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臨下班時,先生來電話告訴我他現在開始從公司出發來接我,讓我十分鐘後下樓。
這是我們說好的事,避免我在外面乾等,他每次下班出發前都會微信,或是電話先跟我說一聲。
我回了句:“好,你來吧。”
結束通話後,坐在對面的上司突然問我:“你怎麼跟你老公講話這麼溫柔?”
我不明所以,回了句:“不然呢?”
上司說:“如果是我,我就會說,你怎麼還沒來?快點來!”
我只好笑笑說:“我們說話就是這樣。”
也許認識我比較久的人可能會詫異,這真的是我?真的是以前動不動就暴脾氣的人說出的話?
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在認識林先生之前,我也在擔心日後結了婚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性格而鬧的雞飛狗跳?
好在,我擔心的事沒有發生,偶有爭議,也都通過溝通達成了共識。
在婚前,我就喜歡看一些書和公眾號的文章,其中不乏寫感情失敗的內容,也瞭解到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出在沒有溝通或不會溝通。
所以,每次在生氣前,我都會告訴自己要忍住,發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不過,人總有忍不住的時候,每次生完氣後,我又會自省,剛才的那一架是為了什麼?如果自己換一種方式是不是就能免去一場戰爭?
如此循環,我生氣的次數逐漸減少,溝通的次數逐漸增加,婚姻中也就少了硝煙,多了分理解與和諧。
可是往往很多人在感情中都會犯以下三種錯誤。
1、拒絕溝通
愛的基礎是什麼?是溝通,是相互理解。
這句話是前任3的開場白中,孟雲對餘飛訴苦時說的話,也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因為孟雲與林佳之間就是拒絕溝通,而導致感情的破裂。
據說當初剛上映那會,電影院裡時常可以看見淚流滿面的人。
有幾個場景的確很戳淚點,但觀完整場影片後,我心中更多的是遺憾。
每次看見孟雲和林佳在微信聊天框裡輸入自己想說的話,又因放不下自尊和倔強把那句話刪掉時,都非常遺憾,恨不得衝進去替他們發了。
林佳對丁點說:“以前吵架,兩小時內孟雲就會哄我,現在都一天了,還沒聯繫我……”
可以看出,每次吵架,都是孟雲先認錯,所以給了林佳一種不管我怎麼生氣,你最後都會來哄我的自信。
然而這次,孟雲不想再做先低頭的那一個了。
在拉著行李箱離開的時候,林佳沒想到這點,等她反應過來,兩人已經膠著在誰先低頭誰就輸了的僵局中。
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其實哪裡有那麼多的以為。
先生曾對我說過,他對於感情會比較愚鈍,很多時候,我不說他是想不到的。
我說好,我會盡量表達我的意思,但是如果只一味的需要我去說個明白和提要求,我也會累的,所以你也要多想想。
因為感情是相互的,沒有誰可以偷懶。
影片中,王鑫說:“再熟悉,再親近的人,很長時間不聯繫了,也會變得跟陌生人一樣。”
何嘗不是,拒絕溝通與不聯繫同理。不溝通、冷戰,只會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變成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2、爭執不休
曾在抖音看過一個視頻,一男一女各執繩子兩端,咬了牙的互相角力。最後女人先鬆了手,男人高興的像個孩子那樣手舞足蹈,可是當他捧著心回頭時,女人已經離開,只留一地碎片。
在這場角力中,男人贏了,但他同時也輸了,輸了愛情。
在看錢鍾書先生寫的圍城時,我感到了種窒息感,而源頭來自書中的主角方鴻漸與孫柔嘉在婚姻中的相處方式。
書中多處描寫了兩人劍拔弩張的場景:
柔嘉臉紅得像鬥雞的冠,眼圈也紅了……
鴻漸道:“早晨出去還是個人,這時候怎麼變成刺蝟了!”
鴻漸要繼續口角,她說:“我不跟你吵。感情壞到這個田地,多說話有什麼用?還是少說幾句罷。”
鴻漸再熬不住,說:“那麼,請你別再開口!”
是啊,一出口就是傷人的話,倒不如不說話。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婚姻中,方鴻漸和孫柔嘉都不願意成為輸的那一方,不惜一切的說著傷害對方的話語,像是兩把無形的刀劍在空中不斷廝殺,就怕說慢一點說溫柔一點就輸了。
誰都不肯停下來好好想,這次爭執因何而起,誰都覺得自己佔理,非得掙個魚死網破。
但有些時候,你認為有理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有理,而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心態硬槓。
說話技巧與人際交往一書中就有寫到,蠻不講理是愛情的致病菌。
輸贏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爭執不休過後你又得到了什麼呢?無非就是像方鴻漸與孫柔嘉那樣,一個離家而走,一個在家混混沌沌地倒下。
在這場爭吵中,沒有贏家,都是輸家。
3、嘮嘮叨叨
穆罕默德說過,一天中我們說的話有用的不超過三句。
雖然沒有這麼誇張,但很多時候,有些話的確沒必要重複地嘮叨。
嘮叨多了,只會惹來厭煩,還起不到什麼作用。
說話技巧與人際交往的第十章中,其中一個小節的節名叫作“別讓嘮叨侵蝕了你的愛”
裡面有段話是這樣的:
萊偉斯·M.特曼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對1500多對夫婦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丈夫們都把嘮叨、挑剔列為他們太太最大的缺點。蓋洛普民意測驗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男人都把嘮叨、挑剔列為女性缺點第一位。詹森性情分析,也發現沒有其他個性會像嘮叨和挑剔那樣,給家庭生活帶來這麼大的傷害。
其實嘮叨是不分性別的,只是女性愛嘮叨的比例會比男性高,不難發現,我們身邊幾乎都有這麼個愛嘮叨的人。
有可能是父母,有可能是愛人,也有可能是友人。
每個愛嘮叨的人都是以愛為名,但更多的是習慣使然,常常是一件小事重複了一遍又一遍。
被嘮叨者也許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爆發中沉默,最後委屈的還是自己。
當然,引發嘮叨的最大根源還是在被嘮叨者身上,能做好的就做好,能馬上搞定的事就馬上去搞定,平時對對方的話多上點心,這樣你的耳根清淨了,也避免了傷害關心你的人。
人生格言中說,言語是心靈的圖畫。
很多時候,你的話就代表著你的所思所想。
輸贏真沒那麼重要,有時候退一步反倒是贏了。
誠如陶虹在專訪中說道:“我們一直都是處在平等對話的狀態。”
平等對話,不要讓我們的話“殺”死愛你的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