在人們並不完全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做一些錯事,讓自己感到愧疚。人們產生愧疚感之後,會對良知有新的認識,會產生新的理解。並且會影響個體未來的行為方式,這意味著良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適當的愧疚感,不僅能夠改善對良知的理解,還能夠激勵我們以更加成熟的方式待人處事。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愧疚感來自於對之前所作所為的後悔心理,在當時情境中個體的行為違背了良知,可是當時沒有控制住自己。直到今天個體在反思之後,覺得自己當時做的不對,內心感到愧疚。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到後來意識到自己錯誤,這個過程就是潛意識對良知的呼喚。有些事情總是在恍然大悟之後,覺得自己錯了,這就是良知在發揮功能。從前意識不到的事情,今天突然驚醒,是良知讓我們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如何緩解內心的愧疚感?

愧疚感並不全然是好事,它總是給個體帶來沉重的壓力。有些事情無法彌補,個體一輩子只能沉浸在深深地自責與愧疚之中。這種愧疚感將直接阻礙個體的成長,將個體拖回到過去的時光之中。曾經有一個案例,一位女子總是對去世的婆婆心存愧疚,甚至產生了幻覺,每天都生活在壓抑之中。她覺得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婆婆,認為婆婆的離開是自己造成的。這種愧疚感顯然已經影響她正常生活,是良知過分發揮功能所導致的。

心理學:人們對良知的基本理解,是反思之後的問心無愧

想要緩解內心的愧疚感,要遵循不追過往的原則。也就是你產生的新的對良知的理解,不能夠追究過去的錯事。就跟法律是一樣的,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無論你對良知產生了什麼樣的理解,都不應該以當前的理解,去追究過往的錯誤。在當前的良知之下,過去可能很多事情都是不應該的,但是在之前的良知之下,似乎很多事情又是情有可原的。所以,當你良知的水平提高之後,只需要在未來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而不是沉浸在過去的愧疚感之中。

總而言之,良知不是一成不變的,良知也不可以追溯過去的錯事。只要你在當前認知下,在當前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作者:九霄雲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