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孩子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

如何指導孩子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

孩子在和夥伴、同學或朋友的交往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不愉快,或是某種競爭,或是因事而爭吵。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許多父母會因為怕自己的孩子吃虧而介入孩子們的矛盾或衝突之中,充當調停者。父母的這種做法雖然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是這樣卻很可能會讓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化。

週末的一個晚上,吃過晚飯之後,小波一家三口牽著寵物狗皮皮到樓下的廣場散步。剛一到樓下,小波看到不遠處的籃球場裡有一群小夥伴正在打球,於是便把皮皮交給爸爸媽媽,興高采烈地跑去和小夥伴們打球了,小波的爸爸媽媽牽著皮皮在樓前樓後繞了幾圈,又回到了自家樓下。這時候,他們突然聽到籃球場那邊傳來了爭吵聲。循聲望去,只見兒子小波正激動地對著一個高個子男孩說著什麼,因為離得有些遠所以具體的內容聽不清楚。那個高個子男孩嘴裡也嚷嚷著,說著說著還抬手推了小波一把,而打球的孩子們也都站在了兩方不同的立場上吵起了群架。小波的爸爸媽媽趕緊往球場那邊走。走到跟前,小波的爸爸拉過一個圍觀的小男孩問情況。原來,雙方在打球的過程中,高個子男孩走步了,臨時裁判吹了他的哨,可是他卻不服從判決,結果雙方便吵成了一團。正在這時,只見高個子男孩和他的隊友開始推搡小波他們,因為對方個子大力壯,小波和幾個同隊都險些被推倒。

小波的爸爸急忙撥開人群,走到高個子男孩面前,大聲呵斥道:“明明就是你犯規在先,為什麼不服從裁判,還帶頭打人?”高個子男孩對小波爸爸的指責一點兒也不在意,反而一臉的不服氣:“您是誰?憑什麼管我們之間的事兒!”小波爸爸一聽這話,火氣更大了,他指著小波說:“我是他爸爸,怎麼了,你打人還有理了?你是這個小區的嗎,你家住幾號樓,把你父母叫出來,讓他們好好管教管教你!”這時候,媽媽手裡牽著的皮皮似乎也看出了一些端倪,衝著高個子男孩他們叫了起來,小波媽媽在一旁說:“對,皮皮,咬他們。”高個子男孩似乎被小波爸爸和皮皮的氣勢鎮住了,沒有回嘴,不過他用很不屑的眼光瞅了一眼小波,嘴裡嘟囔了一句:“切,這點兒事還讓爸爸媽媽出頭,沒出息。”然後就帶著他們隊的那幾個男孩離開了這時候,爸爸對小波說:“怎麼樣,兒子,老爸給你出氣了吧!”本以為兒子會說聲“謝謝”,可沒想到,小波什麼話也沒說,轉過身默默地走了。

介入孩子之間矛盾和衝突的父母,常常本著“孩子做錯事,父母應負責”的觀念挺身而出,為孩子“收拾殘局”。在他們看來,孩子還小,還沒有解決問題或承擔責任的能力。殊不知,長此以往,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首先,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遇到事情時,孩子就會這樣想:“反正爸爸媽媽會為我解決,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這樣便會直接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錯小錯不斷出現,從而影響社交能力的發展。

其次,孩子之間的矛盾或紛爭有時並不一定能夠明確地說出誰對誰錯,孩子們自己也並不真的把它放在心裡,可能過了一會兒就可以找到雙方都認可的解決辦法,然後又高興地玩兒到一起了。如果父母表現出大驚小怪的樣子,並介入其中,其不穩定的情緒反而會使事情複雜化,從而不利於孩子之間友誼的建立。

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意識也在增強。如果父母總是介入,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傷害。具體來說,父母的介入會讓孩子因為在別人面前丟了面子,而對父母反感、不滿;其他的孩子還會因此看不起他,使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

