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者的两个困惑:ROE和成长性哪个重要?


价值投资者经常会碰到两个困惑:一是在选股时到底是应该更看重ROE还是更看重成长性?二是到底是应该集中持股还是分散持股?也经常看到大家在这两个问题上产生分岐,说明大家也都有同样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闲扯下这两个话题。

我们先聊第一个问题,说得具体一点,假设某家公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ROE很高,比如能达到25%;

2、自由现金流也很好,账上有很丰厚的货币资金,且真实无疑;

3、分红率并不高,低于定期存款利率,也就是说,别指望分红了,还不如存在银行呢;

4、在未来两三年的业绩能否增长很不确定;

5、估值适中,不算贵但也不算便宜;

这样的公司你会买吗?买或者不买的理由分别是什么?愿意拿多少仓位去买?

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再看两个真实的公司案例:涪陵榨菜和分众传媒。

涪陵榨菜是我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期间重点跟踪过的一家公司,当时看中的是它超高的ROE和毛利率以及净利率,但中报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后我就没有继续跟踪了,因为我一直以来的选股原则是不买业绩停滞的公司,哪怕ROE再高。

涪陵榨菜16年到18年的ROE分别是:17%、23%、30%,19年三季报ROE也有19%,按此估计,全年ROE应该也在25%左右。年营收20亿左右,货币资金就有10几亿,但股息率只有1%左右。业绩方面,过去几年虽然高增长,但很大部分是依赖多次提价,一包榨菜的零售价从1块慢慢涨到3块,继续提价也不太现实,加上现在营收基数大了,所以一两年内可能看不到业绩恢复增长的希望。估值方面,当前TTM PE 35倍,前段时间到过30倍以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涪陵榨菜能回调到TTM PE 25倍或者20倍,你会买吗?实际上,还没到25倍,涪榨榨菜的股价最近就有了一波25%左右的反弹,这个让我有点意外。

分众传媒在2018年之前也是很受市场追捧,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超高的ROE和净利润率吧,今年开始业绩出现严重的下滑,更糟糕是,净利率也大幅下降,ROE当然也随之下降,应收账款也越来越高,这家公司相信大家很熟悉了,我就不罗列具体的财务指标了。

前面说过,按照我以前的选股标准,我基本上是不会买这类股票的,因为在我的思维里,费雪的份量要高过格雷厄姆,至少是平分秋色吧,巴菲特说他是85%的格雷厄姆加15%的费雪,我以前应该是各占一半。现在看来,太注重成长性,也让我错失了一些赚钱的机会,比如去年年底时候的格力,出现过个位数的PE,虽然资产质量很高,ROE和净利率也在家电行业也是出类拔萃,但我对于其成长性没有把握,所以放弃了买入的好时机,事实证明,那确实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即便业绩不增长了,个位数PE的格力也非常有投资价值。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这些案例触发了我的一点小思考,是否我以前太过于看重成长性了?所以决定以后在选股时修正一下标准,对于那些基本面确实非常好的公司,我也会不再那么追求成长性,当ROE和现金流并没有恶化,分红也并未减少,只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业绩停滞,是可以接受的,比如市场份额到天花板了(如海康、涪陵),整个行业的增长不理想(如格力)。也就是说,如果涪陵榨菜出现25倍PE、海康出现20倍PE的话,我是愿意买小部分仓位的,而对于分众这种情况,我还是没有勇气去买。

具体来说,限定以下几个条件:ROE并未出现大幅下降、现金流健康、估值处于历史低区域、虽然不能增长但也不会出现负增长、如果有稳定的高分红更好,满足这些条件的公司,即便业绩暂时停滞我也不再完全拒绝。

为什么是这几个条件呢?我逐一给出理由,ROE不下降说明公司的净资产仍然有核心竞争力,现金流健康说明公司并未放松回款标准去争夺市场份额,估值在历史低位提供了很好的安全边际。

再说第二个问题,似乎绝大部分投资大师都告诉我们持股要集中,但既然要集中,那持有的标的就一定是确定性非常高的,也就是你对这些公司研究得非常深入,非常有把握。但由于能力圈的限制,这样的公司可能并不多,加上有些公司估值还处于高位,并不在买点,那要凑齐这些可以集中火力的股票就比较难。这也是我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很少保持满仓状态,这种情况在下跌时虽然可以减少损失,但在上涨时也会失去多赚的机会,本金利用率不高会拉低整体收益率。自今年开始写文章以来,认识了不少股友,不管是实盘还是雪球上的组合,我发现很多持股非常分散的朋友其实收益率也还不错,也能达到20%以上,比我想像中要好,这不由得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持股策略。

其实集中和分散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估值、业绩的确定性、对行业的认可程度、对未来收益率的期望等等。

举个例子,当前估值下的美的,我最多只愿意给10%的仓位,因为它的估值只能说刚好适中,算不上便宜,也不算太贵,但假设它回调到10倍PE,那我就愿意给20%的仓位。

甚至同一家公司在相同的估值下,不同的人愿意给的仓位都不一样,比如当前的地产股,有一部分人认可地产行业,也有持股的耐心和决心,所以可能愿意给60%甚至更高的仓位,再有一部分人虽然认可地产行业但担心政策打压,不知道这个行业何时才能启动,所以只愿意给20%的仓位,还有一类人根本不认可地产行业,压根就不想买。那么,你说到底是给60%仓位的人对,还是给20%仓位的人对?其实都对,因为不同的人的投资逻辑不一样。

对未来收益率的期望不一样的投资者对同一支股票也会给不同的仓位,比如,一个只期望年化收益率10%的人会很乐意重仓一支大盘银行股,但如果期望年化25%收益的人可能不会把主力仓位放在银行上,因为大部分银行股都达不到这个年化收益率。

所以,争论到底是应该集中还是分散其实没有意义,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基本面研究能力强的人来说,可能应该集中,而对于不太喜欢研究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的人来说,可能更适合分散,但集中持股的收益率要高于过于分散的持股,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同意吧。

以上两点纯属个人愚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