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十七世紀末,英國已經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它在戰勝荷蘭之後,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侵略。法國這時是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封建國家,不但稱雄歐洲大陸,而且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對外進行殖民侵略。十七世紀末和整個十八世紀,英國和法國為爭奪海洋、殖民地和歐洲的霸權進行了長時期的鬥爭。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一、英法兩國爭霸歐洲

英法爭奪,首先是爭奪歐洲的霸權。十七世紀後半葉,法國是歐洲大陸的霸主。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為了對外侵略和挽救本國日益嚴重的封建制度的危機,在歐洲大陸上曾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欺侮過不少周圍的弱國。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統治者都在法國面前戰戰兢兢,屈服於它的威力。但是,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的強大,竭力利用歐洲同盟國家來打擊法國的霸權。

對海洋和殖民地的爭奪也是英法之間爭霸的一個重要方面。法國在大陸上是霸主,但海上力量卻一直很弱。路易十四以前,幾乎完全沒有海軍,路易十四時期才開始發展海上力量,建立了一支比較龐大的海軍艦隊和商船隊。隨著法國資本主義的興起,法國加緊實行海外擴張,法國的艦隊駛進了大西洋、印度洋,先後在亞洲、美洲佔據了許多殖民地。法國海外勢力的發展與英國的利益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印度是英法在海外角逐的主要地區之一。此外,在北美、西印度群島和非洲的一些地區,爭奪也很激烈。殖民地的爭奪必然伴隨著爭奪海洋控制權的鬥爭。當時,誰來霸佔海洋誰在殖民地和貿易方面取得優勢地位,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馬克思曾經指出:

“反對路易十四的戰爭是為了消滅法國商業和法國海上力量的純粹商業戰爭”。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在爭奪海上、殖民地和歐洲霸權的鬥爭中,英國在大陸上主要利用歐洲的同盟國與法國抗衡。英國本身則倚仗自己島國的有利地位,主要從海上消滅法國的力量,稱霸海洋,伺機全部或部分地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取得海上貿易的壟斷權。因此,英法交鋒主要是在海上和殖民地進行的。

二、英國爭霸優勢的開始

從十七世紀末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前,英法之間爆發了四次規模較大的戰爭。

1688年到1697年,法國與奧格斯堡聯盟之間發生了戰爭。英國站在以荷蘭為首的奧格斯堡聯盟一邊反對法國,這是一次從陸地到海上幾條戰線同時進行的一場歐洲大戰,法國在陸上沒有受到重大挫折,但是在海上英國艦隊重創了法國。根據里斯維克和約,英國鞏固了在戰爭時侵入地中海的地位,與法國簽訂了有利於英國的商約。這次戰爭結果對法國是不利的。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第二次戰爭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0——1713年)。1700年西班牙國王死後無嗣,根據親屬關係有權繼承王位的法國波旁王朝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發生了爭奪西班牙王位的戰爭。英國深恐西班牙廣大的海外殖民地被法國搶走,便與荷蘭一起加入奧地利方面向法國宣戰。因此,戰爭表面上為了爭奪王位,實際是英法爭霸。

戰爭在意大利、西班牙、西德意志和尼德蘭四個戰場展開,英法之間主要是海戰。最後在不利於法國的情況下籤訂了烏德勒支和約。英國從這次戰爭中得到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直布羅陀和北美洲的哈得遜灣周圍的土地以及紐芬蘭和阿卡底亞。英國還獲得了向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供應黑奴的壟斷權力。這次戰爭是英國在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取得優勢的開始。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三、法國稱霸地位的消失

英法之間角逐還體現在奧地利的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上(我們將其看成是英法之間的第三次戰爭)。這場戰爭最初是在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進行的,起因是普魯士國王佔領了奧地利的重要工業區西里西亞,並且拒絕承認就任奧地利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繼承人。法國由於渴望通過戰爭瓜分奧地利帝國的領土,因此站在普魯士一邊。

英國為了對抗法國,又ー次支持奧地利人,於1744年向法國宣戰。戰爭結果簽訂了亞琛和約,根據和約條款,普魯士佔領了西里西亞,同時承認哈布斯堡的王位繼承人。這次戰爭雖然具有全歐性質,但是實際上是英法兩國的較量。英國主要從海上打擊法國,使法國海上力量損失慘重,法國大多數三桅巡洋艦和戰列艦都葬身海底,和約簽訂以後,法國只剩下了戰列艦六十七艘,英國卻有一百四十艘。這次戰爭,英國摧毀了法國的大部分海上力量,並在北美和加拿大殖民地的武裝衝突中佔據優勢。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亞琛和約以後,英法在殖民地的武裝衝突仍然沒有停止,雙方都在準備一場新的戰爭——七年戰爭(1756——1763年,我們稱它為最後一次戰爭)。1756年,以法國、奧地利為一方,英國與普魯士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爆發了。戰爭範圍包括歐洲、北美和印度。大陸上英國主要利用普魯士與法國抗衡,自己則集中力量徹底摧毀法國的海上力量和儘可能多的奪取法國的殖民地。

戰爭期間兩國展開了海戰,英國艦隊突然襲擊並重創了法國西海岸奎伯隆灣的法國海軍,阻擋了法國準備在英國登陸的行動,同時殲滅了很大一部分法國艦隊,法國海軍一敗再敗,終於被完全摧垮了。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戰場,英國也最終戰勝了法國。根據簽訂的巴黎和約,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及其附近的全部土地;全部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左岸(新奧爾良除外)的地區也劃歸英國。在印度,法國幾乎喪失了它的全部領地,最後只剩下了五個城市留作商站使用,不能設防,英國取得了對印度的控制權。正如馬克思所說:

七年戰爭使東印度公司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了ー個軍事和擁有領土的強權機構。正是那個時候,才奠定了這個東方不列顛帝國的基礎。”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七年戰爭以後,法國的海軍力量被徹底摧垮了,陸上力量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幾乎喪失了它的全部殖民地。法國失去了它在歐洲大陸稱霸的地位,降為個二等國家了。

通過七年戰爭,英國戰勝了爭霸鬥爭中的最後個敵手,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併為建立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四、勝利和失敗的原因分析

英國成為戰勝者並不是偶然的。當初是工業的英國戰勝了商業的荷蘭,現在是資本主義的英國又戰勝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法國。英國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政治、經濟力量都很強大;而十八世紀下半葉,封建主義的法國,雖然貌似強大,但內部已是矛盾重重,腐朽不堪。廣大人民群眾反封建的鬥爭如火如荼,封建專制制度已是窮途末路,這就決定了法國必然要失敗的命運。

在18世紀的海上爭霸中,英國為何屢戰屢勝,而法國卻會屢戰屢敗?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英法繼續進行爭奪海洋的鬥爭。拿破崙時期,英法海上爭霸一度激化,但是英國始終保持了它的海上優勢。1805年10月,英法之間進行了特拉法加大海戰,英國又次從海上戰勝了法國並迫使法國放棄登陸不列顛島的計劃。這次大海戰標誌著英國在海上徹底戰勝了法國,從而最終確立了長達一百年的海上霸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