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靠船"統領"歐洲,"海上馬車伕"風頭為何會被"日不落"搶走?

17世紀後半期,大英帝國的崛起進入至關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英國的海外殖民速度大大加快,並且最終形成了自己龐大的帝國體系。英國構建自己霸權偉業的過程中也是打擊其他強國,

建立壟斷的過程。

整個17世紀,英國都在與其他歐洲殖民強國爭奪世界霸權。隨著西班牙、葡萄牙的相繼衰落,荷蘭成為英國拓展海外利益的最大對手,二者之間圍繞著海上貿易和航運霸權的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為此1652-1674年期間英荷爆發了三次戰爭。

荷蘭靠船

此時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伕”荷蘭無論是商貿規模還是海軍力量在世界範圍內都已無可匹敵,那麼為何如此強大的荷蘭還是敗給了後起之秀的英國?盛極一時的海上霸主荷蘭為何僅僅維持了數十年?本是試圖還原那段歷史的真相。

一 十七世紀英荷相繼崛起,兩國關係劍拔弩張

1 荷蘭依靠轉口貿易,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16世紀的荷蘭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後,北部各省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在歐洲範圍內獨佔鰲頭。荷蘭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首先是因為荷蘭位於萊茵河進入北海的入海口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隨著地理大發現的發生,荷蘭利用其位於大西洋航道和北歐航道交叉點的區位優勢迅速成為歐洲甚至是世界的貿易轉運中心。其次,最初荷蘭由於鯡魚資源豐富,捕魚業產值很高,

在14世紀,荷蘭100萬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口都靠鯡魚養家。

17世紀,荷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紡織業和造船業發展迅速,此時的荷蘭造船能力迅速在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到了17世紀中後期,荷蘭境內擁有一萬六千多艘商船,數量規模超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法國的總和。

造船業的發展使得當時荷蘭成千上萬只商船往來於世界各大洋之間,他們承接轉運業務,經營各類海外商品,幾乎壟斷了歐洲南北,歐洲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被人們形容為“海上馬車伕”。

轉運貿易的繁榮使得當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重要的商貿和金融中心,鹿特丹、萊頓等城市的工商業也欣欣向榮,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標杆。

荷蘭靠船

2 工業革命使得英國貿易規模激增,亟需拓展海外市場。

16世紀,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其國內傳統產業例如釀酒業、造船業和製糖業、呢布業都開始了不同程度的過渡發展。

這一時期英國人口也迅速增加,其規模由1520年的250萬人增長到1760年的600多萬人。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英國製造業規模擴大,英國亟需海外的原材料,這也導致了後來英國迅速擴張海外貿易。

在英國的眾多產業中,它的造紙、冶金和制鐵業等在歐洲都不算先進,只有毛紡織業首屈一指。

16世紀前半期,英國海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就為呢絨,由於此時英國還不是十分強大,還無法為其海外貿易保駕護航。加上此時英國國內盛行重商主義,人們普遍認為海外貿易能夠迅速增加國家財富,同時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海外獲得了大量財富,這一切因素促使英國迫不及待地向海外發展。

荷蘭靠船

二 英荷戰爭爆發的原因分析

1651年,英國頒佈了《航海條例》,該條例規定在英國允許進口的魚類中只有英國漁船捕獲並且由英國船隻運輸的才能進入英國港口,這無疑大大打擊了從事中介轉運貿易起家的荷蘭。

為此,英荷矛盾大大激化,二者分別在1652-1654年、1665-1667年和1672-1674年間進行了三次戰爭。這三次戰爭大體上都是近代兩個資本主義強國為了爭奪航運業、商業和殖民地霸權力圖摧毀對方的戰爭。

1 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信心大增意欲挑起戰爭。

1588年,為了爭奪海洋霸權,英國和西班牙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海上決戰。當時規模較小的英國軍隊憑藉九千人的作戰人員規模戰勝了兵力達三萬人的西班牙海上“無敵艦隊”,自此西班牙海軍一蹶不振,潰不成軍,這場戰役大大提振了英國人的自信心。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進而控制了世界上的所有財富”成為當時英國人的忠實信條。

17世紀,荷蘭稱霸世界航運業的野心和實力處處侵犯著英國的海外利益。在波羅的海,荷蘭控制了造船原材料的運輸,封鎖了英國與波羅的海國家貿易的商路。在北美洲和印度,英國的海外貿易都受到了荷蘭的排擠。

