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深度好文)

人之初,性本善。剛出生的嬰兒是最純真的。而從這個時候起,人生的歷程就是每天都在做加法。

老子說:“為學日益”。就是知識每天都在增加,世俗、巧詐、虛偽、貪婪,等等,每天也在增加,不管是一貧如洗,還是富可敵國,總是會有煩惱伴隨左右。

怎麼樣才能活得灑脫一點?老子又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如果說真正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那就應該做減法,讓自己的私慾、貪婪一天天地減少,最終迴歸到剛出生時的那種狀態,那就真灑脫了。

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深度好文)

(1)

從記事那天起,煩惱就一刻沒有消停過。為吃、為穿、為學習,長大了為談對象、為工作、為結婚,為這為那,永無何休止。

有了孩子,自己年青時的煩惱又要在孩子身上過一遍。你要是青春不老,在孫子身上還可以再過一遍,只要最後一口氣沒嚥下,就總有放不下的事。

吃什麼最好?魚翅、燕窩?真的好吃嗎?只是虛榮作祟罷了。最終你會明白一個道理,最好吃的還是媽媽做的飯。

穿什麼最好?你就是一天換三遍,你要不是公眾人物,有幾個人會注意到?不信在睡覺前問問陪你逛了一天的老公:“我今天穿得漂亮嗎?”看老公什麼反映。

當下,教育是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不管多大的孩子,這個班那個班,整天就是個補補補。說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大家都是一個起跑線,還有什麼起跑線可言。

“三分人事,七分天”。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有些事情沒那個天分,靠努力還真不行。有人說不努力那就一定不會成功,這是抬槓。不該努力的地方努力,那是南轅北轍。

有句老話,“人人都想把官做,誰是牽馬拽蹬的人。”是那塊料,就往那裡努力,這沒錯,有繪畫天賦,就培養畫畫。從小愛管人,就教他怎麼當官。

不要一哄而上,幾個乃至十幾個班的補。清華北大是人上的,但不是人人上的。寧做雞頭、莫做鳳尾,職校的優等生真的勝過大學的“爛尾巴”。

當官誰都喜歡,但當多大才能滿足?努力幹好自己的事,那個職位都會有成就感。慾壑難填的話,屁大的職位都想上,錢送出去實現了,可又想上個臺階,錢不行了,把老婆送出去。

“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眼八尺。”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企業家,早出晚歸,他對於豪華別墅的存在感就是晚上睡著的那一陣子。他的一個朋友發現,真正享受別墅的人,是那個在溫柔的陽光下,每天在草坪上幫主人遛狗,跟狗嬉戲的保姆。

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深度好文)

(2)

人活著,當個行屍走肉,一點追求沒有,那也不行,總得填飽肚子,要為這張無底洞般的嘴而煩惱。關鍵是要懂得適可而止。

財富多少才能夠?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大多數都是人沒了,錢沒花了。存點錢,以備後患,這是中國人的生存哲學,一點沒錯,但存多少才能夠?

存了十萬,就想著什麼時候能有一百萬。有人為了不斷疊加的目標拼命去掙,有人為了這個目標拼命的省。

大年三十都不願給自己放假的大有人在,並不是生活所迫,而是想存更多的錢。有人為了省幾毛錢,在大家異樣的目光中,從單位食堂大量往家帶饅頭,人人都知道他存款不菲。

他們窮嗎?在芸芸眾生中,他們算是富人。他們是心窮,心窮的人,終生並不快樂,做一輩子的錢奴,永生不得“解放”。

努力工作,這是正道,懂得生活,這是從容。工作中投機取巧,總得失去點啥,要麼是收入,要麼是尊嚴。天道酬勤,努力幹好自己的事,總能得到點啥,雖然晉升跟自己沒關係,但榮譽總會有的,不能大富大貴,從容生活絕對應付得了。

“命裡有時終需有,命裡沒時莫強求。”不要為了努力工作之後,提拔跟自己沒關係而煩惱,有人不努力升官了,你看到的是不公平,而不公平的背後,他肯定失去了不願失去的東西。你沒有得到,至少也沒有失去什麼。

你陪著老婆孩子享受天倫之樂時,他可能陪著領導或別人家的老婆孩子,陪別人家享受天倫之樂。

所以說,財富,能夠應付大多數人的生存標準就夠了。權力,正常的努力能夠得到就行了。懂得“功成身退”,生活無處不是陽光。

金庸金大俠曾經說:“有人問我想當中國曆史上的那兩個人?我說我想當范蠡和張良這兩個聰明人。他們建立了很大的功業,但後來功成身退,也不貪,也沒做什麼大官,帶著漂亮老婆逍遙自在,這種人很難得。”

