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如何在疫情中升級重啟?

學校教育如何在疫情中升級重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好轉,社會各個系統陸續重啟,而最後也最牽動人心的就是學校。在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存在的背景下,重啟後的學校教育依然面臨疫情的挑戰,這也意味著學校教育的重啟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應以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為導向進行系統升級,進入一個更加安全、開放也更有韌性的新階段。

如何保障學校教育更安全

學校安全是社會的底線,而學校人員高度密集,成為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這次疫情警示我們,必須在校園傳染病防控方面打上重要補丁。

學校的疾病防控有賴於社會的專業支持,但也應該有自身的“免疫系統”。一是完善校園防控體系。在全社會的防控中,學校相當於社區的基本單元;而在學校層面,基本防控單元就要細化到每個宿舍(中小學可能是班級),在這個具體單元中要落實好發現、隔離、轉介等各項舉措。二是加強應急預案管理。預案是應急管理的重要抓手,針對疾病防控的預案不僅要科學縝密,更要有基於預案的系統培訓和反覆演練,在關鍵時刻能真正發揮作用。

三是具備基本處置能力。從長遠看,校園隔離點建設和基礎防疫物資的儲備,應當作為學校的一項基本建設,使學校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四是常態化的安全教育。疾病防控是安全教育的新課題,也應該是學生返校開學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學校才有了應對疾病傳播共同的思想基礎。

如何更新學校教育的形態

學校延期開學期間,在線教育備受社會關注。疫情期間的教育,讓我們看到了“變革”的曙光。

按照“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要求,課堂教學從“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知識獲取方式和傳輸方式、“教”和“學”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學校教育形態呈現出全新的狀態。這也成為世界在線教育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這意味著“我國可能正在經歷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師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培訓工程”,其深遠的影響難以估量。當大部分教師有了全面“觸網”的初體驗之後,更多創新的混合式教育會在教學中不斷湧現——教師會把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各自優勢更加靈活地結合起來,實現教學效果的優質升級。

疫情之中,也許是無意間埋下的一顆“變革的種子”,可能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大事件。那些富有遠見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適時地澆水施肥,讓這顆種子儘快發芽開花、結出碩果。

如何推動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融合發展

在延期開學的決定發佈之後,一些校外培訓機構顯得更有準備,有的迅速推出線上課程,有的向學校教育伸出橄欖枝、主動開放技術平臺爭取合作雙贏。

校外培訓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近年來卻因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被列入專項整治。整治對建立規範有序的校外培訓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未徹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問題。校外培訓機構因為家長的選擇而存在,有的以超前搶跑吸引家長而為人詬病,但有的還是憑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贏得了家長肯定,甚至被部分家長看作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剛需”。對於這部分家長,校外的“剛需”與學校教育剛性的時間安排和學業任務疊加,造成了學生一直減不掉的課外負擔。要破解這個難題,不僅要著力規範校外培訓,也要著眼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促進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融合發展,一方面,學校教育要從校外培訓中汲取科學合理的養分,以寬廣胸懷和奮進的姿態鞏固“主陣地”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的校外培訓內容和先進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合作方式進入學校教育體系,增強辦學活力,同時減少學生家庭在校外培訓方面的投入和負擔。

如何更好協調“五育”

學校教育的內容設計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體現了對教育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但對於“五育”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會形成不同的教育實踐。這次疫情防控,可能會刷新人們對體育教育的認知。

實踐證明,戰勝疫情最有效的良藥就是健康體魄,健康和其他所有的一切,成為1和0的關係。這也倒逼我們重新思考,學校“五育”之中體育和其他教育到底是什麼關係?其實在社會層面,相關的質疑由來已久。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假如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就成為一個個“小胖墩”和“小眼鏡”,顯然不符合我們對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要求。

近年來,我們就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採取了不少措施,貫徹“每天鍛鍊一小時”,強化“健康第一”理念。以體育為本,“五育”融合推進,需要在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進行系統重構,而不是簡單的課時調整,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

如何打通家校連心橋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各有特點也各有分工,只有各安其位、同向同行才能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反之就會引發教育秩序的混亂。現實中,有的家長認為學生進了學校,學校教育就應當承擔起學生教育的全部責任,渴望開學就是希望儘快實現責任的轉移。有的學校把家庭教育等同於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把教師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轉移給家長,平添了家庭負擔。而在疫情期間,教師遠程指揮、家長具體操作的模式更加激化了家校矛盾,也弱化了教育的整體效果。

要真正改變這一現狀,面臨著從“知”到“行”的跨越。教育行政部門更多著力在學校教育,在統籌三種教育方面,既缺乏有力的抓手,也缺乏有效的機制。解決好這一由來已久的難題,正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要求。這次疫情引發了關於家校關係的審視,也倒逼我們加快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如何實現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互動

學校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體系化,這有助於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但封閉的體系也會削弱教育的實效性。疫情期間出現了一個熱詞:“在經歷中學習。”學生在幾個月中所見所思、所感所悟,對成長的促進作用並沒有因為延期開學受到影響,這是一個客觀現象。但是如果學校教育能夠主動介入,放大它的作用,則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疫情期間,學生主動了解傳染病防治知識和方法,積極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可能成為畢生難忘的深刻記憶;那些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蹟,則可能啟發學生如何承擔個人的社會責任;還有更深層次的,學生可能認識到,戰勝疾病最終要靠科學,有效防治必須有法治和誠信的基礎。這就是社會大課堂對學校小課堂的補充作用。這些年,我們在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一些教師只關注教材體系,對社會問題採取迴避的態度,課堂上空洞的說教根本解決不了學生對現實的困惑。學校教育往往是把從生活中形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沒有教會學生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尤其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從學生層面講,這是所學非所用;從學校層面講,這是培養和使用脫節,造成了“兩張皮”。

學校教育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良性互動,應當研究把家事國事天下事有機納入教育教學機制,把生產生活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堂,置身現實場景辦好學校教育。

在戰勝疫情的過程中,疫情也改變了我們,而教育的改變向來是緩慢而艱難的。從歷史的視角看,我們正在經歷的也許是一次難得的社會實驗,讓我們在整個社會停下來慢下來的過程中有一些更清醒的思考。如果學校教育能夠有些許的改變,迎來我們期盼中的系統升級,則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經歷這場災難之後的意外之喜。

編輯 | 阿黎

作者 | 狄濤

內容來源 |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