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願: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告訴學子如何選擇

我想談一個困擾很多考生的實際問題:填志願時,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

這個問題特別重要,但又很不好談。記得我21年前參加高考時,是考完了立馬就要填志願。當時分數沒出來,不知道分數、排名,只能自己估一下分數,參照平時排名和往年情況填志願。我們那時未諳世事,對學校、專業都大不了解;父母沒啥文化,所知更少;老師也不敢輕易發表意見,怕萬一誤了學生的終身,擔不起這個責任。填志願時無人可問,非常困惑。

高考填報志願: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告訴學子如何選擇

現在的孩子,情況應該比我們那時好得多:一則基本都是在知道自己的分數、排名以後再填志願;二則填志願和錄取的方式也更合理了;三則現在有互聯網,瞭解信息比過去方便多了。不過,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學校和專業,困惑依然難免。作為過來人,我談談一孔之見,僅供參考。

1、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

如果非要給個非A即B的答案的話,那麼,我的答案是:專業更重要。

不是說學校不重要,而是說,在分數既定的情況下,與其去好一點的大學學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專業,不如去差一點的大學學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專業。

在高考結束後的這個暑假,人們會問考生,你考了多少分,被哪所大學錄取了。如果你上的是名校,別人會讚歎“你真棒!”名校能給考生和家長帶來更多的自豪感、成就感。

有些地方還對當地高中和老師規定了獎勵辦法,比如考上多少個北大、清華給什麼獎勵,一本線上線率達到多少給什麼獎勵等等。所以,一些高中老師很可能也會鼓勵考生填名校。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以後真正決定我們職業生涯和人生方向的,不是學校而是專業。學校帶來的往往是虛譽,專業才是一生安身立命的東西。

有人可能說,我先爭取上個名校,以後做的工作也不見得一定要與專業相關嘛。是的,我們可以跨專業擇業,還有一些工作(比如很多公務員崗位)對專業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但是,大學那幾年,是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一次增值機會;如果這幾年學到的東西以後都用不上,那是巨大的浪費。

而且,我們還要記住一點:即便本科學校不是那麼理想,以後我們還可以考研究生。考研時,換學校是比較容易的,但換專業要困難得多(尤其是理工科)。只要我們在專業上足夠優秀,人們就不太關心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

舉我自己的例子吧。我當年高考第一志願報的是北大,專業首選是法學,其次是經濟學,還有一個什麼我忘了,專業服從調劑。最後我拿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專業是社會學。說實話,本科四年,我一直有深深的挫敗感——直到本科畢業,我感覺自己始終沒入門,進入不了社會學的那個話語體系;老師推薦的很多書,也看不明白。畢業十多年後,回想一下自己本科四年學到了什麼,我依然感覺很汗顏。

當然,我沒學好,不能怪北大,更不能怪老師,主要是因為我資質駑鈍。我們班上也有不少同學學得很好,有好幾位已經在伯克利、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他們都已經是成功的學界精英。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肯定不會在分數不夠高的情況下冒險報北大,而寧可去中國政法大學或者西南政法大學學法律——我感覺自己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湊合,對法律也比較有興趣(後來我在上班之餘,花了三四個月時間自學法律,順利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如果當初學的是法律,肯定會是另一種人生——不是說一定能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更大成功,但可能會更充實一些,會少一些遺憾。

舉我的例子,不是想說法律專業一定比社會學專業好,而是說,要儘可能選適合自己的專業——這四年,是我們邁向社會的橋樑;不同的橋樑,通往的是不同的世界。

2、選專業時應該考慮什麼?

專業很重要。那麼,問題來了:應該選什麼專業呢?

對這個問題,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只能談談理念。

第一,要考慮時代發展的潮流。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騰訊、阿里的那些創業元老們,肯定不是同齡人中最優秀的,但他們的努力跟上了歷史的進程,所以如今功成名就。

我們選專業時,要看清時代發展的方向,不要逆潮流而動。

就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而言,我覺得有幾個趨勢是比較明確的:

一是產業結構升級。中國當前的主體產業結構還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向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發展的階段。如今,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露出萌芽。我們在規劃自己的職業和未來時,要考慮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方向。

二是消費升級。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後城鎮化時代的臨近,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綠色環保理念的普及,文化、旅遊、服務等行業的蓬勃發展,都將對我們的生活和職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三是市場化。當前中國經濟體系中還有很多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東西,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還受到較多限制,還存在很多壟斷、半壟斷行業,如電力、電信、石油、鐵路以及教育、醫療等。今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壟斷會逐漸被打破,種種限制會越來越少,這對壟斷、半壟斷行業及其從業人員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四是法治化。中國要成為一流強國,就必須繼續推進治理體系的法治化,沒有回頭路可走。隨著法治化的推進,對人權、物權、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將越來越嚴格,公務員等公職人員的收入和權力必將越來越規範化,法官、律師等與法律相關的很多職業也必將大有作為。

要把握未來中國的發展方向,建議同學們認真看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十九大報告。

第二,要考慮個人的稟賦、興趣和理想、情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其實是很苦的事,但如果能把專業和興趣結合起來,苦中就有樂。

選專業時當然可以有功利的考慮,但如果完全從功利的角度去選擇,其實未必好;有時候,從眾而行不如另闢蹊徑。

人還是應該有點理想的,萬一實現了呢。尤其是那些家境還可以、沒有太大生存壓力的孩子,不妨活得更加超脫一點,多聽聽內心的聲音。

3、基礎學科好還是應用學科好?

