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御 | 羅伯特·麥基《故事》讀書筆記(十八) -人物

泊御 | 羅伯特·麥基《故事》讀書筆記(十八) -人物

心靈蟲

作家就是心靈蟲,幾千年過去了,我們的內在絲毫沒有改變,人性是唯一不會過時的主題。


【人物不是真人】

一個人物是一件藝術品,是對人性的一個比喻。

我們把人物當真人來對待,但要高於現實。人物是永恆不變的,而人是多變的。

人物設計的兩方面安排:

1. 人物塑造——一切可觀察的素質總和(外貌特徵、行為舉止、語言、手勢風格、性別、年齡、智商、職業、個性、態度、價值觀、住哪、住得怎樣)

2. 人物真相——人物內心深處是誰(忠誠還是不忠,誠實還是虛偽,有愛還是冷酷,勇敢還是怯懦,慷慨還是自私,意志堅強還是意志薄弱)

人物的真相只能通過兩難選擇來表達,這個人在壓力下如何選擇行動,表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壓力越大,其選擇越能更加深刻而真實地揭示其性格真相。


人物關鍵的真相是慾望。

生活中,我們不知所措最快的辦法就是自問:“我想要什麼?”,傾聽誠實的回答,然後找到追求那個慾望的意志,問題依然存在,但我們已經開始行動,解決問題。

生活中的道理在小說中同樣適用。一旦我們瞭解的人物的慾望(自覺和不自覺的慾望),這個人物就獲得了生命。

問:這個人想要什麼?現在?以後?總體?自覺?不自覺?尋找真實的答案。


慾望的後面是動機。人物為什麼想要他想要的東西?

每個人對動機的看法不同,,當代社會心態傾向於贊同行為動機的單一解釋,而不顧及實際上更接近事實真相的觀點:動機是多種複雜力量的綜合。

不要把人物簡化為個案研究(童年受虐片段是時下流行的陳詞濫調)

作者越是將人物動機具體化,人物在觀眾心中的形象會被縮減的越小;相反,我們仔細思考,直到對動機有切實的理解,與此同時在其原因周圍留下一些神秘色彩,圖上一抹理性的或然性,為觀眾留有餘地,利用他們的生活經驗在想象中增添人物的深度。

莎劇《李爾王》——一旦行為結束,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就開始但華到不相關的程度。


觀眾用不同方法瞭解人物,觀眾知道外表不等於現實,人物塑造不是人物真相。但人物的面具是一個重要的線索,用以瞭解可能的揭示。

其他人物有關某個人物的說法也是一種暗示,可能是真的,可能不是真的,對觀眾來說值得參考,並進一步觀察。

有明確自知的人物,備用自我解釋性對白是令人厭倦的,還很愚蠢。即使一個人物說的都是真的,我們也不能確定是真的,要親眼目睹他在壓力下作出的選擇。

自我解釋必須用行動來證明或反駁。《卡薩布蘭卡》裡克說自己不再為任何人出頭。


【人物維】

維是矛盾,無論是在深層性格內(內疚沉重的野心)還是在人物塑造和深層性格之間(魅力四射的小偷),這些矛盾必須連貫一致。


哈姆雷特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人物,有數不清的維,他信神又瀆神,愛奧菲利亞後來又鐵石心腸,果敢又怯懦、冷靜謹慎又衝動魯莽、無情又有情,孤傲又自憐、機智又悲哀、倦怠又活潑、清醒又迷茫、明白又瘋狂。


多維人物令人痴迷,性格或行為中的矛盾會鎖定觀眾的注意力,因此,主人公必須是全體人物中最多維的人物, 將移情焦點集中在這個明星角色身上。

反例:《銀翼殺手》


【人物設計】

本質上,主人公創造了其他人物。

把影片想象成太陽系,主人公是太陽,配角是行星,小角色是衛星。每個人都對其他人的性格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行星人物的創造完全由主人公的需要決定,之所以存在,原則上是為了通過動作和反應使中心角色的複雜性變得明確而可信。


泊御 | 羅伯特·麥基《故事》讀書筆記(十八) -人物

配角分量小於主人公,但他們可以是複雜的。


維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對照法創造:將一個正統的人物置於一個怪異的背景,或者把一個神秘怪誕的個體放置在一個普通地道的社會,立即引發興趣。


小角色要輕描淡寫,但不能呆板,如果小角色寫的比必要的有趣味(加維),關於導致給觀眾虛假的預期(誤認為後面這個人還會出來)。


每個場景中,每個人物都會帶出一些素質,標誌著其他人物的維,這些都被中心的主人公引力固定,形成星群。


【喜劇人物】

正劇人物會在風險面前退縮,但喜劇人物不能。

喜劇人物的顯著特徵就是盲目痴迷,要解決一個人物應該好笑但實際上並不好笑的問題,第一步就是找到他的執迷不悟。

一個喜劇人物的創造是通過賦予角色一種“幽默”,一種任務自己看不見的執迷不悟。

《吝嗇鬼》《無病呻吟》《憤世嫉俗》

《全家福》

《粉紅豹系列:黑夜怪槍》

《一條叫旺達的魚》


【寫作銀幕人物的三個訣竅】

1. 為演員留餘地:不要把演員當木偶,過分地描寫細節。演員是從潛文本中給人物帶來生命——慾望和對抗力量短兵相接。(鏡頭前他會按照場景的要求去說去演,但人物塑造的工作有一半到一多半必須交給他來做)

2. 熱愛你的所有人物:如果人物是壞人,就把自己置於他的境地,想盡一切辦法來擺脫,不要像壞蛋一樣行動,沒人認為自己是壞人,他們在竭盡所能將就生活給予他們的東西。

3. 人物就是自知:找到人物的方法——一部分是通過觀察。不要將生活搬到稿紙上,要像組裝科學怪人一樣,那素材當零件組裝人物。借用人性的邊角碎片,裝配成矛盾的維,打磨成人物。所有優秀人物的寫作的根本是自知。我們真正瞭解的人是我們自己,我們從根本上而言永遠是孤獨的。我們都是人,共享同樣的人生經驗。當自問:“如果我是這個人物,接下來該怎麼辦?”時,誠實的回答總是正確的,你會作出人會做的事。你對自己人性的神秘之處觀察的越深,對自己的瞭解就會越多,從而越能瞭解別人。


歎為觀止——所有的人物都源於單一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