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習慣的力量》

讀書筆記《習慣的力量》

本書作者是查爾斯·杜希格。他是耶魯大學歷史系學士、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他撰寫了一系列極具影響力的報道。例如:調查各大公司如何利用老年美國人的文章,最後編成了《最佳機會》,還有研究金融危機原因和後果的《大清算》,以及有關美國水域汙染惡化以及管理者對此反應的《汙染水域》。

杜希格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院新聞報告獎、國家記者獎、喬治·伯克獎、傑拉爾德·勒伯獎等很多獎項,並且入圍2009年普利策獎最終提名。他經常為《美國生活》、《奧茲醫生脫口秀》、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新聞時刻》欄目以及《前線》撰稿。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焦點是習慣如何在個人生活中產生。這部分探討了與習慣形成有關的神經學,如何養成新習慣、改掉老習慣和老方法。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功公司和組織的習慣。第三部分探討的是社會習慣。著重關注第一部分。

習慣是如何產生的?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拼在一起,然後培養一種渴求來驅動這一回路。如吸菸就是這樣。菸民看到暗示,比如一包萬寶路,那麼菸民的大腦就會開始預期尼古丁的味道。單是看到香菸就足夠讓大腦產生對尼古丁渴求的衝動。如果沒抽到煙,這種渴求就會一直增長,直到菸民不經思考就拿起萬寶路為止。

讀書筆記《習慣的力量》


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20世紀9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始思考基底核是否也與人的習慣緊密相關。他們注意到基底核受傷的動物會突然不知道如何通過迷宮,或者不記得怎樣打開裝有食物的容器。於是研究人員決定用新的微縮技術來進行觀察極其微小的細節,看看老鼠在進行一些日常活動時,大腦中都有什麼變化。經過手術,每隻老鼠的顱腔中都被植入了一種像很小的遊戲搖桿的裝置和一堆細電線。之後,研究人員將老鼠放到了T形的迷宮中並在另一端擺了一塊巧克力。

迷宮的結構設置是讓所有的老鼠先待在隔板之後,前面的隔板打開時會有很大的咔嗒聲。老鼠聽到這聲音,看到隔板消失了,通常會在中央走廊裡遊蕩一陣,嗅嗅各個角落,撓撓牆壁。它似乎聞到了巧克力味兒,但是不知道怎麼找到巧克力。等它到達T型的前端時,一般都會向右轉,遠離巧克力,然後再往回走,有時候會沒有任何明顯原因地停下來。最終,它們中的大多數都發現了迷宮裡的獎勵。但是在它們的兜兜轉轉中,沒有能讓人察覺出的模式,好像每一隻老鼠都在從容不迫、不假思索地閒逛。

不過老鼠顱內的裝置告訴我們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老鼠在迷宮裡四處走動時,它的大腦,尤其是基底核,工作得非常賣力。每一次老鼠嗅氣味或撓牆時,它的大腦都非常活躍,好像是在分析每一種新味道、畫面以及聲音。老鼠在迷宮裡蜿蜒而行時,一直在處理新接收到的信息。

科學家不斷重複這個實驗。迷宮裡同樣的路老鼠走了幾百次,研究人員觀察著每一隻老鼠大腦活動的變化。一連串的變化慢慢地出現了。老鼠停下來嗅各個角落,然後選了錯誤的方向轉彎,它們穿過迷宮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它們的大腦內部,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隨著每隻老鼠學會如何穿越迷宮,它們的思維活動開始減弱。老鼠們的行進路線變得越來越自動化,每隻老鼠的思考越來越少。

彷彿是頭幾次老鼠在探索迷宮,大腦必須全力工作來分析新信息,而經過幾天重複走同一條路之後,老鼠不再需要去撓牆或去嗅周圍的氣味兒了,所以與抓撓以及嗅聞相關的腦部活動停了下來。老鼠不需要去選擇怎麼轉彎,於是大腦的決策中心偃旗息鼓,它此時要做的就是回憶起找到巧克力的最快路徑。不到一週,甚至和記憶有關的大腦結構都停止了活動。老鼠已經將在迷宮中快速通過的路線變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幾乎都不需要去思考。

這種思維習慣化,也就是跑直線、左轉、吃巧克力的活動,靠的是大腦的基底核,老鼠顱內的探測器表明了這一點。隨著老鼠跑得越來越快,大腦工作得越來越少,基底核這一微小、原始的神經結構似乎取代了大腦的工作。基底核是回憶行為模式以及依此行動的核心,換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腦其他部分沉睡時都在存儲生物的習慣。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與老鼠的相似,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慢慢地,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迴路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慾望出現。

知道這個習慣產生的原理後,我們怎麼樣改變習慣?有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你就可以換掉慣常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如果暗示和獎賞不變,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因此我們要改變習慣,我們首先需要找出慣常行為,其次用各種獎賞進行試驗,再次將暗示隔離出來,最後制訂計劃。

第一步找出慣常行為。比如你有一個壞習慣,喜歡每天下午去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乾。假設這個習慣讓你胖了幾斤,對你身體健康非常不好,你想改變這個習慣,但每次都徒勞無益。要弄清楚自己的習慣迴路,第一步是找出自己的慣常行為,假設你的慣常行為是下午從桌子旁起來,走到咖啡廳,買巧克力豆餅乾,然後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吃。