荷蘭的種種舉動使得資產階級革命後掌權的新貴族們心懷不滿,他們強烈要求政府打擊荷蘭海上力量,維護他們的海上利益。而新上任的英國政府一方面也需要加速資本積累,穩定國內政治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渴望得到歐洲國家的認可,提升英國的國際地位,讓英國成為海上一霸。

荷蘭靠船

2 荷蘭極力避免戰爭,主動和談但最終未果。

如前文所述,英國《航海條例》的頒佈大大沖擊了以轉運業為主的荷蘭經濟,此時擺在荷蘭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戰爭要麼屈服。

但是荷蘭統治者深知自己嚴重依賴外貿的經濟模式不允許與任何一個國家發生大規模衝突,所以荷蘭一方面對英國的《航海條例》表示抗議,一方面積極謀求與英國商談,力求和平解決此事。

但是在1951年底荷蘭使者到達英國倫敦進行談判時,他們立即意識到此時的英國已經將發動戰爭視為首選,和談基本無望。

並且就在荷蘭使臣還未回國之時,英荷兩國就已經爆發了海上衝突。雪上加霜的是,英國還向荷蘭使臣提出了海上主權的主張,即英國有權力在海上搜查和攔截外國商船並沒收他認為有可能來自於敵對國家的商品。荷蘭代表使團拒不接受英國搜查和攔截北海商船的要求,最終選擇只有應戰。

三 “海上馬車伕”的衰落與日不落帝國的崛起

1 荷蘭的戰敗讓自己變為歐洲二流國家。

荷蘭經過1652-1674年的三次戰爭,最終戰敗被迫接受了英國的《航海條例》,轉運業由此一蹶不振。連年的戰爭也破壞了荷蘭國內的捕魚業,由於捕魚船在英荷戰爭中絕大部分都已損毀,荷蘭漁業收入喪失淨盡。

荷蘭靠船

不僅如此荷蘭還喪失了自己的國際地位,昔日的荷蘭曾經憑藉自己龐大的航運產業與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平起平坐,但是國內經濟的衰退也迅速引發了政治的動盪。

統治階級日益分化為奧蘭治派和商人寡頭派,兩派開始爭奪統治權,加之民眾飽受戰爭折磨,社會生活持續不穩定,自此荷蘭開始在經濟和政治上成為英國的附庸,為英國馬首是瞻。

2 英國憑藉戰爭獲利取得壓倒性優勢。

由於英國在戰爭中的獲勝,《航海條例》得以順利推行,這為英國擴張海外貿易提供了巨大的優勢。僅就1660-1688年間,英國的貿易數量和商船規模就增長了一倍。

由於戰後英國的商船可以在自己的戰艦保護下自由往來於英國本土和各殖民地之間,英國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人力與原材料供應,英國工業資本積累速度提高。

此外,英國陸續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荷蘭海上馬車伕大大增強了大不列顛民族的自豪感,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加強,

這為以後最終打敗法國實現“日不落帝國”的政治版圖打下堅實基礎。

荷蘭靠船

結語

仔細分析英國作為後起之秀戰勝荷蘭的原因,其根本之處在於兩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後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

與荷蘭從事貿易轉運業,用獲得的大量剩餘資本投資銀行,變為食利者不同的是英國利用其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本國的實體工業,並以此為基礎大力拓展海外貿易,建立強大的海軍,

這與一個只以商業立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國家來說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馬克思對此精闢地指出:“荷蘭作為一個佔統治地位的商業國家走向衰落的歷史,就是一個商業資本從屬於工業資本的歷史”。

放眼世界,經過三次英核戰爭的激烈角逐,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控制海洋的重要性,這讓每一個臨海國家都開始重視海洋貿易安全,他們紛紛修築海防,制定海洋作戰戰略,強化海軍。就此而言,英荷戰爭也對世界近現代海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文藝:《十七世紀後半期三次英荷戰爭的背景與後果》,《歷史教學》,1984年第1期,第38-40頁。

2 吳昊:論《航海條例》與英荷海洋爭霸,《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第85-87頁。

3 曹衝:《英荷戰爭中英國勝利原因之探析》,東北師範大學,2008年。

4黃光耀:《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評析》,《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第3期,第52-5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