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说到桌与案,大部分人都觉得,不都是一个板子四条腿吗,至多一个名字俗点儿,一个名字雅点。

事实上,桌和案的功能确实区别不大,但在形制和文化意义上,可大不相同。

浅谈桌和案形制外观

中国古代,四条腿安在四角的叫“桌”,缩进来没在四角的,都叫“案”,与其尺寸大小高矮无关。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么说不够形象,给大家讲个故事。

东汉有一位名士叫梁鸿,有气节,有文采,在当地非常有名。他有一个同乡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给他。

孟光长得不好看,肤色比较黑,但特别有劲儿,史书上记载她能“力举石臼”,也就是像个举重运动员。

孟光到了30岁还没嫁出去,父母就问:“你为什么还不嫁啊?”

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在今天,30岁没嫁出去的人,父母也会追着问。

她回答说:“我非梁鸿不嫁。”

梁鸿一听这话高兴了,心想:还有这样的女子?那我就娶回来吧。

于是,他请媒人牵牵线、搭搭桥,也没见过真人,就把孟光娶回来了。

孟光很高兴,成天描眉画眼,希望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

可梁鸿反而不高兴了,连着七天没搭理她。

孟光慌神了,不知道为啥:怎么娶了我又不理我呢?

梁鸿说:“你描眉画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想找的是能过日子的老婆。”

孟光说:“那我就不画了,咱好好过日子。”

于是孟光每天把饭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举起,请丈夫享用。

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这个成语也变成今天夫妻相敬如宾的一个象征。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里的“案”,当时就是一个托盘(注意看上面的图片)。

今天的托盘就是一个盘子,当时的托盘“案”,带有四个足,四足是缩进去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

下图就是两个案↓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直腿的才是桌↓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桌与案的文化意义

从历史演进来说,“桌”出现得较晚,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来的意思。

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

“卓”字后来才把底下“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了现在的“桌”字。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桌与案从功能上讲,差距不是很大。

在桌出现之前,古人吃饭喝水写字办事,都在“案”上,南朝诗人鲍照有诗“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吃货”群体逐步崛起,桌这一家具功能就发生了分化,桌子慢慢变成实用性很强的家具,而案则更多地具有了文化意义,甚至有的人家里直接把案作为摆设,把珍物直接陈列其上。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经过这种演变,桌和案的功能分化也体现在了文化和语言上。

比如我们有条桌就有条案,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饭桌,就没有饭案。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琴案

因为吃饭这件事虽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从精神层面上讲并不重要。过去古人从文化上还比较鄙视吃。古人觉得天天去谈吃,层次太低了,得谈点儿文化,谈点儿梅花、竹子,才比较雅。所以,吃饭比较低,我们就在桌子上完成。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文的语言环境里,“案”是雅的、正式的,“桌”则是俗的、家常的。

跟案有关的词儿,感觉档次都偏高,跟桌有关的词儿,感觉都偏低。

比如,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是不是都是高等词汇?

那跟桌有关的词呢……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再举个例子。

赤壁之战前,孙权向大臣们表示决战的信心,“拔刀斩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从话语间可以想象出,孙权说这句话时,一定是在书房、前厅这类正式场所。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若是把“案”换成“桌”再想象一下:孙权向大臣们表示决战的决心,拔刀把面前的一张桌子砍两半!

现在是不是感觉整个场景变成了……在东吴食堂,大家伙儿边吃饭边讨论,突然,孙权愤而举起砍刀将饭桌砍成两半!

多不严肃啊!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正因为如此,“案”字也衍生出了很多带有公文性质的词汇,例如提案、文案、草案,等等。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家具,形制稍不一样,文化意义千差万别。西方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英文中就是一个“table”,没有桌案的区别。

把一种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的文化高于别人的精髓之处。

浅谈桌与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