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了宠信太监的先河,为明亡国埋下伏笔

他先后两次登基为帝王,在位期间并没有什么作为,却宠信宦官,让太监参与朝政,给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明王朝的灭亡也与宦官有着莫大的联系,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他开了宠信太监的先河,为明亡国埋下伏笔

英宗朱祁镇

英宗刚即位的时候还是个几岁的孩子,根本无法亲政,因此他的父亲宣宗给年幼的英宗留下了前期的执政班底,包括品行贤德、德高望重的太皇太后,杨士奇、杨荣等一干德才兼备的老臣,在他们的治理下,虽然皇帝年幼,但是政治十分清明,各项政策都得以顺利实施。

年幼的英宗无法理政,每天就在皇宫里玩耍,与皇帝最亲密的当属太监了,其中一代大太监王振就是这个时候逐渐专权。本来太祖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专权,奈何王振一是命好,朝中老臣相继去世;二是王振头脑机灵,善于察言观色,取得了皇帝和其他权臣的信任,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终得大权在握。

英宗被王振的花言巧语哄得十分开心,每天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本是皇帝的朝政事物全权交给王振去管理,导致王振权倾朝野,很多大臣都巴结王振,一些正直清明的大臣敢怒不敢言,朝堂内部十分混乱。

此时边境也不安定,北方蒙古贵族瓦刺部落逐渐崛起,边境告急。从边疆来的紧急奏折全部被王振压下,他不让皇帝了解真相,一再隐瞒,不知情的皇帝一位天下太平,大明江山无忧,眼看着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纸终究包不住火,大明军队被瓦刺战败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北京,英宗此时才惊慌失措,大明的精锐部队在对外作战,京师并没有强大的军队。这时候王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英宗耳边吹风,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临时凑齐50万大军,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浩浩汤汤的奔赴战场。

英宗出征后,天不逢时,长途跋涉,连绵大雨,粮草供应不上,军队气势大减。原本英宗就不是打仗的料,身边还有个自私自利的宦官王振,本是出去打仗的军队,因为王振谗言不断,被瓦刺发现战机,趁着明军安营扎寨之时,迅速包围了明军,地点就是土木堡。皇帝被俘,50万将士战死,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他开了宠信太监的先河,为明亡国埋下伏笔

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后,身边的侍卫把怒火发泄到王振身上,认为这个太监是罪魁祸首,用铁锤锤死了王振。

瓦刺有了英宗作为筹码,要挟明朝政府,因此英宗虽然被软禁,依旧每天好吃好喝的,可京城就不那么太平了,皇帝被俘,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一度混乱,无奈先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英宗弟弟朱祁钰监国,形式慢慢稳了下来。为了不被瓦刺要挟,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这样瓦刺手中的英宗就没有价值了,瓦刺经过连年征战也需要休养生息,于是和明朝议和,放回了英宗。

他开了宠信太监的先河,为明亡国埋下伏笔

被俘的英宗

英宗回到京城后,朱祁钰为了巩固皇权,将英宗软禁起来。朱祁钰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国家重臣,然而时间不长,朱祁钰因病英年早逝,膝下未有一子。在朱祁钰将死之时,英宗又重新夺回了皇位。经过8年的软禁后又重新夺回皇位,开始清算于谦等重臣,重用拥立自己的太监曹吉祥等。

英宗继续宠信奸臣宦官,这些奸臣宦官欺上瞒下,胡作非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公开贪赃枉法,搞得京城乌烟瘴气,终于有人向英宗告发了他们的劣迹,英宗看清了这群吸血鬼的真面目,将太监曹吉祥等人一网打尽。

英宗两次登基皇位,中间两次被人软禁,这样的经历在皇帝中也属实一波三折了。他这一生历经坎坷,感悟颇多,在二次登上皇位后体恤民情、平反冤案、更改陋制,被百姓道好称道,可惜天命难违,明朝经过十多年的混乱元气大伤,偏偏英宗短命,本可以通过后期勤政扭转大明朝命数,不料38岁时就病逝了,留给后人的只剩下哀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