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了寵信太監的先河,為明亡國埋下伏筆

他先後兩次登基為帝王,在位期間並沒有什麼作為,卻寵信宦官,讓太監參與朝政,給後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明王朝的滅亡也與宦官有著莫大的聯繫,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

他開了寵信太監的先河,為明亡國埋下伏筆

英宗朱祁鎮

英宗剛即位的時候還是個幾歲的孩子,根本無法親政,因此他的父親宣宗給年幼的英宗留下了前期的執政班底,包括品行賢德、德高望重的太皇太后,楊士奇、楊榮等一干德才兼備的老臣,在他們的治理下,雖然皇帝年幼,但是政治十分清明,各項政策都得以順利實施。

年幼的英宗無法理政,每天就在皇宮裡玩耍,與皇帝最親密的當屬太監了,其中一代大太監王振就是這個時候逐漸專權。本來太祖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監專權,奈何王振一是命好,朝中老臣相繼去世;二是王振頭腦機靈,善於察言觀色,取得了皇帝和其他權臣的信任,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終得大權在握。

英宗被王振的花言巧語哄得十分開心,每天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本是皇帝的朝政事物全權交給王振去管理,導致王振權傾朝野,很多大臣都巴結王振,一些正直清明的大臣敢怒不敢言,朝堂內部十分混亂。

此時邊境也不安定,北方蒙古貴族瓦刺部落逐漸崛起,邊境告急。從邊疆來的緊急奏摺全部被王振壓下,他不讓皇帝瞭解真相,一再隱瞞,不知情的皇帝一位天下太平,大明江山無憂,眼看著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紙終究包不住火,大明軍隊被瓦刺戰敗的消息還是傳到了北京,英宗此時才驚慌失措,大明的精銳部隊在對外作戰,京師並沒有強大的軍隊。這時候王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英宗耳邊吹風,慫恿英宗御駕親征,臨時湊齊50萬大軍,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浩浩湯湯的奔赴戰場。

英宗出征後,天不逢時,長途跋涉,連綿大雨,糧草供應不上,軍隊氣勢大減。原本英宗就不是打仗的料,身邊還有個自私自利的宦官王振,本是出去打仗的軍隊,因為王振讒言不斷,被瓦刺發現戰機,趁著明軍安營紮寨之時,迅速包圍了明軍,地點就是土木堡。皇帝被俘,50萬將士戰死,這就是“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他開了寵信太監的先河,為明亡國埋下伏筆

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後,身邊的侍衛把怒火發洩到王振身上,認為這個太監是罪魁禍首,用鐵錘錘死了王振。

瓦刺有了英宗作為籌碼,要挾明朝政府,因此英宗雖然被軟禁,依舊每天好吃好喝的,可京城就不那麼太平了,皇帝被俘,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一度混亂,無奈先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英宗弟弟朱祁鈺監國,形式慢慢穩了下來。為了不被瓦刺要挾,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這樣瓦刺手中的英宗就沒有價值了,瓦刺經過連年征戰也需要休養生息,於是和明朝議和,放回了英宗。

他開了寵信太監的先河,為明亡國埋下伏筆

被俘的英宗

英宗回到京城後,朱祁鈺為了鞏固皇權,將英宗軟禁起來。朱祁鈺在位期間,重用於謙等國家重臣,然而時間不長,朱祁鈺因病英年早逝,膝下未有一子。在朱祁鈺將死之時,英宗又重新奪回了皇位。經過8年的軟禁後又重新奪回皇位,開始清算于謙等重臣,重用擁立自己的太監曹吉祥等。

英宗繼續寵信奸臣宦官,這些奸臣宦官欺上瞞下,胡作非為,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公開貪贓枉法,搞得京城烏煙瘴氣,終於有人向英宗告發了他們的劣跡,英宗看清了這群吸血鬼的真面目,將太監曹吉祥等人一網打盡。

英宗兩次登基皇位,中間兩次被人軟禁,這樣的經歷在皇帝中也屬實一波三折了。他這一生歷經坎坷,感悟頗多,在二次登上皇位後體恤民情、平反冤案、更改陋制,被百姓道好稱道,可惜天命難違,明朝經過十多年的混亂元氣大傷,偏偏英宗短命,本可以通過後期勤政扭轉大明朝命數,不料38歲時就病逝了,留給後人的只剩下哀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