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白領”進村來……

內容摘要:這位90後第一書記,不僅是晴隆農商銀行中營支行副行長,還是中營鎮新紅村指揮所長。

“剛來的時候,皮膚白皙,西裝革領。現在臉都被曬得黑黢黢的了,哪還有點‘銀行白領’的樣。”在晴隆縣中營鎮,大家都知道有一位來自縣農商銀行中營支行的第一書記,他就是袁大雲。

這位90後第一書記,不僅是晴隆農商銀行中營支行副行長,還是中營鎮新紅村指揮所長。自駐村以來,袁大雲始終將群眾利益放在心上,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駐村工作抓在手上,用行動詮釋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砥礪奮進,沉下心來再出發

“記得剛接到要到中營鎮駐村的通知時,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的。”袁大雲回憶說。雖然自己出生農村,也熱愛農村,可對於駐村工作,心裡難免有些忐忑。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袁大雲深知,這是組織對自己的信任,他立刻調整心態,帶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紮根新紅不動搖”的決心投身到農村的脫貧攻堅事業當中。這一轉身,便是三年。

三年來,袁大雲始終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同駐村工作隊一起對村民生產生活情況進行挨家挨戶的摸排瞭解,並把每家每戶的情況記在紙上、記入心頭。

最讓袁大雲揪心的事就是當他走進農戶家時,群眾向他反映這個地方缺水比較嚴重。新紅村有幾個村民小組沒有通自來水,每到乾旱季節,農戶就要去很遠的地方挑水。袁大雲於是暗暗告誡自己,一定要將老百姓最關心、最迫切需要的“水”給解決了。從那以後,他不放棄任何一次到晴隆縣城學習的機會,多次到縣水務局、國土部門和縣相關部門聯繫,爭取到了從野羊坡引入一條6公里左右的水源項目,鋪設管道、修建蓄水池,引入自來水,投入資金約90萬元,為村裡7個村民小組解決了飲水問題。

心繫群眾,為民服務解難題

風裡去,雨裡行,雨天一身泥、風天一身土,熱天一身汗。通過一次次的實地走訪,袁大雲將貧困戶的基本數據核對了一遍又一遍,貧困戶該如何脫貧,新紅村該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令他在無數個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脫貧的最好途徑。剛開始時,村裡基本上沒有貧困戶願意搬遷,貧困戶張茂許家就是其中之一。為動員他搬遷,袁大雲多次到其家中商談,針對張茂許的擔憂和困惑,不厭其煩地為他算經濟賬、子女培養賬,並帶他到搬遷居住區實地瞭解。最後,成功勸導張茂許一家搬遷到興義灑金教育城居住區。現在,張茂許住進了面積約120平方米的新房,子女也到興義順利入學。享受到搬遷政策帶來好處的他逢人就誇:“要不是袁書記的堅持,我做夢都想不到會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53歲的陸啟德在袁大雲的幫助下,於2015年向晴隆農商銀行中營支行申請6萬元貸款開始養牛。到今年年初,他的養殖規模由當初的6頭髮展到30餘頭。眼看20餘頭牛即將出欄,卻遇上了疫情發生,牛賣不出去,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瞭解這一情況後,袁大雲第一時間聯繫中營支行為他協調信貸資金。今年2月19日,一筆8萬元的貸款劃到陸啟德個人賬戶上,為他解決了燃眉之急。

“還好有袁書記的幫助,不然我損失大了。”拿到貸款的陸啟德如釋重負。

在中營鎮新紅村,像陸啟德這樣的養殖戶還有很多。他們藉助畜牧養殖政策優勢,在袁大雲的幫助下大力發展養牛事業。自疫情發生後,晴隆農商銀行累計向新紅村發放養牛貸款135.9萬元,均為低息信貸產品,惠及養殖戶24戶。

深入一線,真幫實助顯成效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袁大雲結合當地實際,積極帶領駐村幹部宣傳動員全村68戶貧困農戶發展350餘畝的烤煙項目,併為他們申請到30餘萬元資金修建10座標準烤煙房。動員3戶貧困戶試點種植用於織布的麻苗,初步為新紅村構建和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村莊打基礎。組織村民成立村內茶葉合作社,引導實現“產—加—銷”有效結合,實現農戶與公司“雙贏”。目前,該村有種植規模500畝以上標準茶園、已養殖規模436頭牛的大牛圈、正在修建集中養豬規模1000頭的養豬場1個等項目。

作為深度貧困村的新紅村,自然條件和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

當下,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迫在眉睫。在袁大雲的帶領下,新紅村早已把工作做紮實、把準備做充分。他堅信,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新紅村特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村集體經濟的鞏固提升等方式,定能不負使命,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