父母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孩子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常會把自己和周圍看成一體,到3歲左右時,他們就會產生相互依賴的感情。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以及自我意識的不斷髮展,他們的感情也會由簡單的相互依賴向糾紛與依賴並存的方向轉化,也就是說,孩子間的打鬧、爭鬥或矛盾的出現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這是他們認識社會、探索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通過糾紛和解決糾紛的過程,孩子們能逐漸瞭解自己和別人的區別,開始考慮自己在集體和家庭中的地位及作用,這有利於他們獨立性的養成,也有利於他們學會怎樣更好地與別人相處。

因此,當孩子的人際交往遇到矛盾與問題的時候,父母要積極鼓勵他們獨立解決。當然,在解決的過程中他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時候父母切不可心急然後代勞,而是要耐心地從旁指導和幫助。具體來說,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儘管孩子還未成年,他們的體力、智力都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但父母也要將他們看成一個個體,充分尊重他們,給予他們自己做出決定的權利。如果孩子之間發生的矛盾或爭執,在孩子能夠正常解決而且不影響他的成長或對別人造成損害的範圍內,父母就不應該橫加干涉,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儘量用引導的方式來施以影響。

2、細化、分解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矛盾。孩子在解決矛盾時如果遇到問題,父母可以從旁指導或協助。比如,通過分解矛盾來降低解決的難度。先讓他們解決小矛盾,然後隨著他們能力的提高,父母再適當地減少這種指導或協助的力度,讓他們逐漸地得到鍛鍊。

3、不要在孩子面前隨便評論孩子之間的衝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不要偏袒,要讓他認識錯誤,並向對方道歉;如果是對方的錯誤,也要開導孩子,對別人要寬容、大度,鼓勵孩子主動和對方消除誤會,建立友誼。

4、通過溝通打開孩子的心結。如果孩子與別人發生了矛盾,父母不妨讓當事雙方坐到一起,讓他們各自說出產生矛盾的原因,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他們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可以幫助或引導他們解決當下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而且還能讓他們多學會一種解決矛盾的辦法。

5、消除孩子的畏難情緒。有時候,即使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交往中的矛盾,他們也因為害怕解決不了而猶豫不前,這便是孩子畏難情緒的表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利用各種機會有目的性地幫助孩子消除這種畏難情緒,比如,多讓他們做一些可以辦到的事情,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自信心增強以後,畏難情緒自然會慢慢消失。

6、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干預。在遇到孩子之間發生摩擦時,不要急於介入、阻止,更不要去判斷誰對誰錯。父母可以在一旁註意觀察,只要事情沒有發展到尖銳、激化的程度,也沒對孩子的安全造成危害,就不必去幹預。即使發現雙方的衝突十分尖銳,也只需把雙方分開,或把自己的孩子帶回家,使他們冷靜下來,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7、不制止孩子與曾經的“敵人”再度和好。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許很快就會“煙消雲散”,再玩兒到一起的可能性極大。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加以制止。能夠盡棄前嫌,說明孩子正在逐漸理解與人相處之道,如果父母阻止反而容易讓孩子之間的正常關係和交往變得不再正常。

8、當孩子遇到“問題”孩子時,要機智對待。如果的確遇到很沒有公共道德、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父母要告訴孩子主動避讓,不要與他發生衝突。必要時還可以請求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幫助和保護,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其實,孩子解決糾紛與矛盾的過程,就是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生活經驗的過程,也是他們學會如何與人相處的過程。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某些行為。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時,父母應該坦然面對,讓他們獨立去解決。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從而掌握好交往的“度”,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如果父母能給孩子這樣的機會,那麼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還能讓他們的責任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不善於獨立解決矛盾的孩子,往往不能成為社交中的“高手”,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面對矛盾去主動交涉,而不是閉門思過,或迴避、拖延。獨立解決矛盾是增強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能體驗到成功後的滿足感,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