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深度好文)

(3)

“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不執著地追求一樣東西,人品自然會很高尚。如果執著地去追求,很多方面就得委屈自己,做很多違心的事,有時不得不做一些數典忘祖、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事。

唐代大詩人宋之句,很有才華,仕途也不錯,但不懂什麼是節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本來是他外甥寫的,宋之句為了討好武則天,殺了外甥,將其佔為己有。

後來宋之問被流放嶺南,偷著跑回洛陽時,寫下了著名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才華確實是有的,不然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如果懂得知足的話,何止用外甥的命換詩。

宋之問偷著跑回洛陽,是好友張伸把他藏在自己家裡。可是,當他偷聽到張伸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密謀除掉武三思時,為了依附權臣,宋之問轉身向武三思告密。結果是恩人張伸全族被滅。

宋之問又一次飛黃騰達,但不知足的本性使然,在反覆無常的政治鬥爭中,終被李隆基下詔賜死。

莊子說“鷦鷯巣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意思是鳥在深林築巢,不過佔有一枝,老鼠到河裡喝水,所需只是一肚。

物質的東西,夠用就行了。人心不足蛇吞象。本義不是說人貪婪到恨不得一口吞下大象。傳說宋朝有個叫王妄的人救了條受傷的蛇,蛇養好傷,為了報答恩人,說皇帝下詔,誰能獻一顆夜明珠,就封官受賞。

蛇要求恩人挖下自己的一顆眼睛獻上去,王妄開始不忍心,後來在蛇的再三勸說下,王妄含淚做了。從此王妄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

後來皇帝又下令,誰能獻上夜明珠,就封誰做宰相。王妄就來向蛇索要另一隻眼睛,蛇說為了報恩,給了你一隻眼睛,你也升官發財了,人不可太貪心。

官謎心竅的王妄已管不了那麼多,命侍衛拿刀就要強挖。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突然變大,一口吞下了這個即將得手的“宰相”。

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深度好文)

(4)

爭取物質利益無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昧良心,不能降人格。孔子的一生,不是在求官,就是在求官的路上,但他老人家有原則“邦有道,貧且賤,恥之;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不該得的,挖空心思去求取,是件恥辱的事。該爭取的不去爭取也是一種恥辱。

陶淵明不想做官嗎?不想做官怎麼會去當彭澤縣令。他是不想在汙濁的環境中為五斗米折腰,鮮衣怒馬一生。“採菊南山下,悠然見南山”,有粗飯吃,有劣酒喝,不照樣是一生!

有一次和一位領導談到吃飯的問題,我說你吃鮑魚,我吃土豆,結果還不一樣,不就是為了飽腹嘛!領導說,那怎麼能一樣,我吃的是蛋白質,你吃的是澱粉。

聽上去好像真的不一樣,也很有說服力,但回頭想,區別要是真的很大的話,慈禧應該能活到今天。

就是為了心裡這個不一樣,多少人爭權奪利、蠅營狗苟,多少人忍氣吞聲、低三下四。就是因為心安不下來,做不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 ,做不到“心遠地自偏。”

學會做人生的減法,不斷地減少私慾,戒掉貪慾,把心安下來,生活將還你一片真正的恬靜和美好!

蘇軾的“烏臺詩案”牽扯到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太平宰相”王旦之孫王鞏。此外,王鞏還是駙馬爺。此案中,被貶處最遠,處罰最重的就是王鞏。

蘇軾一直為此事內疚,曾多次為王鞏寫詩和書信,表達自己的內疚之情。蘇軾曾記錄:“定國貶海上五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不敢以書相聞。”

身在嶺南的王鞏,給蘇軾的回信中大談養生術,絲毫沒有憂愁可言。

王鞏被貶時,牆倒猢猻散,下人中有一名眉清目秀、蕙質蘭心,名叫柔奴的家奴留在了他的身邊,和他一同踏上了去嶺南的路。那時的嶺南可是煙瘴荒蕪之地。

三年多後,王鞏奉旨還朝。在蘇軾的心中,王鞏肯定是憂鬱蒼老之狀,可當宴請王鞏時,看到王鞏比當年還有神采,特別是那個柔奴變得更加嬌媚可人。

蘇軾非常不解,試探地問柔奴:“嶺南應是不好?”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恍然大悟,欣然揮筆寫下《定風波》一闕:“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好一個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下來,無論貧賤,不管沉浮,處處都是豔陽天!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