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場戰爭,中國多次主動申請才得到允許,因為歐洲急需炮灰

清廷對世界的認識始終是十分膚淺的,勢如水火的幾個列強居然能聯合起來侵華,慈禧和她的那幫子大臣實在是愚昧得很。如果滿清能多撐個三年,就會看到一場空前的

世界大戰,歐洲人自相廝殺起來,絕對比哪個文明都更狠!

那麼,繼承清朝法統的北洋政府又是如何看待一次大戰的呢?不少人認為這是歐洲人之間的戰爭,與我們無關。這些洋人欺負了中國這麼多年,在一邊看著他們相互殘殺有什麼不好。不過也有一些人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袁世凱手下的頭號謀臣梁士詒便是其中之一。

百年前一場戰爭,中國多次主動申請才得到允許,因為歐洲急需炮灰

梁士詒認為德奧等國必敗,如果中國能加入英法一方,將來對收回青島等地的主權一定會有幫助。袁世凱覺得十分有道理,便向英國公使朱爾典提出,願意幫助協約國作戰,打擊青島的德軍。

作為稱霸世界三百年的老牌帝國,袁世凱的這點小心思豈會不明白?朱爾典馬上就拒絕了袁世凱,表示不需要中國參戰。英國雖然抽不出更多的兵力用於遠東,但也不希望中國趁機收回青島,進而損害英國的特權。

首先,青島的德軍對英國人沒有多少威脅,無論是在海上,還是陸地,遠東英軍都佔有優勢。只要歐洲戰場分出勝負,青島德軍自然會得到解決,英國不需要現在大動干戈。

百年前一場戰爭,中國多次主動申請才得到允許,因為歐洲急需炮灰

其次,中國畢竟還是個主權國家,英軍即使攻下青島,也不能名正言順的長期佔領,因而不值得為此花費太大的代價。英國人認為,青島如果被中國收回,會助長中國收回其他租界的信心。

再次,英國的盟友在遠東的盟友日本,對青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日本願意出兵歐洲,加入協約國一方,青島就是給日本的報酬。雖然這一點沒人明說,但英日兩國顯然早有默契。

有了這些原因,歐洲人才不希望中國參戰,更何況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歐洲人根本看不上。就這樣,中國在一次大戰中“幸運”地保持著中立,沒有被捲入到戰火中去。

百年前一場戰爭,中國多次主動申請才得到允許,因為歐洲急需炮灰

日本人很快就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於1914年8月出兵山東,將萊州半島劃為交戰區,解除了青島德軍的武裝。日軍完全無視中國主權,佔領與德國人無關的濰縣和濟南車站,把魔爪伸進了中國的腹地。

緊接著,日本利用袁世凱想打內戰,消滅南方革命黨的心思,以大筆貸款為餌,引誘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日本對中國的野心越來越明顯,有了山東這個橋頭堡,便想把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袁世凱政府明白日本人的伎倆,可又沒有太好的辦法。山東距離北京很近,又沒有天險阻隔,也就是說,日軍已經把刺刀頂在中國的胸膛上了。不籤的話,很難保證日本不會做出過激的事情來。

百年前一場戰爭,中國多次主動申請才得到允許,因為歐洲急需炮灰

袁世凱無力拒絕,又不甘心受日本人擺佈,便故意洩露給外國使節和記者,企圖利用外國勢力迫使日本低頭。但是英法俄美等國並沒有向中國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他們正全力應付歐洲戰場,無力遏制日本的野心。

雖然袁世凱採取拖延戰術,但在日本咄咄逼人的壓力下,最終還是簽下了二十一條。國內的反日和反袁風潮更加猛烈,加速了袁世凱的滅亡。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政府在外交上秉承了梁士詒的想法,再一次準備加入協約國一方。1917年,中國終於等到了機會。戰爭讓歐洲人流了太多的血,不得不借助中國的龐大勞動力(炮灰)。中國向德奧宣戰後,十四萬華工先後趕赴歐洲,為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百年前一場戰爭,中國多次主動申請才得到允許,因為歐洲急需炮灰

從名義上講,中國是戰勝國之一,段祺瑞政府希望能收回青島和山東的主權,修改二十一條,可這種想法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日本已經是列強之一,又是英國在遠東的主要盟友,無論從哪方面講,英法等國都不可能真正站在中國的立場上。

巴黎和會上的那一幕並不是偶然的,在戰場上拿不回來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別想討回來。如果說一戰後的國際社會是個朋友圈的話,那麼,英法等國是最中央的核心,日本在僅次於核心的內圈裡,中國則位於最外面的圈子上。

沒人會為了保護中國的權益,而去得罪日本。至於公理什麼的,恐怕當時根本沒有人在乎。所以當中國人民聽說巴黎和會的結果後,真的憤怒了。

我們以為推翻帝制,實現共和後,中國就是國際大家庭平等的一員了。沒想到弱肉強食的規則根本沒有變,只有尋求全新的道路,才能實現民族自救,中國現代史由此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