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行業」遊欣:東、西方人思維上的“合”與“拆”

哈嘍,大家好,我是營營


昨天吶,我收到了咱們從業於建築行業的遊欣學友的輸出來稿,遊欣同學,在學習過PRINCE2之後,他對於PRINCE2課程和學習經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感悟,今天,我將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不是“指導性標準”,就是跟大家共享內容,思維和感悟的碰撞,看能否激起大家的共鳴。


分享人:遊欣


跌跌撞撞拿到PRINCE2 認證,班上老師都要求學員有自己的輸出,在這裡說一點自己的感覺,未必對,也算積極響應老師的號召。


國內對於工程領域項目管理的認證是建造師,國外對於項目管理領域的,目前上鏡率比較高的是美國PMI協會的PMP認證和英國的PRINCE2(受控環境下的項目管理)。


國內外項目管理證書對比


三個國家的三個體系,我都算取證完成了,我個人感覺,相比國外的項目管理認證,國內的工程領域項目經理證更多的考察專業技術,尤其實務考試,專業性太強。


而國外項目管理認證,是本著去除專業工作這一基本思想進行的。比如PMP考試的官方教材,開篇就說自己只是一個知識體系指南而已,收錄的是項目管理知識體系中被普遍認可為“良好實踐”的那一部分。甚至還解釋了:


  • a.所謂“普遍認可”,是指這些知識和做法在大多數時候適用於大多數項目,並且其價值和有效性已獲得一致認可。
  • b.所謂“良好實踐”,則指人們普遍認為,在項目管理過程中使用這些知識、技能、工具和技術,能夠達成預期的商業價值和成果,從而提高很多項目成功的可能性。


而PRINCE2 更是,開篇就說了,PRINCE2 更是一種項目管理框架,連項目管理技術都不提供了,不提供專業方面內容、具體項目管理技術、領導力(雖然承認領導力在項目管理中也很重要)方面的內容。


這兩個項目管理體系的誕生各自有說法:


PMBOK是基於成功的大型工程領域(曼哈頓計劃、北斗星導彈項目、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項目管理經驗的總結。於是老美搞了個項目管理協會PMI。


PRINCE2則是始於1979年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電子信息化項目(持續10年)失敗經驗的提煉——一個項目搞了10年,最後沒搞成,在第10年宣佈項目失敗的時候,人們問了一個最原始的問題“為什麼不能在第9年的時候就告訴我們這個項目結果是做不成的?”“下一次再有這種問題,能不能第9年就告訴我們,讓我們再減少點損失?”,於是就總結出了一套流程化的項目管理活動。


說來說去,老外就覺得,管理其實也是一種技術,和投籃一樣,是有套路可以總結的,儘量把通用的東西總結出來,形成通用模板,我叫它套路。他們心裡也明白,套路是一個不能保證打高分的東西,但至少儘量去保證及格,先及格了,再去考慮天賦這些打高分的事情。


造成這一點的原因,我也說一點自己的認知。


東方人的思想喜歡“合”,西方人的思想就喜歡“拆”。中國人是綜合理性多於分析理性,而歐美人是分析理性多於綜合理性。孰優孰劣,這個也許並無定論。


但這樣會造成國人大量的依靠類比思維,而非邏輯思維,進一步很多事物靠感覺和直覺,很難梳理成套路。


到項目管理這個層面,就容易靠項目經理個人能力說話。


如果一個組織,同一個項目是你幹項目經理還是他幹項目經理,結果差別很大,那麼在老外看來,是你這個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低了(有一定識別和打分標準),需要提高組織的項目管理成熟度,然後又搞一堆套路出來,比如項目集群管理MSP啊、PMO啊、P3O之類的,這就是後話了……但總之老外的思維就是這麼喜歡拆搞。


共性


想法很明確:既然沒有一招鮮,那有共性的地方麼?我就把共性的部分梳理出來。


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分類,就像這次疫情,患者ABC三類,地區分高中低風險;瓶頸問題(優先化),資源不夠了怎麼辦?只能哪裡重要派給哪裡唄,分優先級;經驗問題(顯性化),沒幹過模性高的問題,分步驟。不知道五十步之後會如何?那兩步之後能確定麼?能確定,就先把能確定的確定下來。


之後遇到問題,上來就問,能分類嗎?能抓重點嗎?能一步一步來嗎?能用確定性去管理不確定性嗎?其實結構化思維,就是這麼拆…


——光環PRINCE2-2008班建築行業遊欣


「建築行業」遊欣:東、西方人思維上的“合”與“拆”


以上呢,是遊欣同學自己的一些見解和感悟。好啦,本期學員分享就到這裡啦,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參與到下方我們的話題討論中來哦,那咱們下期見~

PM大本營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你覺得國內外的項目管理認證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你是如何看待考證這個問題的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