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永遠修不完的那條「建設發展路」

狗剩修路的段子火了


「狗剩」永遠修不完的那條「建設發展路」


秀才採稿時搜索到的“狗剩修路”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在西安當建築工的河南娃狗剩,寫給他孃的幾封信:

① 娘你好,我在西安的科技路路上幹活,西安要西部大開發,在拓寬道路,我跟老闆幹,估計一年後就可以回家了!兒 狗剩 1998年5月

② 娘你好,一晃三年多過去了,我還在科技路幹活,趕著西部大開發,修路時忘記挖下水道了,現在會開完了我們重新挖,可能又要幹上一陣子了,等的幹完兒子就回來看您老人家。兒 狗剩 2001年6月

③ 娘你好,我還在科技路的工地上,下水道終於挖好了,不過煤氣管又忘了,現在又要挖,對不起啊娘又不能回來看您了,我保證這回埋好煤氣管我一定回來看您!兒 狗剩 2003年8月

④ 娘你好,我還在科技路的工地上,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寫信給你了,這幾年一直在這兒挖了鋪,鋪了挖,一會是電纜,一會是電信,一會又是移動,一會兒又是聯通……娘啊,我想你,來西安8年了我除了科技路哪也沒去過啊!娘啊,原諒兒子不能回來看您,有點事做總比沒有強嘛!等的兒子苦夠錢一定回來孝順你老人家!兒 狗剩 2007年4月

⑤ 娘你好,我還在科技路,兩年沒給你寫信了,我實在是不好意思了!這兩年,一直在修科技路的公交專用線,快好了!而且當官的說保證五年不再開挖!這回一定可以回來看您了!兒 狗剩 2009年9月

⑥ 娘你好,對不起,老闆說人手不夠不讓我走,我還在科技路上,重修了綠化帶,下水道,又拓寬了路!這回一定一定回來看你!別死!等兒回來!

兒 狗剩 2010年2月

⑦ 娘你好,寫這封信時我已淚流滿面!兒又要食言了,科技路上要修地鐵了,我還在這兒!估計這三年又回不來了!你千萬別死啊,等的兒子回來孝順你!兒 狗剩 2013年9月

⑧ 娘你好,又是三年過去了,挖挖補補,補補挖挖,科技路上地鐵線終於修通了!兒子就快要回來啦!娘!等著俺!兒想你!狗剩 2016年12月

⑨ 娘你好,我還在科技路上,包工頭被抓了,聽說什麼電纜有點問題,好像要重新修!娘,別等俺了!不孝子 狗剩 2017年3月

「狗剩」永遠修不完的那條「建設發展路」

瘋狂轉發後的冷思考

從九封信不難看出,這條“科技路”20年間先後經歷:政策紅利、設計疏漏、規劃不利、功能翻新、擴建綠化、地鐵建設、質量問題等等事件,從“狗剩”這個杜撰出的小人物的個人情緒分析,先後經歷:對政策的積極響應、對家鄉母親的牽掛;對馬拉松工程的無奈、對家鄉母親的安撫;對工程完工的欣喜、對家鄉母親的愧疚。

客觀來說,“狗剩”修路的短文,想要借“狗剩”之信反映“百姓”之心——文中對於“科技路”20年修建的回顧分明是大部分老百姓的心聲——借“狗剩”之名錶達“百姓”之聲,轉發過萬已經足夠說明“反映民生”。

當然,文中提到的西安又是我國西部發展的重鎮,相信我們的陝西粉絲對這幾年西安的飛速發展有目共睹。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歷了太多發展之痛。文中提到的“煤氣管”、“電纜”、“電信”、“移動”、“聯通”、BRT、“綠化”、“地鐵”不正是讓我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設施嗎?是不是還可以加一段“鐵路橋施工”的“戲份”。

除了西安的老百姓,全中國百個二三線城市,哪個城市的老百姓心中沒有一條又愛又恨的“科技路”啊。在走訪各地地鐵施工工地的現場時,秀才觀察到很多工地的圍擋會寫:“地鐵施工,給您出行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之類的標語,多少大中城市可謂是“全民修地鐵”啊——主幹道半封閉施工、出行長期不便、房屋拆遷、空氣汙染、噪音汙染等等,如果不是當地老百姓的理解體諒,相信地鐵施工絕不是幾臺盾構機這麼簡單。


「狗剩」永遠修不完的那條「建設發展路」


相較於國外的建築行業,依然有兩點發人深思:

建築工人職業化

中國過去四十年的大發展離不開三億廉價勞動力的“鼎力相助”,從農民到工人,只需要一套嶄新的“勞保用品”,而從鄉村到城市,答案卻是“禁止通行”,作為城市的建設者,卻要遭受“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痛楚,“外來務工人員”、“外來打工子弟”、“打工仔”、“農民工”這一聲聲略帶歧視的稱謂,我們欠這些“產業工人”最起碼的尊重。城市的發展本應伴隨著個體的發展,而這種“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又在不斷激化更多的社會問題,建築行業“招工難”問題就是很好的例子——從業者沒有身份歸屬感,技能水平低下競爭力差。

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不斷做實的“工資清欠”政策,實名制管理,以及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等等,秀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看到頭戴黃帽子的工人能夠順口叫他們“建築工人”而不是“農民工”;秀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會喝斥地鐵上的一身疲憊的“建築工人”;秀才希望“建築工人”有更高的工資水平、更好的住宿條件,秀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驕傲的說自己的父親是一名“建築工人”。

建造技術中國化

自從2002年BIM概念誕生以來,近二十年的發展,這股顛覆傳統建築行業的技術近幾年終於在國內開花結果,大量BIM應用試點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大大推動了BIM相關技術的推廣,也培養出一批熟悉中國建築行業特點的BIM技術人才。

正如當年CAD概念從國人心中的一款軟件(AutoCAD)到計算機輔助繪圖的思維轉變一樣,現如今的BIM概念正從國人心中的一套軟件(Revit、Navisworks等)向4D、5D等概念轉變。

誠然,早期“邯鄲學步”式的技術引入只會破壞我們原有施工技術的健康發展,中國特色的“反向BIM”有望在未來兩年內得到扭轉,BIM技術在建設工程項目全生命週期內的正確使用將會成為國內建設工程領域的主流,勘察、設計、施工、諮詢、招標、造價,各個領域的交叉協同,縮短工期、降本增效。


版權說明:

本文由建築業信息化公眾號編輯整理,配圖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素材整理自網絡,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