工科專業基本都是應用學科,但文科、理科專業中,有大量基礎學科,比如文史哲、數學、物理、化學等。

基礎學科顯得不是那麼實用,是不是就不好呢?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基礎學科更適合高分考生,低分考生建議選擇更實用的專業。

寬口徑的基礎學科,優點是有利於夯實基礎,可塑性強,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利。比如,學數學,可以進而研究經濟學、金融、精算、計算機等。學歷史,可以讓人更睿智、更深刻,能以更廣闊的時空觀去思考問題。王岐山就是學歷史出身的,在博物館工作過,在領導人中個性鮮明,別具魅力。

學基礎學科,最好去名校,最好能有一個較長期的學習規劃。如果去一個不入流的學校學基礎學科,學的東西既不深入,又不實用,確實沒多大意思。

對低分考生而言,最好還是學一項技能。現在中國的大學招生比例很高,很多省份本科錄取率達到了60%以上。過於看重本科學歷,忽視職業教育,對考生個人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未必是好事。

據報道,德國目前60%的年輕人沒有進入大學,而是去接受職業教育。他們的技工收入比較高,也很受尊重。德國人不盲目追求所謂的高學歷,不鄙薄工人身份,這個特別值得我們學習。中國高級技工缺口很大,中國製造要轉型升級,以後“高級藍領”也會更受重視。前幾年還有北大學生退學讀技校,其實這種活法挺值得尊重的。

這裡順便談談對通識教育的看法。很多教育專家推崇通識教育,認為通識教育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是通識教育好還是專業化教育好?

我覺得,通識教育培養的應該是高端人才,比如市長、大學校長、企業高管、大學者等。“君子不器”,這些職業未必需要某方面的專業技能,但需要眼界寬廣,博學多識,通權達變。在社會化大分工時代,對於一般從業者,還是應當以專業化教育為主。譬如一個廚師,我們只關心他做菜好不好吃,至於他認不認識“鵠”字,無關緊要。

北大這樣的大學,提倡通識教育當然是可以的。但即便如此,流弊也還是有的。再舉我自己的例子(不好的例子就舉自己吧),我在北大七年,基本上處於“放養”狀態,憑著興趣學,各種各樣的書也翻過不少,似乎也獲得了不少知識;但仔細檢點,基本都是浮光掠影,不夠深入,不夠系統,學習效果並不理想。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如果不是天分特高,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學習還是應該有目標、有規劃,先把基礎打牢,然後觸類旁通;不能好高騖遠,貪多務得。“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時代過去了,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每個人窮極一生所能學到的,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絕大多數知識,對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來說,其實是冗餘信息。如果是為了炫博,沒有目標泛泛而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玩物喪志。

4、學校在哪個城市重要嗎?

除了學校和專業外,考生們還很在意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院校所在的城市。

這可能是當今中國獨有的問題。美國的很多名校,比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都在小城鎮裡。中國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校址後來被北大佔用了),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中關村、五道口毫無疑問是在荒郊野外,遠非現在的“宇宙中心”可比。

按理說,大學是做學問的地方,最好安靜一些,校園離喧囂的市區遠一點未必是壞事。但如今人心浮躁,似乎生怕被世界遺忘;那些不在特大城市的大學,招生時往往吃虧。比如中國科技大學,雖然也在省會城市,但畢竟不能與京滬相比;再如老牌名校蘭州大學,雖然蘭州也是西北重鎮,但由於西北經濟不夠發達,很多人竟拿蘭大去與上海大學PK。

為什麼大家那麼看重城市?這主要還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戶籍制、單位制等阻礙人口自由流動的因素還存在;很多資源是按權力分配的,大城市享有更多的顯性和隱性福利。不過,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現在各大城市開始“搶人”。可以想見,今後戶籍制會日趨鬆動;除北京等個別城市外,人口流動將日趨自由。

那麼,填志願時要不要考慮院校所在地這個因素?院校所在地對學生究竟有多大影響呢?

我覺得,對於大多數理工科學生以及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文科生來說,不必太在意學校在哪裡。畢竟,對你的學習和成長來說,學校、院系小環境的影響遠遠大於所在城市的影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學校偏一點,也許還是個好事,能讓學生靜下心來學習。

但是,對於商業、IT等與市場密切相關的專業,以及以後有志於創業的學生,院校所在地的影響就比較大,發達、開放的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機會。

大學是一條新的起跑線,無論以後在哪個城市、哪所大學、哪個專業,我們都要有歸零的心態。不要因為進了名校、學的是熱門專業而自鳴得意,也不要因為上的學校、專業不理想而自暴自棄。希望四年以後,我們能對自己說:這四年,我沒有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