接著,還有一些較為隱蔽的問題:這一慣常行為的暗示是什麼?是飢餓嗎?是無聊嗎?是因為低血糖?還是說你在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件工作前,需要休息下,而吃餅乾就是休息的一種方式?那麼獎賞是什麼?是餅乾嗎?還是換了環境?或者是暫時散散心?又或者是與同事聊天?也有可能通過突然攝入那麼多糖獲得了能量充沛的感覺?要弄清楚究竟怎麼回事,你需要做點兒實驗。

第二步:用獎賞做實驗。獎賞的影響力很大,因為它們能滿足人的渴求感。但人往往意識不到在背後驅動我們行為的渴求。在實驗的第一天,你會非常想去咖啡廳買餅乾,那麼你得調整一下你的慣常行為,這樣會得到不同的獎賞。比如,你沒有去咖啡廳,而是在社區附近散步,然後回到辦公桌前,什麼也沒吃。第二天,你去咖啡廳買了個甜甜圈,或者糖果條,然後回桌子那兒吃。第三天,你去了咖啡廳,買了個蘋果,然後和朋友聊天時吃了。接著,你試著改成麥咖啡,然後你都不去咖啡廳了,而是到朋友的辦公室閒聊幾分鐘,然後回去工作。你選擇用什麼行為取代買餅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測試各種假設,確定哪種渴求在驅動你的慣常行為。你是因為渴求餅乾本身,還是想休息一下再工作?如果是餅乾本身,那是因為你餓了嗎?

等你試了4~5個不同的獎賞後,你就可以用老辦法尋找其中的規律:每次活動之後,拿支筆在紙上寫下你一回到桌前就想到的頭三樣東西。可以是你的情緒或者思維,或者寫下對自己感覺的想法,要麼就寫出頭三個你想到的詞。

然後,在手錶或電腦上設個15分鐘後就響的鬧鐘。等到鬧鐘響了,你就問自己是否還有吃餅乾的衝動。寫下三樣東西很重要,就算寫下的詞毫無意義,你也要寫,原因有兩個。其一,這樣做會迫使你此刻意識到自己在想什麼或者感覺如何。其二,研究表明,寫幾個單詞有助於你今後回憶起自己當時在想什麼。在實驗結束時,如果你回顧自己的筆記,就能很容易記起自己當時的所思所想,在那一刻究竟是什麼感覺。因為你寫下的東西會幫助你進行全面的回憶。

那為什麼鬧鐘設的時間是15分鐘後呢?因為這些測試的重點是找出你渴求的獎賞是什麼。如果吃掉甜甜圈15分鐘後,你還是有衝動起身去咖啡廳,那驅動你習慣的就不是對糖的渴求。如果在和同事閒聊之後,你還是想吃餅乾,那麼與人接觸的需求就不是你吃餅乾行為的誘因。但如果和朋友聊天的15分鐘後,你發現自己可以輕鬆地回去工作,那麼你就找到了習慣迴路中的獎賞,也就是臨時散散心,和人聊聊天。這就是你的習慣想要滿足的東西。

通過用不同的獎賞進行試驗,你可以將你實際渴求的對象分隔出來,這就是重塑習慣最基本的要素。一旦你找出慣常行為和獎賞,剩下要做的就是找到暗示了。

第三步:分隔出暗示。很多實驗顯示,幾乎所有的習慣性暗示都可以歸為以下五大類中的一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著的動作。

所以如果你想找到“去咖啡廳並買巧克力豆餅乾”這個習慣的暗示,那請在這一衝動出現時寫下5樣東西(下面這些是我在分析自己的習慣時做的筆記):

你在哪?(坐在我的辦工桌前)

現在幾點?(下午3點36分)

你的情緒怎樣?(覺得無聊)

周圍有誰?(空無一人)

在買餅乾的衝動之前,你做了什麼?(我回復了一封電子郵件)

第二天:

你在哪?(從複印機那兒往回走)

現在幾點?(下午3點18分)

你的情緒怎樣?(覺得開心)

周圍有誰?(同事某某)

在買餅乾的衝動之前,你做了什麼?(我複印了一份東西)

第三天:

你在哪?(會議室)

現在幾點?(下午3點41分)

你的情緒怎樣?(累,對自己正在做的項目感到激動)

周圍有誰?(其他來開會的同事)

在買餅乾的衝動之前,你做了什麼?(我坐了下來,因為會議要開始了)

有這三天的記錄,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是什麼暗示誘發了我買餅乾的習慣,讓我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有吃零食的衝動。在第二步我就發現我有這個習慣並不是因為餓。我找尋的獎賞是暫時散散心,也就是通過與朋友閒聊得到消遣。我現在知道這一習慣誘發的時間是在下午3點到4點之間。

第四步:制訂計劃。一旦你發現了你的習慣迴路,你就找到了驅動你行為的獎賞、誘發你習慣的暗示以及慣常行為本身,這樣你就可以開始改變你的行為了。通過圍繞暗示設計,選擇能夠滿足你所渴求的獎賞的行為,你就可以改善你的習慣。

通過隔離暗示,你發現你的暗示一般大約出現在下午的3點半。你知道你的慣常行為是去咖啡廳買餅乾,同時還與朋友聊天。通過實驗,我發現我渴求的並不是餅乾本身,而是那一小段時間的悠閒以及與別人交往的機會。

於是為自己制訂了計劃:每天下午3點半,我會到朋友的辦公室和他聊上10分鐘。

為了確保你記得這樣做,在手錶上設了下午3點半的鬧鐘。當然,一開始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你堅持下來,會有不同的改變。

改變可能不會很快,而且並不總是容易。但只要付出時間和努力,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